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老爷此刻,是真真切切地惶惶难安了,正熙帝此举,无疑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着满朝文武,但凡叫的上名号的,哪一个不是背景深厚?
相比之下,温家实在是不值一提。
就在前不久,彭阁老还特意嘱咐他们,最近几年局势复杂,务必低调行事。
可如今,正熙帝的一道旨意,让温家瞬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无疑是把他们往绝路上逼啊。
此时吏部群臣之中,吏部右侍郎铁青着脸,身子微微颤抖,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白之色。
他的双眼死死地盯着温老爷的身影,眼神中燃烧着嫉妒与不甘的火焰。
难不成真叫他一语道中了?吏部右侍郎心中暗自思忖,牙关咬得咯咯作响。
此前,他还在吏部刁难这个温郎中,可如今,形势却陡然逆转,陛下竟有意抬举温老爷。而吏部两位侍郎,怕是也就只有自己可以轻易被动一下。
“这怎么成?”他在心中怒吼着,这可是他费尽心机才爬到的位置,怎能就这样轻易拱手让人!
想到这里,他的呼吸愈发急促,目光焦灼而急切,不住地在身后那群人身上来回打量。
希望这些人能站出来为他说上几句扭转局势的话,打破这对自己极为不利的局面 。
只见正熙帝微微前倾身子,目光温和的开口道:“这是说的哪的话,身为朕的臣子,为朕做事,自是要赏赐的。就算没有温知州立功一事,你的功劳朕都看在眼里。”
说着,正熙帝微微停顿。
“不如择日不如撞日,让朕先想想,如今还有哪处好位置正有着空缺。”
此言一出,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顿时在群臣中掀起波澜。
众人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震惊与疑惑。
陛下竟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亲自提出要提携一位官员。
如今这温鸿虽然不过是个五品小官,可一旦擢升,最差也能升至四品,这可就绝不能让他们小瞧了。
一时间,各势力纷纷紧张起来。内阁的几位阁老互相对视,眼神交汇间似在传递着某种讯息。
这些阁老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阵营,此时都在心中暗自盘算着利弊。
唯有彭阁老,始终低着头,目不斜视,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旁边的冯阁老忍不住凑近,低声问道:“这温鸿可是你亲家,不帮忙说句话?”
彭阁老只是轻轻一笑,缓缓摇了摇头,并未作答。
此时的温老爷,心中犹如翻江倒海一般。他张了张嘴,想要赶快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如今正熙帝把他架在这,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若是再推辞,便是对皇上不敬,往小了说,这是违背圣意,往大了讲,那可是抗旨的大罪。
但如果什么都不说,就这样接受提拔,势必会抢占其他势力的位置。
温家本就根基不深,到时候定会招来各方的嫉妒与怨恨。
犹豫再三,温老爷终于鼓起勇气,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厚爱,臣感激涕零。只是臣资历尚浅,还望陛下三思……”
正熙帝摆了摆手打断,笑道:“温爱卿不必过谦,朕心中有数…”
温老爷实在无奈,只得再次叩谢。
正熙帝微微眯着眼,似在沉思,片刻之后,也不知是真的没想起来,还是暗藏着别的意图,他目光突然一转,径直看向吏部尚书,声音清朗地开口唤道:“温鸿是你的人,你来想想,朕应该升他个什么官职啊?”
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引得群臣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吏部尚书。
只见吏部尚书神情一凛,立即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姿态端正,声音沉稳洪亮地说道:“回陛下,温郎中在吏部多年,一直勤勤恳恳,尽忠尽责。他心思缜密,处理政务条理清晰,谦逊有礼,在吏部上下备受赞誉。”
吏部尚书微微一顿,偷眼瞧了瞧陛下的神色,见并无不悦,这才继续说道:“按他这些年的功绩,论资历、论能力,早该晋升为侍郎了。只是如今吏部侍郎的位置一直未有空缺,这才使得他一直未能得以晋升。不过,除去吏部之外,旁的地方倒是有适合温郎中的位置。”
正熙帝听闻,眼中闪过一丝兴致,立即追问道:“你说说。”
吏部尚书微微躬身,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如今正四品太仆寺少卿和鸿胪寺少卿也有空缺。温郎中素来严谨认真,由他负责,定能确保各项事务不出差错。”
正熙帝听后神情并无波动,没有回应,吏部尚书心中顿时明白,陛下对这两个位置并不满意。
只见他微微皱眉,目光不着痕迹地扫向身边的两位左右侍郎,略微思索后,这才开口道:“陛下,不如……”
吏部右侍郎敏锐地捕捉到了尚书投来的眼神,心中暗叫不好。
他深知此刻已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给自己鼓气壮胆。
就在吏部尚书话语还未完全出口时,吏部右侍郎猛地一咬牙,果断向前踏出一步,朗声道:“陛下,臣有一奏!”
正德帝微微抬了抬眼皮,目光落在吏部右侍郎身上,平静地回应道:“说吧。”
吏部尚书被这突如其来的打断,话语戛然而止。
但他并未生气,反而轻扬了下嘴角,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一闪而过。
吏部右侍郎定了定神,微微咽了咽口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有力:“陛下,温郎中在吏部多年,一直是臣的属官。他能力出众,勤勉尽责,臣一直极为看重。如今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机会,臣斗胆想为温郎中求一份外放的官职。”
说到此处,他稍稍停顿,观察了一下正熙帝的神色,见陛下并未露出不悦,这才继续说道:“如今东昌知府一职正有空缺,正需一位得力之人前去治理。温郎中处事果断且心思缜密,定能胜任此职,将东昌府治理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