第277章 包黑炭判官·包拯
作者:乡间小厨   仁宗养子:皇帝上岗也得看KPI最新章节     
    “当时我等也不信,后来听闻被选中的乡兵还有弓手都会被带往京郊进行操练,那是什么?那是禁军才有的待遇啊!”
    “那我家那小子之前说要去当弓手,我还揍了他一顿,这会儿回去就让他好好操练,没准就选上了呢?”
    “如今咱大宋不一样了,大朝会的事情你们一定还不知道吧!大王,就是汝南郡王府的十三子,如今的储君。大朝会的时候...”
    这些商队都是得了好处的,一来确实有贸易往来边境,二来就是成为宣传工具。
    无论他们与皇城司或者青鸾书局之间有没有联系,都会不遗余力的对外宣传。
    特别是那套《包黑炭判官·钟馗》上市后,更加不可收拾。
    整个北边知道包黑炭判官的老百姓都会入手一套。
    这是只属于他们的信仰,不信佛不信教,只是一心跟着包黑炭判官走到黑。
    实在是包黑炭判官那张脸太过深入人心了。
    有人说包拯包大人就是转世的包黑炭判官。
    反倒是直接解决了贝州之乱的赵曙,变得无人问津。
    主要还是储君与普通老百姓太远了,不像是包拯,河北转运使和陕西转运使的时候,就做了不少好事儿,深入人心的。
    都说愚民可以利用,文彦博当初也是这般想的,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他不光给庞籍去信,同时也给包拯去过信,不过包镱已然娶了淮阳崔氏的崔莺莺为妻,以文彦博心高气傲的性格,断然不会让自己的女儿给人做妾室的。
    包拯一路顺遂的回到了东京大相国寺的码头,那些苦力原本以为来了了不得的商贾,准备好好卖力气挣一笔钱的。
    实在是小矾楼的定食套餐太满意了,二十文一份,家里的孩子都馋哭了。
    但是当他们看到一袭黑色便服的包拯出现在船舷上的一刻,走在前面的苦力顿时双膝跪地,嘴里喊着什么。
    “怎么了?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船只停滞不前了?前面不赶紧卸货上岸,后面都要堵住了!”
    就看到周围不断地有人往前面奔跑。
    连大相国寺里都有小沙弥跑了出来,一个个趴在金属栅栏边,将头杵在那里,又想看清楚又害怕对视的样子。
    自从有了《包黑炭判官·钟馗》的新话本后,《少年包拯和他的朋友们》的话本虽然不至于滞销,但是效果确实被前者掩盖了不少。
    青鸾书局总部天天连轴转,活字印刷术,油墨印刷全开,依旧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销量。
    整个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还有河东路的老百姓,都想人手一套啊!
    况且预定彩版的已经排到了年底。
    唯独包拯自己不得而知,他已经彻底火出圈了。
    “这是为何?快点起来,地上凉!如今不过开春,怎可赤膊上身?”
    “多谢包黑炭判官体恤我等粗野之人,呜呜呜!”
    一个个五大三粗的肌肉汉子,居然就这么嚎啕大哭起来。
    后方的船队越排越长,但是得知前面发生的事情后,那些人全都懵逼了。
    还能这样?
    如今军巡铺的人都由厢兵换成了乡兵,可是这些乡兵全都来自北境。
    一些人本身就见过包拯真颜,一些人则是从话本中得知的,加上茶馆里说书人的神化,已经神乎其神了。
    这些日子朝堂之上弹劾几位郡王的声音少了,但是更多的言官开始铆足劲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包拯身上。
    即便他现在还是御史中丞。
    双拳难敌四手,仅凭他一个人,如何能够应对数十人乃至百来人的口诛笔伐?
    大量的奏疏进入了政事堂就被搁置在了一旁。
    几位相公此刻都没空搭理他们,只因文彦博做了此等狗血之事。
    导致赵祯第一次这么认真的要肃清吏治。
    吏治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因此恨死文彦博了。
    简直就是猪队友啊!
    “启禀官家,大相国寺码头引发骚乱!”
    “引发骚乱那是军巡铺的职责所在,你跟官家说什么?”
    “都知,包大人回京了!”
    “包拯回京就回京了,卧槽!”
    杨景宗不免爆了一句粗口,连忙转身跪下请罪。
    赵祯也回味过来了,“召包爱卿觐见!”
    得尽快把包拯弄来,不能让他继续逗留在码头上,河道都被堵死了。
    “启禀官家,御史台和谏院的人太过分了,大量的奏疏送往政事堂,都是弹劾包拯妖言惑众,祸乱朝纲的。”
    这都哪跟哪啊?
    包拯刚刚祭祖回来,屁股都没坐热呢!
    真是吃饱了撑得啊!
    “吏部尚书,吏治改革已经到了最为严峻的时刻,你可做好了头破血流的准备了?”
    “微臣必当尽心尽力,为官家分忧!”
    “很好,这件事情你尽快拟定章程,然后同时下发到所有的部门去。”
    吏治改革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官员要完成各部门自己制定的kpi,完不成的,或者信口雌黄的,都会受到清算。
    至于那些超额完成的官员,不光会获得提拔,还会受到嘉奖,其子嗣可以获得荫补。
    包括宗室也是如此,不能再盲目的生娃了,生出来宫里的赏赐也从金银细软变成了kpi,完成了什么都好说,完不成的直接自生自灭了。
    当然这也包括那些未出五服的宗室。
    比起庆历新政范仲淹那帮人搞得一刀切的吏治改革来,相对要温和一点。
    不会把所有人逼上绝路。
    而是矮子里拔高子。
    不再是吃大锅饭了,多劳多得少劳少的,不劳不得。
    因为战争失去行为能力的,国家养着。
    为国捐躯的,除了获得一笔抚恤金外,子女国家负责培养,遗孀国家养着,但是改嫁就自己放弃权利。
    除了吏治方面的改革,以东京城为试点,福田院、安济坊、悲田院等都遍地开花的趋势建设起来。
    战争遗孤,国家出钱培养到适龄,入伍从军,科举取士皆可。
    至于女子,教坊司或是皇城司都可以去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