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从内蒙多伦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橡胶材料专家张立群
作者:钩藤草   院士之路最新章节     
    院士出生地
    张立群院士,1969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东部和南部分别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沽源县接壤 。
    多伦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皇帝举行“多伦诺尔会盟”,漠北蒙古正式归附清朝中央政府 。
    民国二年(1913年),废多伦诺尔抚民厅,设为多伦县 。
    1950年8月,多伦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隶属察哈尔盟。
    1958年10月,隶属锡林郭勒盟 。
    多伦县文化底蕴深厚,多伦诺尔会盟后,成为蒙古地区“藏佛教之都”,建有汇宗寺、善因寺等寺庙,对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多伦县曾是“旅蒙商之都”,旅蒙商在此聚集,商业贸易繁荣,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 。
    作为“民族手工业之都”,多伦的民族手工业发达,如蒙古族传统的服饰、饰品、皮具制作等工艺精湛 。
    1933年7月,爱国将领吉鸿昌带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发起多伦战斗,经过五昼夜浴血奋战收复多伦。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从沦陷区夺回失地的成功战例 。
    出生地解码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对张立群院士的成长与成就有深远影响。
    多伦县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融之地。
    蒙古族、汉族等民族文化在此碰撞,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并存。
    这种多元文化环境培养了张立群开放包容的思维,使其能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灵感,为科研中的跨学科思考奠定基础。
    多伦在清朝康熙年间因“多伦诺尔会盟”闻名,曾是“藏佛教之都”“旅蒙商之都”,商业贸易和宗教文化繁荣。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张立群从小受到熏陶,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激发了他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多伦县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冬季寒冷漫长,风沙较大。
    这样的环境塑造了当地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
    张立群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影响,面对科研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保持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科研目标。
    多伦有广袤的草原、河流等独特自然景观,能让人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
    或许正是这种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激发了张立群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为其投身科研埋下了种子。
    多伦县虽地处相对偏远,但重视教育发展。
    当地学校为张立群提供了基础教育,培养了他的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体系。
    老师们的教导和鼓励,让他在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进,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张立群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家乡多伦也以他为傲。
    这种情感纽带成为他努力奋斗的动力之一,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希望为家乡争光,用自己的成就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院士求学之路
    1986年9月—1990年7月,张立群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橡塑工程专业本科
    1990年9月—1992年12月,张立群在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材料成型加工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1992年12月—1995年12月,张立群在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
    求学之路解码
    张立群院士在北京化工大学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影响深远。
    本科阶段的橡塑工程专业学习,为张立群打下了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基础。这让他对橡胶、塑料等材料的基本原理、性能和应用有了系统认识。
    硕士阶段材料成型加工专业的学习,使他深入掌握了材料成型的工艺、方法和设备等知识。
    博士阶段专注材料学专业,进一步深化了他对材料微观结构、性能调控等方面的理解,构建了完整且深入的专业知识体系,为后续科研提供了坚实基础。
    张立群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过程中,有大量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如材料的制备、性能测试等。
    他熟练掌握了各种实验仪器和技术,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这使他在科研中能够独立开展实验,获取一手数据,为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了保障。
    在求学期间,张立群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学会了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到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方法。
    如在面对橡胶预处理短纤维制备技术难题时,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实验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京化工大学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这种环境下,张立群敢于突破传统思维。
    在学习和研究中,他不满足于现有理论和技术,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为后来提出“炭黑增强橡胶属于纳米复合材料”等创新性观点奠定了基础。
    在求学过程中,张立群得到了周彦豪教授、金日光教授等名师的指导。
    导师们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还以自身的学术造诣和科研精神为榜样,引导他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帮助他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进入科研前沿领域。
    北京化工大学为张立群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资源和平台,如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学术交流机会等。
    这些资源使他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高分子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拓宽了学术视野,为其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张立群与同学们共同参与课程项目和科研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团队协作能力,在他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他能够带领团队开展复杂的科研项目。
    求学期间,张立群有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这不仅让他了解到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还锻炼了他的学术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为他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5年9月—1996年9月,张立群担任北京化工大学讲师。
    1996年10月—1998年6月,张立群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
    1998年7月,张立群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1999年6月—2000年6月,张立群在美国阿克伦大学聚合物科学系做访问学者。
    2008年1月,张立群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6年9月—2020年9月,张立群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20年5月,张立群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
    2021年11月,张立群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
    2022年8月—2024年8月,张立群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2024年3月,张立群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张立群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影响重大。
    从开始在北京化工大学担任讲师,后升为副教授、教授,教学过程中,张立群需要深入理解高分子材料等专业知识,以便清晰传授给学生。
    这促使他不断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长期教学让张立群重视人才培养,深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这些能力,也促使自己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科研思路,反哺自身科研工作。
    张立群在美国阿克伦大学做访问学者,使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的聚合物科学研究成果、技术和方法,了解到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同时,这也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为他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用于自身研究,提出创新性观点和方法,创造了条件。
    访学期间,张立群与国外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建立了国际学术联系,积累了国际合作经验。
    这为后续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提升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基础,这对他成为院士有积极推动作用。
    张立群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为他开展前沿科研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这使他能组建优秀科研团队,购置先进设备,深入开展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等研究,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提升了科研实力和行业影响力。
    在获得基金资助等支持下,张立群能专注优势领域研究,不断深入探索,同时也有机会拓展新方向,如探索橡胶材料在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为解决更多复杂科学问题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广度和深度。
    张立群先后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
    这些领导经历,使他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能更好地组织科研团队、协调资源、争取支持,为开展大规模科研项目创造有利条件。
    担任领导职务,让张立群从更高层面思考学科发展和科研布局,培养了他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
    使他能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制定长远科研规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战略条件,助力其成为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张立群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新型化工材料专家,主要从事橡胶材料科学与工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与聚合物加工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立群院士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明确提出“炭黑增强橡胶属于纳米复合材料以及纳米增强对于橡胶的高效增强是必需的”观点,为炭黑在橡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被同行大量引用。
    张立群率先在国际橡胶界提出生物基工程弹性体、纳米增强逾渗机制以及橡胶材料跨尺度模拟基因工程等一系列概念,推动了橡胶材料领域理论发展。
    张立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生物基工程弹性体的概念,率领团队创制出生物基聚酯弹性体、衣康酸酯弹性体、大豆油弹性体等。
    张立群与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出全球首创生物基衣康酸酯橡胶,可使轮胎性能更优异,滚动阻力和抗湿滑性能达到欧盟轮胎标签法a级水平,还有优异的耐磨性。
    张立群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黏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并且发明了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乳液复合制备方法,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张立群的技术支撑企业在世界上首次规模化生产了黏土\/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张立群院士率领研究团队建立了中国唯一一套特种装备用氢化丁腈橡胶生产平台,实现了该材料的自主供应,解决了特种装备用橡胶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
    张立群院士团队突破了预处理有机短纤维规模化制备技术,在黑龙江富锦建成中国第一条橡胶用预处理短纤维生产线,获得原化学工业部技术发明二等奖。
    张立群院士带领团队在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绿色橡胶材料和特种功能橡胶材料领域的多项成果,转化应用于国内众多企业,推动了中国橡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立群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奖1项。
    科研之路解码
    张立群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当选院士影响深远。
    张立群院士提出“炭黑增强橡胶属于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增强对于橡胶的高效增强是必需的”观点,还率先提出生物基工程弹性体、纳米增强逾渗机制以及橡胶材料跨尺度模拟基因工程等概念。
    这些理论创新为橡胶材料领域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和理论基础,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使他在国际橡胶研究领域占据前沿地位。
    在生物基橡胶材料方面,他创制出多种生物基弹性体,合作研发出全球首创生物基衣康酸酯橡胶,提升了轮胎性能。
    在纳米复合橡胶材料方面,他发明了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乳液复合制备方法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在特种功能橡胶材料方面,他建立了国内唯一特种装备用氢化丁腈橡胶生产平台。
    这些成果推动了橡胶材料的升级换代,增强了我国橡胶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张立群院士突破预处理有机短纤维规模化制备技术,建成我国第一条橡胶用预处理短纤维生产线。
    其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绿色橡胶材料和特种功能橡胶材料领域的多项成果转化应用于国内众多企业,推动了中国橡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和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后记
    多伦县是张立群的故乡,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氛围,为他塑造了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性格。
    在求学之路上,他凭借勤奋刻苦的精神,考入北京化工大学,为他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从业之路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他深刻了解橡胶行业的实际需求,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科研工作提供方向。
    科研上,他聚焦橡胶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从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到生物基橡胶材料,研究成果丰硕,既解决了行业关键问题,又推动了橡胶材料的技术进步。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