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韩恩厚院士,1961年8月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
河曲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部,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地带。
河曲县西、北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相望,东北与偏关县毗连,东与五寨县接壤,南与保德、岢岚二县为邻,素有“鸡鸣三省”之说 。
河曲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如河会遗址为旧石器时期遗址,石墕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
金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县,后曾更名隩州。
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置河曲县,此后历经明清各代,归属有所调整。
中华民国时期,先后属雁门道等不同行政区。
1949年以后,河曲县归属多次调整,1959年曾与偏关、保德合并又分置,1961年复归忻县专员公署,后属忻县地区、忻州地区,2000年底至今属忻州市。
出生地解码
韩恩厚院士的出生地山河曲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河曲县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
这让韩恩厚从小接触到不同地域文化,培养了他开放包容的思维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能力。
有利于他在科研中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交流和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对艰苦,可能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适应能力,使其在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持之以恒、顽强拼搏。
河曲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
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可能激发了韩恩厚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他从小就树立了努力学习、追求卓越的信念,为日后攀登科研高峰奠定了精神基础。
河曲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勤劳勇敢、智慧坚韧的先辈。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故事,可能成为韩恩厚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源泉,激励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取。
河曲县民间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家家户户重视子女教育。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韩恩厚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为他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河曲是中国北方民歌的发源地之一,河曲民歌、二人台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可能培养了韩恩厚的艺术审美和创造力,有助于他在科研中以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
河曲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地方精神。
这些精神品质融入了韩恩厚的性格中,使他在科研工作中具备了勇于探索、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的精神,助力他在腐蚀防护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韩恩厚获得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学士学位。
1983年8月—1985年12月,韩恩厚就读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3月—1990年12月,韩恩厚就读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月—1993年3月,韩恩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韩恩厚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长达8年的本硕博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东北大学材料学科历史悠久、实力强劲,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等方面的系统教学,使韩恩厚全面掌握了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韩恩厚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为日后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东北大学材料学科的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学科前沿,在学习期间,韩恩厚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学术思想,开拓了学术视野。
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韩恩厚与优秀的师生交流合作,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韩恩厚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对他的科研之路影响深远。
这些研究所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配备了先进齐全的实验设备,为韩恩厚开展深入的材料腐蚀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韩恩厚承担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广阔的研究空间,使他能够聚焦于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关键问题。
在博士后期间,韩恩厚有机会与所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合作交流,还能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形成了广泛的合作网络,促进了知识共享与思想碰撞。
在这些顶尖科研机构的工作经历,使他在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为其日后在腐蚀防护领域的发展和获得院士荣誉增添了重要砝码。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8月—1983年8月,韩恩厚在山西铝厂工作,并助理工程师。
1993年3月以后,韩恩厚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2007年10月以后,韩恩厚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院长。
2017年,韩恩厚担任亚太材料科学院院长。
2020年3月,韩恩厚担任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研究员。
2023年11月,韩恩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韩恩厚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诸多重要影响。
韩恩厚在山西铝厂工作的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材料应用与腐蚀方面,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和问题导向。
这段基层工作经历,使他形成了从工程实际出发的思维模式,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转化性,对他在腐蚀防护等领域开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意义重大。
韩恩厚在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任职期间,他能深入开展材料腐蚀与防护的专业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学术上不断精进。
韩恩厚担任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锻炼了他的领导和管理才能,有利于整合资源、组织团队开展大型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效率和影响力。
在中科院沈阳分院任职,使韩恩厚能站在更高层面推动区域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了解多领域的科研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作为分院领导,韩恩厚可协调更多科研资源,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为其科研工作提供更广阔平台和丰富资源。
韩恩厚出任亚太材料科学院院长,极大提升了他在国际材料学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掌握国际前沿动态。
韩恩厚在多个学术组织任职,使其能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共同推动材料腐蚀科学发展。
韩恩厚在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任职,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使他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服务产业,体现科研价值。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韩恩厚能及时了解产业需求,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助力其在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院士科研之路
韩恩厚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腐蚀机理研究方面,韩恩厚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腐蚀机理,如在特定工程装备的服役环境中,发现了一些之前未被充分认识的腐蚀因素及作用方式 ,为理解和解决复杂腐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韩恩厚强调材料、环境、力学等多因素交互作用对腐蚀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单一因素研究的局限,使腐蚀研究更贴合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复杂情况。
韩恩厚院士率领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技术,将纳米技术应用于涂料领域,显着提高了涂料的防腐性能。
该技术已在飞机、电网、船舶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有效延长了这些装备的使用寿命。
韩恩厚院士团队攻克了传统镁合金防护涂层无法同时满足高性能防腐和导电的难题。
他们还自主研制出镁合金表面防腐导电功能一体化的涂层,推动了镁合金在我国空间装备、汽车部件等领域的应用。
韩恩厚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发了水下激光直接金属沉积,实现了结构耐蚀涂层水下激光增材一体化再制造,为原位修复水下在役海工装备提供了新途径,并阐明了相关涂层钝化膜生长动力学及其物理 - 化学性质演变规律。
韩恩厚院士还创制了腐蚀损伤的加速模拟试验技术,获得了腐蚀损伤规律。
他们还建立了腐蚀损伤动力学预测模型,能够对核电核电站机、管道等长寿命工程装备的服役寿命进行定量评价,为工程装备的安全运行和维护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韩恩厚院士团队在国内首次牵头完成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一回路关键管道部件的安全评定与寿命预测,打破了国际垄断。
相关成果已成功用于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材料国产化的评定和现役核电站运行许可证延续中 。
韩恩厚院士还合作起草并发布了我国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3项,为腐蚀控制领域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科研之路解码
韩恩厚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为院士有诸多关键影响。
韩恩厚提出新的腐蚀机理,如发现多因素交互作用对腐蚀的影响,改变了传统认知,为腐蚀研究提供新方向。
韩恩厚以第一完成人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如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这些成果得到行业高度认可。
韩恩厚发表700余篇论文,被引用余次,h因子84,g指数122,在国际学术界有很高知名度。
韩恩厚研发的纳米复合涂料技术、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等,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等多领域应用,保障了重大工程装备的安全和寿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韩恩厚院士通过技术创新,攻克多个行业关键难题,打破国际垄断,如核电站关键部件安全评定技术,提升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韩恩厚合作起草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为腐蚀控制领域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确立了在行业的引领地位。
韩恩厚在国际国内学术大会作报告170余次,合作着编译着作10部,培养毕业研究生100余名,推动了腐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
后记
韩恩厚院士出生于山西河曲县,家乡环境或培养其坚毅品质。
求学期间,他在东北工学院本硕博连读,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而中科院博士后研究,则拓宽他的视野,提升了他的科研高度。
从业历程中,韩恩厚从基层到多所科研机构领导岗位,使其兼具实践经验与资源整合管理才能。
科研之路上,他在腐蚀机理、控制技术等多方面成果丰硕,提出创新理论,研发关键技术应用于多领域重大工程,制定标准,发表众多高影响力论文并培养大量人才。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推动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