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
笔锋一转,又写到了新学。
文章提出,当初满清强大的时候,为何原大夏将士,没人能打的过满清八旗兵?还传出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谣言来?而后来,冠军侯——也就是如今的皇上,是如何率领大夏士兵,击溃八旗军,夺回燕云十六州,并且最终覆灭了满清的?这篇文章,是贾琮亲自捉笔的,但是署名并不是他。
身为皇帝,亲自署名下场,就有些不体面了。
而大夏月报的读者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由开始思索了起来。
是啊,在冠军侯崭露头角之前,大夏和满清的战争,基本是屡战屡败,鲜有胜绩。
冠军侯是如何打赢满清的?并且还是屡战屡胜,从无败绩?冠军侯再厉害,也只是一个人啊,士兵还是那些士兵。
总不能换一个将领,就连士兵都跟着脱胎换骨,厉害起来了吧?这些读者,怀着好奇之心,继续看了下去。
只见文章中写道:冠军侯之所以能连战连捷,不断战胜满清军队,主要是冠军侯使用了西方的火器和火炮。
并且还组织人手,对西方的火器和火炮,进行了升级。
因此,冠军侯之所以能够战胜满清,全仗着武器之利。
而西方的新学发展,比华夏要多出几十年不止。
他们的新学发展日新月异,他们国家,有上百步长的车,一次能拉几百万斤的货物。
他们的轮船长达百步,可以不用风帆而在大海中航行,能够运载几千人。
他们几乎全员都在学习新学,他们的武器不断更新换代。
而他们天生喜欢掠夺,每到一处,都要掠夺当地的财富。
然后还要压迫、剥削当地的百姓,将他们当做奴隶。
让他们为自己挖矿、做工、耕种、进工厂等等事情。
工作繁重,一天只给一点点食物,没有医疗,这些奴隶,大多都活不过三十岁就死去。
而他们,是知道华夏的幅员辽阔和富庶的。
等他们强大之后,必然是不会放过华夏的。
因为,他们就是一群强盗。
而若是华夏不够强大,武器不够先进,不够警惕的话。
势必会遭到这群强大的掠夺,华夏百姓,也将成为他们的奴隶。
不要觉得不可能,前朝之时,若是没有冠军侯横空出世,说不定满清都已经灭掉了大夏。
到时候,满清人,自然也会将中原百姓,视做奴隶的。
而西方的这群强盗,要比满清人更加残忍,更加冷血。
天下,并不止一个华夏,外面的世界很大。
我华夏子孙,当睁开眼睛看世界,不能固步自封,不要做井底之蛙。
别人都在进步,若我华夏还在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话,势必会被人远远拉在后面。
而落后,就要挨打。
况且,即便是老祖宗,也从来没有反对过新学。
礼记、大学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大学是鼓励人创新的,并不因循守旧,并不固步自封,为何后世的读书人,就开始固步自封,一直反对新学了呢?在先朝大夏之时便是如此,这些读书人,在满清入侵大夏的时候,东奔西走、义愤填膺。
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断批判朝政,否定一切,彰显自己的清高,究竟于国于家何益?
再扪心自问,读了四书五经,做了官之后,四书五经对做官,对具体事物,真的有用处吗?窃以为,四书五经,只是道德规范。
若论起实务来,还是新学更有用处。
因此,四书五经为本,新学为用,两者并行不悖,才是王道。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关注点,只在前半篇。
他们只需要知道,皇上的新政,是对他们有好处,要在士绅身上割肉就足够了。
接下来,他们将再也不会受士绅的欺骗。
而对大多数士林中人来说,文章的后半部分,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
这篇文章如一把锋利的刀,刺破了他们外面的虚伪外壳,露出里面血淋淋的丑陋。
这让许多心里还存着正义的书生,开始反思起了自己,还有整个群体。
他们平时喜欢结社、喜欢文会,喜欢指点江山,喜欢狎妓作乐。
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喜欢到处奔走,喜欢写一些悲伤的诗文,甚至在国家灭亡之后,有些还不惜以身殉国。
然则,于家于国何益?终究,不过是在自我感动罢了。
他们的所作所为,竟是基本上全部用处的。
而那些为官者,则是对四书五经无法治理国家深有体会。
他们考中科举之后,四书五经便全无用处了,不过是个敲门砖罢了。
至于新学,他们之中,虽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接触过。
但是大多也都有所耳闻。
当他们知道,原来冠军侯,是通过新学,通过枪炮战胜的满清之后。
此时对皇上会大力发展新学,也便有了足够的理解。
这一篇文章,着实是厉害的紧。
不但安抚了百姓,就连士林之中,也有多一半的人,认可这种观点。
反对者自然还是有的,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地域籍贯,总是不乏固执者的。
当然,里面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利益受损的缘故。
这些人,他们眼中,只有利益。
哪怕你说的天花乱坠,只要我利益受损,那就是不成。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不过,总体来说,这篇文章,起到了贾琮想要的效果。
从倪二递上来的情报中,贾琮也看到了这一点。
而接下来,贾琮还在思索。
单有这一篇文章,还是不够的。
就像后世的一句话一样:无图无真相,没有图你说个鸡毛?
单凭自己一番话,还不足以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一点。
既然如此,自己何不派遣一批人,前往西方留学呢?并且,派遣的这些人手,大有讲究。
可以从世家子弟,还有士林、勋贵子弟等中间挑选出一批人出来。
让他们出去半年或者几年功夫,回来之后,就少不了会有一批鼓吹新学的海归了。
这自然对华夏是有一定害处的,但是绝对有利于新学的推动。
好处自然是多过害处的。
想到此处,贾琮很快便开始准备实施。
当然了,想要实施此事,却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到的。
接下来,贾琮准备先将汤若望和南怀仁师徒两人,还有科研院,一并搬到京城来。
登基之前,贾琮是想着尽快将京城搬到幽州去了。
只是登基之后,贾琮才是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
好多事情,都不似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如今不说其他的,单是一个新政,甚至还只是一个阉割版的新政,都闹出如此大的动静来。如今新政还没在整个华夏范围内推广呢,就更不要说迁都了。
若他执意迁都的话,只怕必然会引起动荡。
而这,自然是贾琮不愿意看到的。
想要迁都,怕不是一二十年功夫就能做到的了。
因此,贾琮也决定,先将汤若望和南怀仁师徒二人,从幽州迁徙到这里来了。
要派人留学的事情,自然也要等到他们师徒两人来到之后,再做定夺。
……
且说皇宫之中,薛宝钗正拿着大夏月报观阅。
这几日,她一直提不起精神来。
始终想不通,皇上为何如此对她。
直到今日,她拿起大夏月报来,看到了头版头条的第一篇文章。
然后,薛宝钗便彻底被震惊到了。
她虽然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的。
但是毕竟是女孩儿,所看者,也多以诗词歌赋居多。
而对于史书史实,虽然也有所涉猎,但也难有自己的理解。
直到她今儿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薛宝钗不由产生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直到此时,她才真正知道了,那十一位重臣以乞骸骨来逼迫皇上,到底是何用意。
而皇上果断应允,并且在事后还直接将他们全部抄家,将这十一人全部流放,到底承担了多少压力,多少骂名。
更可笑的是,好容易回到后宫,只想轻松轻松的时候,自己竟然在此时来劝诫皇上。
自己当时,只怕还觉得自己十分贤能的吧?
而等到她看到后半部分关于新学的部分的时候,薛宝钗内心,再次受到巨大的冲击。
她觉得,她的三观,再一次被颠覆了。
对啊,大学礼记中,分明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的。
为何到了后世,就变成了古礼不可废了呢?
老祖宗分明不是这么说的啊!
还有,三从四德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好像是在宋朝朱熹才逐渐成型的。
在朱熹之前,男女之防,何曾会这等严苛?
而这些,从未出现在四书五经之中啊!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薛宝钗久久不回回神。
他此前接受的教育,开始不断被颠覆着。
她又回想起了在幽州的时候,皇上推广新学,她同样是不喜的。
认为这未免离经叛道。
只是如今想来,皇上所做,离的是什么经?叛的又是谁的道?
此时,薛宝钗甚至忍不住又想到了贾宝玉曾经说过的一番话。
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当时自己听了,只觉得荒唐。
而如今看来,皇上只怕也是如此看法吧。
一时间,薛宝钗想了太多太多。
许久之后,她才回过神来。
同时心里也是警惕起来。
先前,她便犯了极大的错误。
犯了皇上的忌讳,幸好还不至于不可挽回。
以后万万要警惕才好。
因此,这一日,薛宝钗早早命人准备好酒宴,然后派了丫鬟,去请皇上前来。
原本,贾琮是准备冷落薛宝钗几日,让她好好反省一番的。
今日他本准备去香菱那里的。
不过薛宝琴的丫鬟来请之后,贾琮倒也不好不过来。
等贾琮来到之后,薛宝钗遣去丫鬟,跪倒在地说道:“皇上,前番都是臣妾不懂规矩,犯了忌讳,还请皇上恕罪。”
“臣妾保证以后都不会再犯。”
贾琮走到近前,将薛宝琴从地上拉起。
然后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这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儿,不过朝堂之上的事情,也不能只看表面。”
“后宫不可干政,也是防止后宫和朝中大臣勾连的缘故。”
薛宝钗忙是说道:“今日臣妾看了大夏月报,方知以前是何等狭隘,何等幼稚。”
“皇上才是一心一意对百姓好的好皇上,臣妾虽然愚钝,但也不能拖皇上后腿才是。”
听到这番话,贾琮倒是有些好奇起来。
他忍不住询问了薛宝钗几句,仔细听去,倒是发现,薛宝钗思想,竟然真的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这倒是让贾琮有了兴致,忍不住和薛宝钗多聊了几句。
而交谈下来,也让薛宝钗受益良多。
夜色渐沉,两人一番云雨之后,躺在塌上说着话儿。
薛宝钗想到了什么,不由说道:“对了,芊儿读书倒是十分用功,今儿还向臣妾炫耀。”
“说她因为默书默的最好,还受到夫子夸奖了呢。”
听到这番话,贾琮这才想起皇子和公主的教育问题上来。
这段时间,着实忙碌,倒是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
想到此处,贾琮不由说道:“嗯,芊儿随你,不但聪明,性子也沉稳。”
“不过,四书五经,倒是不用下太多功夫,只要懂得道理便好。”
“接下来,倒是要给他们寻个老师,传授他们新学。”
“他们是皇子、公主,而不需要科举,还是多掌握有用的学问更好。”
“还有,我准备让他们每年都拿出一个月功夫,让他们体验一下民间疾苦。”
“并且,将这设定为定例。以后我皇室子孙,都要体验民间疾苦。”
“也不至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出来。”
同时,贾琮还想到一个问题。
对了,当初答允过林妹妹的。
等自己登基之后,就立贾苍那小子为太子的。
如今事情太忙,倒是忘记了这件事情了。
既然如此,不如这两日,便先将太子确定下来好了。
还有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需要用心抓一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