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从福建昭武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无机化工专家付贤智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付贤智院士,1957年7月出生于福建南平邵武。
    邵武,素有“铁城”之称,现为福建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邵武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闽江支流富屯溪中上游。
    邵武东北邻建阳区,东南连顺昌县,南接三明市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西与江西省黎川县毗邻,西北与光泽县交界。
    邵武历史悠久,早在三国吴永安三年就置昭武县,西晋元康元年改名邵武县。
    唐武德四年绥城从邵武分出复立为县,邵武属建州,宋设邵武军,元改邵武路,明为邵武府,清隶属关系不变,民国废府存县,198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邵武市。
    邵武曾是福建八府之一,为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由赣入闽的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邵武人杰地灵,诞生了太极祖师张三丰、宋代名相李纲、江夏黄先贤黄峭、文学评论家严羽等人。
    明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授邵武知县,朱熹曾在和平学院讲学。
    出生地解码
    付贤智院士的出生地福建南平邵武,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多方面影响。
    邵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付贤智从小受到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培养了他对知识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为其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尽管他具体所受当地教育资源助力的细节未明确,但当地教育体系为他早期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使其能在恢复高考后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迈出走向科研高峰的关键一步。
    喝着闽江水长大的付贤智,对故土有着深厚情感,这种乡土情怀促使他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到福州大学创建光催化研究所,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为家乡及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其在光催化领域不断钻研并取得卓越成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1991年,付贤智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
    1991年—1993年,付贤智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1997年,付贤智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付贤智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付贤智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度过了长达13年的学习时光。
    他从本科到博士,系统且深入地掌握了物理化学领域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科研工作筑牢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付贤智先后在北京大学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累计近7年的博士后经历,使他在不同科研环境与前沿学术团队中得到充分锻炼,极大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科研难题的攻克能力。
    付贤智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后研究经历,让他接触到国际顶尖的科研理念、先进技术与前沿研究方向。
    这些经历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能站在全球科研高度审视和开展相关研究,为日后在光催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获得院士殊荣,奠定了国际视角的基础。
    付贤智多年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求学与研究经历,使他结识众多优秀的学者、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人脉资源。
    这些人脉不仅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提供助力,也为他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认可创造了有利条件。
    院士从业之路
    1997年,付贤智作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由福建省引进到福州大学工作,先后担任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催化研究所所长。
    2002年8月—2010年,付贤智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
    2009年12月,付贤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年5月,付贤智担任福州大学校长。
    2023年12月,由于任职年龄原因,付贤智不再担任福州大学校长职务。
    从业之路解码
    付贤智院士的从业之路,在多个方面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付贤智毅然决然回国,到福州大学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光催化研究所所长。
    这使得他能在国内高校这一平台上,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科研工作。
    付贤智聚焦光催化领域深入钻研,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成为他后续获评院士的重要成果支撑。
    付贤智在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期间,他能从学校层面协调资源,推动光催化研究所乃至全校科研环境的优化。
    同时,他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合作交流,为自身科研工作营造更好条件的同时,也提升了所在领域科研项目的广度与深度,助力其在行业内影响力不断扩大。
    付贤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的身份带来更大影响力与号召力,更利于凝聚各方力量投入科研,也让他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更受关注,推动相关成果更好地转化与应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
    付贤智在担任福州大学校长期间,虽然肩负学校整体管理重任,但他仍能从更高层面整合资源,促进光催化相关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这期间,他为国家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自己的科研持续注入新活力,可以不断丰富科研成果体系。
    总的来说,付贤智院士的从业之路各阶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成就斐然,最终奠定了院士的地位与成就。
    院士科研之路
    付贤智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针对光催化过程量子效率低和太阳能利用率低的难题,付贤智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在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
    付贤智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系列新型、高效、可见光诱导的光催化剂,如与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大学科研团队合作。
    而且,他们首次将氮化碳作为新型光催化剂引入光催化研究领域,开创了氮化碳光催化研究新领域。
    付贤智院士团队开发出提高光催化过程效率的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置。
    这些新技术解决了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施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了光催化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光催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付贤智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0余项国家、省部级和军队科研项目。
    这些科研项目为我国光催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项目支持,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科研发展。
    付贤智还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j. cata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
    其中sci收录277篇、ei收录97篇,这些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广泛关注,论文被sci检索他人引用920多次,多次应邀为国外专着撰写光催化研究综述文章,并为多家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审稿。
    此外,付贤智院士还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固体超强酸高效光催化剂和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两项专利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2001年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付贤智院士团队还将光催化技术应用成功地拓展到环保、建材、军工、电力等领域,研制开发了多项光催化产品及其工业生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如与漳州万利达公司合作研发的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远销欧美;与福厦科技公司合作研制的我国首台紫外光催化消杀冷链病毒设备。
    这些研究成果在北京冬奥会和福建省内冷链监管集中仓、邮政、高校、医院等重要场景得到应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付贤智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付贤智在光催化剂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研制出新型、高效、可见光诱导的光催化剂。
    付贤智开发出提高光催化过程效率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置。
    这些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为光催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展现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卓越的科研能力。
    这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学术基础。
    付贤智主持和完成了40余项国家、省部级和军队科研项目。
    如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这体现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担当和引领作用,以及在获取和完成重大科研任务方面的实力。
    同时,付贤智得到了学界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有力地支撑了他当选院士。
    付贤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400多篇研究论文,申请和授权1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这些成果不仅为光催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提升了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使他在学界拥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为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付贤智将光催化技术成功拓展到多个领域并实现产业化,取得显着社会经济效益。
    如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紫外光催化消杀冷链病毒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这些产品解决了实际问题,推动了行业发展,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实用价值和社会贡献。
    由此,付贤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对他当选院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付贤智作为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他培养了众多优秀专业人才。
    这些成绩推动了光催化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光催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同时,付贤智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也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当选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持。
    后记
    福建南平邵武作为付贤智院士的出生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教育环境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邵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他对知识的尊崇和探索精神,在早期教育资源的启蒙下,他踏上了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
    在求学之路上,付贤智在北京大学化学系长达 13 年的学习以及后续国内外的博士后经历至关重要。
    在北大,他接受了系统严谨的物理化学专业教育,构建起坚实的知识体系,培养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
    而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后研究,让他置身国际科研前沿,接触到世界领先的科研理念与技术,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在光催化这一新兴领域开始深入钻研,与国际顶尖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也为他日后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创新思路。
    付贤智从业于福州大学,从此开启了他将科研理想落地实践的征程。
    作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专注于光催化研究,组建研究所,开启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探索。
    付贤智在担任副校长期间,他得以从学校层面调配资源,助力光催化研究的设施建设、团队扩充和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向纵深发展。
    当选院士后,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能凝聚更多力量投入科研。
    而作为校长,虽行政事务繁忙,但也能从宏观战略上布局光催化相关学科发展,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更广阔空间,也为他持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多元动力和资源保障。
    付贤智的科研之路成果斐然,从新型光催化剂的研制到技术方法创新,从承担众多重大科研项目到大量高水准学术论文发表与专利授权,再到多领域成果转化应用。
    每一步都彰显他在光催化领域的卓越贡献,这些科研成就的积累,使他在学术界获得高度认可,最终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科研领域的杰出典范。
    总的来说,付贤智院士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成长与成就的历程。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