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岛上的龙舟旗舰虽然在大海上游弋许久,但是船身除了有战场上留下的伤痕之外,这艘宝船依然干净如初,因为这艘巨舰的主人,是太子殿下朱标,他的船当然会有人仔细照料。
这趟出来已经过去大半年,朱标再不动身回去,可能就要错过常英子分娩的时节。
苏禄国的事情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夷岛,东瀛的事情也已经按部就班,朱标此次出海基本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只需要再发展几年,大明的海外贸易就能起来,说不定就能开启真正的大航海时代。
太子的船队没有多停留,直奔上海县码头。
朱标心情舒畅,坐在龙舟宝船上晒着太阳,手拿一份书信,摇头失笑。
自己的好二弟看来是怕自己再坑他,连到了夷岛都不来见他,自己带着秦王卫去了苏禄国,不过朱标也没有失信于他,派了东宫近卫去指点他训练秦王卫。
宝船经过半月的行程,总算看到了上海码头。
码头附近大小集市,百姓络绎不绝,不用地方官组织,当宝船出现在海平面上,上海县的百姓就聚集到码头周围,声音嘈杂的议论起来。
\"听我伯父的儿子说,大明王师在倭岛上大杀四方,替咱们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哝那消息早过时了,我远房叔父说,这次是太子爷亲自出征,不仅扫平了沿海的倭患,还直接占领了海外不少地方,海上的强盗,倭寇被大明天军铁血手段肃清,再也翻不起什么浪了\",一位本地的上海县人,一脸得意的说道。
\"那岂不是咱大明在海外开疆扩土,以后咱们都能去海外看看了,我可是听说海外有许多金银珠宝......\"
\"后生你说的是真的,咱大明真打出海外了,太好了,天佑我汉人王朝。\"
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一脸泪目。
他们都是生活在沿海的老渔民,靠海吃饭,生活十分艰苦,以前出海捕鱼被倭寇,强盗袭击,每次都是拿命在赌。
自从老朱实行海禁政策,他们拿命赌的机会都没有了,不得不转移捕鱼的地方,从海上捕鱼转到在长江捕鱼,很多渔民因为养不起家里人,都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各求生路。
龙舟旗舰缓缓靠岸,百姓们欢呼雀跃,皇明初立不到十年,朝廷大军每战必胜,给中原的百姓带来光明,沿海再也不会有\"倭寇猖獗犯家园\"的事情,有的只是和平稳定的生活。
\"大明万胜\"
\"太子殿下万胜!!\"
呼喊声铺天盖地,百姓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东宫近卫挺直腰杆,特别是沿海的府兵卫所,一个个面色通红,倭寇骚扰沿海,他们一直疲于奔命,甚至当地的许多百姓常常抱怨他们,吃着皇粮,不办事。
虽然百姓不敢当面指责他们,但民间的流言蜚语,也让他们十分憋屈,这次总算是扬眉吐气了。
朱标的太子仪仗一出现,就直接把气氛推到顶点。
朱标端坐在龙撵中,这龙撵还是老朱出行时用的,老朱怕自家儿子出行没有排面,就特意送给了他,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立于两侧。
常遇春则策马跟在一旁,充当护卫,堂堂的开国国公做护卫保镖,放在整个大明,也就只有老朱和朱标所能拥有。
朱标挑起辇帘,看了看上海县码头的现状。
\"噼里啪啦.........\"
红色的爆竹声伴随着浅白色的硝烟,弥漫在巨大的码头空地上,
最先动工的上海码头已经建成,附近的集市作坊也在加班加点的建设,码头上最惹人注目的是用巨石雕刻的皇帝雕像,老朱的模样被刻画的栩栩如生。
人们仰视洪武大帝雕像,不怒自威的气势让人肃穆。
可以说自从皇明开国以来,第一次有如此巨大的工程。
张治城给自己的陈条中,提到过很多关于上海县码头建设的细节。
这次上海县码头能这么快就能看到成效,离不开那些商户的支持,淮西,苏杭,晋商等等,差不多有二十家商户参与其中,拿出的银子以百万计,雇佣的上海县周围农夫,就达到了三十万,还好此时不是农忙时节,要不然还要负担他们的吃喝,成本只会更高。
来上海县出工的农户,工地直接配发相应的衣服,工具,最重要的是有不菲的工钱,朝廷知道这些农户现在不缺吃喝,但是他们缺盐,所以就拿官盐抵押工钱,倒是为朝廷和这些商户节省了不少白银支出。
农户几辈子遇不到这种好事,有官府出的告示,他们不担心会有人敢赖账,自然纷纷踊跃报名参加,可朝廷只招收成年的男丁,无病无患的才能进入工地。
为什么封建时代重男轻女,就因为家里男丁多就是硬气,走起来都能趾高气扬,没办法,古代人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种地的时候,人多,就能种的多,生活自然比其他人要好,干活挣钱的时候,人多也厉害,别人一家就可以拿三四分工钱。
这件事情背后有张治城盯着,他的背后还有太子爷朱标,所以农夫进入工地后,就能拿到预付的五成工钱,平时不怒自威的官老爷,发钱的时候变得和颜悦色,细心解释。
华夏的百姓都是以真心换真心,如此一个举动,让百姓们看到了朝廷的态度,农夫的做工热情愈加猛烈。
签字画押,三十万农夫豁出力气,在工地上拼死干,水泥源源不断生产,建基挖土,动作十分麻利,没有一个人偷懒,如此,才能让朱标现在看到繁华的码头现状。
\"殿下!殿下!\"
常遇春轻声呼唤,朱标回过神来,开口道,\"何事!?\"
\"上海县码头完工,上海知县徐谭想问殿下,能否去参加剪彩?\"
朱标淡淡的点头,\"上海县码头是孤要求建设,如今完工,孤理应到场。\"
朱标答应参加剪彩仪式,锦衣卫迅速出动,太子爷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上次在上海县遇到刺杀还历历在目。
好在,这一次并没有遇到什么意外,随着朱标用金剪刀剪开彩带,整个码头宣告正式启动,百姓们更加欣喜,高呼:
\"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