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
经过5个多小时的混乱,海滩上的声音渐渐平息,原本互相混战的伊比利亚部队终于慢慢安静下来。
根据事后统计,本次埃及突袭成功摧毁了伊比利亚军队的大部分物资,如果不是有一些物资仍然存放在船上没有被卸下来,那伊比利亚军队就已经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
而除了物资上的损失,伊比利亚军队还在这场混乱中伤亡了2500余人,至少在短时间内无法发起有效进攻。
总之,这场埃及组织的突袭战打得很好,狠狠的挫败了伊比利亚的嚣张气焰,打败了伊比利亚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埃及卫国战争鼓舞了胜利的信心。
11:30
伊比利亚终于初步确定己方损失,并得出己方部队已无法继续进攻的现实。
于是伊比利亚部队立刻开始在亚历山大港外围修建防御,等待后续部队的支援。
而原本负责本次登陆作战的伊比利亚将军也被撤职,换上了一位新人来负责本次作战指挥。
16:33
经过长时间的侦查,埃及终于得知了这次夜袭的部分战果。
在得知己方通过这次夜袭重创了伊比利亚部队之后,整个亚历山大港都陷入了欢呼的海洋。
而埃及指挥官吉哈德虽然也十分兴奋,但是他仍然保持着基本的冷静。
他清楚的知道这次胜利只是暂时的,毕竟伊比利亚和教宗国的国力要比埃及强太多,这点损失对于埃及来说可能十分严重,但对于伊比利亚和教宗国来说只不过是些许损失。
所以等伊比利亚继续向亚历山大港增派力量之后,他们绝对会再次发起新一轮进攻。
而自己现在必须要在这短暂的战间期加强亚历山大港的防御,尽可能的杀伤敌人,保卫国家,为国家尽忠。
于是吉哈德立刻下令坚壁清野,修起街垒,将整个亚历山大打造成一座坚固的堡垒。
4月18日
巴尔干地区
经过数日的作战,奥斯曼巴尔干军队在阿里的指挥下渐渐稳住了步伐,停止了大面积的溃退,甚至在局部打出了几次反击。
而奥地利的第1次全面进攻也已经到了尾声,前线的部队必须要得到休整与补给才能发起又一轮进攻。
所以在巴尔干地区,奥地利与奥斯曼这两个国家陷入了短暂的休战,仅仅在双方控制区边界爆发着零星的小规模战斗。
4月19日
设立在西西里岛的北非战区司令部收到了前线大败的情报。
在得知自己手下的部队连埃及正规军都没有遇到,就被一个夜袭干掉了2500人之后,何塞大公黑着脸用力拍了拍桌子,怒斥道:
“你们这群人简直就是脸都不要了!”
“现在你们连埃及人也打不过了吗!”
“你们这样对得起帝国的栽培,对得起贵族的荣耀吗!”
“要知道这场战争失败影响的不只是战争以及你们,还影响着帝国的威望。”
“你们前线把仗打成这个样子,我怎么好意思和奥地利以及教宗国去争夺利益!”
“所以,你们这群战犯全部都给我发配到非洲殖民地去看大猩猩呲牙口牙!”
就这样,被临时撤职的前线战犯指挥官便被何塞大公发配到了中非殖民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只能在非洲上看大猩猩呲牙以及斑马奔跑了。
4月20日
在今日,埃及和奥斯曼在天主教同盟的压力下正式签订了联盟协议。
在该协议中,埃及和奥斯曼要放下争端,一致对外,打好这场天主教同盟发起的东方战争。
4月21日
由于埃及和奥斯曼签订了联盟协议,所以埃及和奥斯曼纷纷撤离了在双方边界的部队,仅留下了一些必要的边防军。
而这些撤离的部队自然是要火速赶往前线,准备参与与天主教同盟的战争。
4月22日
由于伊比利亚在亚历山大港登陆战中遭受到了惊人的大败,所以教宗国暂缓了登陆班加西行动,选择让部队继续完善登陆计划,等部队完善登陆计划后再让部队进行登陆。
毕竟教宗国可不想像伊比利亚那样在埃及人手中遭受失败,那样也太逊了。
4月23日
为了支援天主教同盟的前线作战,希腊起义军像计划中那样在今日于希腊半岛展开了大起义。
本次起义打了奥斯曼一个措手不及,毕竟为了支援前线不太顺利的战事,奥斯曼将大量的驻防部队都派往了前线,导致现在的希腊半岛防御十分空虚。
而这种空虚就让起义军顺利的占领了多个小镇,甚至又吊死了一个奥斯曼团长。
4月24日
得知希腊再次大叛乱的消息之后,奥斯曼决定派遣大量部队进驻希腊半岛平叛,顺便防守整个希腊半岛。
4月25日
为了尽快平定希腊的大叛乱,和埃及一样进行避战保船的奥斯曼海军终于出海,搭载着部队前往了希腊半岛进行作战。
4月26日
为了洗刷陆战失败的耻辱,伊比利亚派出了地中海舰队前往东地中海进行巡逻任务,意图抓到埃及或者是奥斯曼的主力海军,然后将他们一起消灭。
4月27日
奥地利海军与教宗国海军进行联合行动,发起了阿尔巴尼亚登陆。
此次行动旨在登陆并占领整个阿尔巴尼亚,然后通过阿尔巴尼亚与南方的希腊起义军进行联系,在希腊起义军的帮助下一举夺取整个希腊半岛。
4月28日
经过一天的登陆作战,奥地利军队很轻易地打败了奥斯曼军队,成功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港口。
这不只是因为奥地利军队的强大,奥斯曼军队的弱小,还是因为奥斯曼根本没有准备守阿尔巴尼亚海岸线。
在奥斯曼指挥官看来,以自己那孱弱的海军,以及那根本没几门海岸炮的港口根本守不住海岸线。
所以不如把奥地利放到陆上,然后凭借阿尔巴尼亚的山脉与奥地利打防守战。
这样更有利于奥斯曼军队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