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吴以成院士,1946年11月5日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玉林市地处桂东南,东邻粤港澳,南接北部湾,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四周环山,中部高,向南北两面倾斜。
玉林古称“郁林”,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先秦属百越民族居住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属桂林郡。
西汉元鼎六年置郁林郡。
自秦朝灵渠开通后,玉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要地。
唐宋时是商贸重镇“岭南都会”,其行政建制历经变迁。
在隋唐时成为郁林州,明清时为郁林直隶州,1956年更名为玉林。
玉林是多民族聚居地,汉族、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如桂南采茶戏、玉林八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林人才辈出,如东汉名臣陆绩、唐代名臣李德裕等,还有语言大师王力先生以及党鸿辛、李京文等院士。
出生地解码
玉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当地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氛围,可能对吴以成院士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玉林的文化传统中包含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推崇,这种文化环境也许激发了他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
尽管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出生地的教育资源对他的早期成长起决定性作用,但当地的学校教育和老师的启蒙引导,是吴以成院士学术之路的起点。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玉林的基础教育体系为他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如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的探索奠定了根基。
玉林人具有坚韧、勤奋等地域性格特点。
这种性格可能在吴以成院士身上有所体现,在科研工作中,面对复杂的实验难题和长期的研究困境,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能够持之以恒地钻研。
玉林人的勤奋的品质,也有助于他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不断积累知识,进行艰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4. 家庭及地方观念的激励
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子女成才的期望,是许多优秀人才成长的重要动力。
同时,作为家乡的杰出代表,为家乡争光的意识,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吴以成院士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以实现更高的成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64年—1969年,吴以成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9年—1981年,吴以成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2年—1986年,吴以成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吴以成院士本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地球化学专业。
地球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地质学和化学等多个领域。
这一阶段的学习为他提供了宽广的知识视野,使他能够理解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变化规律。
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对他后来研究晶体材料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帮助。
因为晶体材料的生长环境等因素与地球化学中的一些原理可能相互关联,例如对矿物晶体的认识,可以启发他对人工合成晶体生长环境的思考。
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本科学习过程中,他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教育,学会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对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至关重要,为他后续在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中准确把握问题、设计实验和解读数据等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阶段,吴以成院士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专业。
这一阶段他的研究方向更加聚焦,无机化学的学习使他深入了解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这对于他在晶体材料领域的研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深化阶段。
因为许多功能晶体材料都属于无机化合物范畴,如非线性光学晶体。
对无机化合物性质的深入理解,为他后来探索晶体材料的光学等物理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硕士期间,他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接触到更高级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训练提升了他在化学研究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中更好地探索物质的化学本质,为他博士阶段及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吴以成院士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攻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是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之一,在结构化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积淀和优秀的学术传统。
在这里,他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多元化的学术思想,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
这种跨机构的学习经历使他能够吸收不同科研环境的优势,为他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思路。
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习,使他站在了化学学科的前沿领域,物理化学研究化学体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这一阶段的学习促使他将无机化学等基础知识与物理化学的原理相结合,探索晶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
这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为他在晶体材料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对他最终成为院士并在相关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院士从业之路
1970年—1979年,吴以成担任贵阳耐火材料厂工程师。
1981年—1999年,吴以成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00年,吴以成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2005年,吴以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4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
2017年,全职受聘天津理工大学,担任教授。
从业之路解码
在贵阳耐火材料厂担任工程师的十年间,吴以成院士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耐火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涉及材料性能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等实际问题。
这期间他需要深入了解材料在高温等复杂工况下的性能,掌握从原料选择到成品质量控制的一系列流程。
这种工程经验的积累使他对材料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问题有了敏锐的洞察力,为他后续科研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工厂的工作环境,让吴以成院士养成了以应用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他深知材料研究不仅要关注学术前沿的理论探索,更要考虑实际生产和应用的可行性。
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他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思考如何将实验室中的晶体材料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光学、电子等领域,这也是他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教授期间,教学任务促使吴以成院士对材料科学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讲解。
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他需要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也加深了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可能为他带来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思路,促进他在科研领域的探索。
作为教授,吴以成院士在科研方面也持续发力。
这近二十年的科研工作是他学术成果积累的重要阶段。
他可以利用大学的科研资源,开展深入的材料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晶体材料领域。
这段时期的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声誉,也为他后续当选院士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成就支撑。
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使吴以成院士能够从更高的层面统筹科研资源。
他可以组织团队开展前沿的材料研究项目,搭建更好的科研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这种管理角色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能够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思考问题,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整体进步,这对他个人学术地位的提升和当选院士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期间,吴以成院士引领团队开展的研究工作更加接近学科前沿,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他在系主任岗位上所做出的贡献,如科研团队建设、科研项目推进等,进一步彰显了他在材料领域的领导才能和学术影响力,为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选院士后,吴以成院士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他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能够在不同的学术机构之间搭建桥梁,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他可以将自己的科研理念和经验传播到更多的科研团队中,同时也能够吸收其他团队的优秀成果,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
2017年全职受聘天津理工大学担任教授,这一跨机构的工作安排有助于推动不同地区材料科学的发展。
他可以将自己的学术资源和研究经验带到新的环境中,促进当地材料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同时,他也能从新的工作环境中获取新的灵感,继续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巩固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
院士科研之路
吴以成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功能材料专家,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和发展工作。
吴以成院士与合作者一起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
其中,lbo晶体是最适合高平均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二、三倍频晶体,被美国《激光与光电子学》杂志评为1989年度国际十大激光高技术最佳产品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
吴以成院士系统地开展了晶体生长技术研究,攻克了相关晶体生长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高质量晶体的可控制备。
吴以成院士深入研究了这些晶体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如倍频效应、相位匹配特性等,为其在激光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吴以成院士揭示了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晶体结构的设计和调控,实现了对非线性光学性能的优化。
吴以成院士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吴以成院士着作有《非线性光学晶体:一份完整的总结》等。
先后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包含nature mun.5篇、j.am.chem.soc.21篇、angew.chem.18篇和adv.mater.14篇在内的sci论文300多篇。
科研之路解码
吴以成院士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他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成果本身方面,他发明的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如lbo、cbo等晶体,这些晶体材料成果在激光技术等领域应用广泛。
其中lbo晶体还被评为国际十大激光高技术最佳产品之一,这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国际认可度。
在学术贡献角度,他对晶体生长技术、非线性光学特性、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系统性强。
他攻克晶体生长难题实现高质量制备,为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还揭示内在联系以优化性能,为新型材料研发提供指导原则,这些学术成就使他在材料科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从学术传播角度,吴以成着作等身,发表众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包括在《nature mun.》《j. am. chem. soc.》等顶级期刊发表大量论文,被引用次数超次,通讯作者h因子达66,这展现了他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力。
以上这些成果综合起来,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吴以成院士成长历程各阶段,对其成为院士影响深远。
他出生于广西玉林,当地浓厚文化氛围及人们坚韧性格,为他注入追求知识、持之以恒的精神底色。
求学时,在中国科大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系统学习,他从本科地球化学跨学科奠基,到硕士无机化学专业深化、博士物理化学前沿探索,积累深厚知识,塑造严谨科研思维。
从业路上,在贵阳耐火材料厂十年,让他有了扎实工程实践与应用导向思维;在中国科大任教科研并进,让他积累成果、提升声誉;在中科院理化所管理岗位,他统筹资源、引领前沿。
科研中,吴以成发明多种关键晶体,攻克生长难题,发表了大量高影响力论文。
以上这些成就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