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永强记得很清楚,当年跟着苏联专家进行三门峡水利工程的设计,爬山涉水,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才完成设计,然后参与了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施工。
当初刚参与设计时,他才17岁,等到三门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他离开三门峡水电站时已经36岁。
然后他到了西南,参与西南的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
他参加工作,已经整整40年。
华夏也从跟着苏联人学习设计、建设水利工程,到现在可以独立自主设计、建设大型水利工程。
过去近15年,华夏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在全世界独领风骚。
甚至华夏还到海外设计、建设水库水电站。
虽然即将60岁,但是翁永强却充满着工作的激情。
是的,翁永强相信,只要祖国需要,他还可以健康工作20年,工作到80岁。
刘韬笑了笑,没有多做什么。
这些老一辈,你让他休息,他肯定不愿意休息,休息都会觉得浑身难受,很快会出现各种毛病。
刘韬、翁永强走向大坝,和向家坝一样,左岸设置一级垂直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为114.2米,可以通过2*500吨一顶两驳船队,或者1000吨级一顶一驳船队,千吨级船舶过坝秩只需15分钟,比三峡船闸5小时的平均过坝时间可谓是兵贵神速。
当然这并不是说金沙江四大水电站的过船设计能力要比三峡船闸先进,而是因为两者对船舶通航不一样,金沙江的规划设计通航能力是1000吨级船舶,而三峡不一样,三峡大坝规划设计通航能力是10000吨级船舶。
第二天,刘韬离开溪洛渡水电站,来到了白鹤滩水电站。
现在白鹤滩水电站还没有进行首批机组发电,预计还要三四个月左右,才能进行首批机组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川蜀省宁南县河云省巧家县境内,水库正常蓄水位825米,相应库容206亿立方米地下厂房装有16台机组,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602.4亿千瓦时。
白鹤滩水电站完全竣工后将淹没耕地2.2万亩、林地10.2万亩,搬迁人口数万人。
整个白鹤滩水电站拔地而起,依山而建,险峻的高山峡谷中云雾缭绕,静立在山体两侧的七台缆机似七仙女般下凡,这是七台30吨级缆机,专门用于白鹤滩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材料吊运。
白鹤滩水电站的总工程师是孙大洪,今年65岁了,孙大洪也是目前的华夏工程院院士,1958年国家计划在白鹤滩兴建特大型水电站,由捷克斯洛伐克专家提供技术援助,那时候孙大洪便是骨干技术力量。
可惜1961年双方分道扬镳,白鹤滩水电站前期工作停止,勘测队撤离。
孙大洪参与了白鹤滩的所有工作,在70年代调往水电部。
盘山集团启动金沙江四大水电站,找上孙大洪,孙大洪毅然选择接受白鹤滩水电站总设计师职务,组建勘察设计团队,最终完成了白鹤滩水电站的勘察设计工作,并且被任命为白鹤滩水电站总工程师。便是因为孙大洪在白鹤滩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在理论和工程上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刘韬推荐孙大洪为华夏工程院院士。
同样的,在今年他也推荐叶向高、翁永强为华夏工程院院士,这些人都是具有真才实学的。
视察完白鹤滩水电站,刘韬便坐着直升机抵达乌东德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安装12台单机容量为8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
大坝上,云开雨歇,温暖的冬日阳光洒出一片耀眼的金色,这里大坝最大坝高达到了270米,属于双曲拱坝,也是特高拱坝。
大坝是水电站最核心的主体建筑物,在大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水泥水化放热会在坝体内部形成比较高的温度。若温度控制不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从而影响大坝的运行安全。
为解决大坝的温度裂缝问题,乌东德水电站在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建设到现在还没有出现一条温度裂缝。
整个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创下了八个世界第一的记录,绝对是非常了不起的。
等到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仅仅是一天的发电量便可满足30万人口整整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就在半个月前,乌东德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乌东德水电站的总工程师是柳铭,恢复高考后清华第一届毕业生,分配到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迅速脱颖而出,在参加工作后,柳铭还攻读水利水电硕士学位,在1984年担任坝工设计组组长,1989年担任副总工程师,在原来总工程师出现问题后,柳铭接过副总工程师的重担,而今年柳铭才35岁,可谓是年少有为。
金沙江四大水电站、三峡、以及长江上游的葛洲坝,将共同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两三年后,金沙江四大水电站便可以年发电量达到1800~2000亿度电,而这些电都几乎是供给华东地区,再加上三峡建成后发电量800~1000亿度电/年、葛洲坝发电量141~157亿度电,总共便是差不多3000亿度电/年,从而解决现在华东地区遭遇到的电力供应困境。
之前谈判的时候,华南、华东等各省不得不同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发展,靠着是西南大量输电,以及其他地方提供钢铁等等生产材料,以及大量的人力、市场。
华夏发展,从来都是全国一盘棋,这也就注定了,着眼的都是全国,而不是只看一地的发展。
柳铭带着刘韬参观着大坝,参观着办公室。
办公室里面,有着一台台电脑,虽然金沙江四大水电站比较早设计,但是却都考虑到联网,运行具备着非常强的自动化,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都几乎可以通过电脑上去查看。
为了开发这一整套软件,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京城大学等十所高校联合着盘山集团计算机研究中心、软件研究中心,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开发出来。
而且这里有独立的服务器,由局域网为主,少数联通外界互联网。
电话方面,除了配备固定电话、移动手机、对讲机外,还配备了卫星电话,这是为了预防出现特殊情况,比如网线被剪断、电话线被剪断后,这里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话跟上面进行联系,将情况反馈给上面,向上面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