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从陕西定边县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工专家吕剑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吕剑院士,1963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
    定边县,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之说。
    定边县是陕西省的西北门户、榆林市的西大门。
    定边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期就有原始部落活动。
    定边曾先后为荤粥、鬼方、猃狁等氏族部落游牧区。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定边归秦。
    秦汉时属新秦一部,北魏设大兴郡,西魏改称五原郡,后又称盐州。
    北宋庆历二年取名定边,宋元先后属延安府和庆阳府,明代先后隶属于陕西布政司延安府和庆阳卫、延绥镇,清雍正九年正式设县。
    革命战争时期,定边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组成部分和三边特委、三边分区机关驻地。
    1936年6月红军西征时解放,1949年安边县并入定边县.
    定边县边塞文化、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定边境内有270多公里隋、明古长城遗址以及众多古堡关寨、烽台堡寨遗址,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此外,定边还涌现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北伐战争将领郑思诚、抗日爱国将领高桂滋等一批杰出人物。
    出生地解码
    吕剑院士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出生地对他成为院士有多方面的影响。
    定边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种文化在此交融。
    这种文化环境,使吕剑从小受到熏陶,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为其日后科研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奠定了基础。
    也孕育了他不怕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使其在科研道路上勇于面对各种挑战。
    定边县的教育资源为吕剑早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尽管地处相对偏远,但当地重视教育的传统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他能够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
    这里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为其考入延安大学化学系并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创造了条件,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定边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处,地理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陕西省的能源大县 。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吕剑对能源化工领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了他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兴趣,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促使其致力于开发更环保、更高效的化工技术,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贡献力量。
    定边县人才辈出,这种浓厚的人才氛围和榜样力量,激励着吕剑努力进取。
    家乡人民对他的期待以及对科研人才的尊重,也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使他肩负起为家乡争光、为国家科研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
    同时,激励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吕剑毕业于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
    1984年7月,吕剑毕业于延安大学化学系。
    1998年,吕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吕剑院士的求学之路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深刻且多维度地影响了他走向院士的卓越成就。
    早期在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的学习经历,使他接触到了较为前沿且应用导向明确的知识与实践体系。在研究所的环境里,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对精密技术的追求,深深扎根于他的思维模式。
    这种经历让他明白了科学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探索,更要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考量,为他日后在科研工作中始终注重成果转化埋下了种子。
    延安大学化学系的本科学习,则为他构建了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框架。
    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化学领域的众多基础课程。
    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化学,从物理化学到分析化学等,他全面地认识了化学学科的广度与深度。
    这一阶段的学习培养了他敏锐的化学直觉与严谨的实验操作技能,让他能够深入理解化学物质的特性与反应原理,为其后续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与实践素养。
    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博士深造更是其学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
    在这里,他深入到煤炭化学这一特定且极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聚焦于更前沿、更具深度的课题探索。
    博士期间的学习与研究,使他掌握了更为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技术手段,学会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机理的剖析,培养了独立开展高水准科研项目的能力。
    面对煤炭化学领域复杂的科学问题,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研视角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其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升。
    这一系列求学经历相互衔接、层层递进。
    例如早期研究所的实践感悟、本科阶段的知识积累以及博士时期的深度钻研,共同塑造了吕剑院士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注重应用的科研品格。
    这些宝贵的品质在他后来的科研工作中持续发挥作用,助力他在相关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最终走向院士的崇高荣誉殿堂。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吕剑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从事文职工作。
    1991年7月,吕剑分分配到二〇四所合成研究部工作。
    2002年9月,催化技术研究室成立,吕剑成为首任二〇四所催化技术研究室主任。
    2023年8月31日,吕剑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3年11月22日,吕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吕剑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最终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家乡从事文职工作的经历,看似与科研关联不大,但却培养了他的综合素养与社会洞察力。
    文职工作要求严谨细致的文字处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对事务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耐心与责任心,使他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类事务,为日后领导科研团队、统筹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同时,对家乡社会环境的深入了解,也可能在潜意识中激发他通过科研为家乡乃至更广泛地区带来发展与变革的决心。
    进入二〇四所合成研究部工作,开启了他科研实践的新篇章。
    在这里,他得以深入接触到专业领域的核心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与项目执行经验。
    在合成研究的过程中,他不断探索化学反应的奥秘,对物质合成的原理与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为他后续在催化技术等专业方向的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与科研灵感。
    他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对科研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实验数据严谨分析的态度,成为其科研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催化技术研究室成立并担任主任时,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与成长契机。
    作为研究室的领导者,他不仅要自身深入科研前沿,还要具备战略眼光,规划研究方向、组织团队协作。
    这促使他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催化技术在整个化工领域的地位与发展趋势,培养了他的科研领导力与前瞻性思维。
    他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催化技术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其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在化工界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学术威望与行业影响力。
    从入选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到最终当选院士,是他多年从业积累的必然结果。
    院士科研之路
    吕剑院士的研究成果丰硕且意义重大。
    1996年吕剑完成-氟利昂替代品hfc-134a中试合成工艺技术,该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制冷行业的环保升级。
    吕剑院士主持研发成功4套hfos全链条合成技术,实现了国际首例非铬系催化剂在合成氢氟烯烃中的工业应用。
    该技术助力氟代烃产业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含氮化学品领域,吕剑主持研发成功乙醇胺中低压合成乙二胺技术。
    2011年,吕剑研究团队利用该技术建成200吨\/年中试装置,产品纯度达99.5%以上。
    该技术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为乙二胺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降低了我国对进口乙二胺的依赖.
    在非光气法tdi绿色合成技术研发过程中,作为鉴定委员会主任,吕剑院士认定此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技术以碳酸二甲酯替代光气,降低了安全风险,减少了“三废”排放,推动了聚氨酯工业的绿色发展.
    在高能燃料领域,吕剑院士领军的团队承担多项国家攻关计划、国防重大专项等,开发出系列高能燃料合成技术,为我国先进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提升了我国军事装备的性能和竞争力,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吕剑院士率领研究团队还创建了以含氟、含氮精细化学品、新型燃料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开发平台,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吕剑院士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16名,其团队成员多人成长为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为我国化工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吕剑院士团队申请发明专利177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6件,发表学术论文146篇,sci学术论文62篇,其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吕剑院士以第1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等众多奖项。
    这些荣誉是对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也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相关领域的研究。
    科研之路解码
    吕剑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吕剑院士在含氟化学品领域的研究,如氟利昂替代品hfc-134a中试合成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氟代烃产业的升级换代,为我国制冷行业的环保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在含氮化学品领域,吕剑院士主持的乙醇胺中低压合成乙二胺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为乙二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了我国化工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这些技术突破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其科研成果的重大价值。
    吕剑院士领军的团队承担多项国家攻关计划、国防重大专项等。
    吕剑院士开发出系列高能燃料合成技术,为我国先进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这些科研成果解决了我国武器装备急需的高能燃料问题,对维护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成果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吕剑院士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也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和认可,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科研创新能力。
    吕剑院士创建了科技创新开发平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多人成长为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
    他的科研成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研究方向。
    同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成果也是其当选院士的加分项,体现了他对学科传承和科研团队发展的重要贡献。
    吕剑院士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使其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为其当选院士积累了坚实的荣誉基础
    后记
    吕剑院士的出生地定边县,赋予他坚韧质朴的精神,多元文化交融培养其探索欲与求知欲。
    求学过程中,吕剑在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初步接触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延安大学化学系学习,为他构建了扎实化学基础;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的深造,使他掌握前沿科研方法与深度钻研能力。
    从业经历里,家乡文职工作锻炼他的综合素养与管理能力;二〇四所合成研究部的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实验与项目经验;催化技术研究室主任经历,提升了他的科研领导力与前瞻性思维。
    科研之路上,从含氟含氮化学品到高能燃料领域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彰显出他的创新能力。
    以上各阶段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助力,使他最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