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教子
作者:粤瓜   大明日不落,开门,自由贸易最新章节     
    “便是意见不合,说开了便好了!”
    张居正笑着应下,“有远长此话,居正也就安心了许多,肃卿与我,可还有些怨气?”
    “叔大不必担忧,肃卿之脾气,你又不是不知,他直肠子一个,有气从不憋闷在身,都是当场发作,过后便也无事了!”
    “当年华亭之事,如今也有十余年了,肃卿怎还会因此事,而怪罪于你,且乃是徐家所为,与你又有何相干!”
    “徐家如今已经族灭身死,往过之事也就成旧事了,肃卿到时必然不会再提及,叔大尽可放心。”
    张居正听完陈志的话,点了点头,当初因为华亭驿馆纵火,高拱连带着张居正这个徐阶学生,也一并恨上。
    自纵火案后,高拱便不再与张居正正面相谈,两人职务上,张居正当时乃是礼部右侍郎,也跟高拱交织不到,故而两人关系冷落了多年。
    隆庆三年张居正赴任山东,张居正倒是时常与陈志还有信件往来,与高拱倒是彻底的断了联系。
    此次张居正再次提及此事,陈志不免要为张居正打消忧虑,免得张居正暗中带着怨气入阁,与高拱有所不合。
    张居正这个人,陈志还是很看好的,虽在新法上,有些见解与自己不太相同,但对于大明体制的改革,张居正也是有自己的得到见解的。
    而高拱呢,如今新法能有这般成绩,高拱的明面推波助澜之功,是要当居首位的,高拱这个人是个急性子豆腐心,说他对张居正真的有怨气,将徐家的事也一并怪罪在张居正头上,高拱还不至于这般的小气。
    只不过是当时气愤在头,高拱过后便也气消了。
    但张居正这边却不这么认为,将自己调任前往山东担任巡抚一职,张居正一直以为就是高拱的手笔。
    殊不知将他调任山东,乃是当时的皇太子朱翊釴的手笔,隆庆帝当时还询问过高拱,张居正是否可以入阁之事。
    高拱当时气头已过,便回应了隆庆帝,认为张居正这个人是真的有真才实干的,入阁对于大明来说,乃是补益之臣。
    隆庆帝本来打算将张居正抬入内阁了的,但却被当时的皇太子朱翊釴给拦下,认为张居正还需前往地方履历一番,到时入阁,才是凤凰涅盘!
    现在的洪治帝,政治上主张对外强硬,对内惩治贪污腐败,改善民生,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农不应穷困无田可耕,导致冻饿毙路于旁。
    幼不应门第无书可读,导致碌碌无为残生。
    劳必有所得,居必有所住,则天下百姓安居,医而去病,则身体及心理之疾病尽去,大明百姓不再患得,人人自信报国,大明则可称强独霸于世界也!
    洪治帝要张居正入阁,是让他来改善新法的,要他来,就是来完善大明各种官吏拖延导致弊政复生的。
    治理贪腐是大明头等大事,即便洪治帝已经采取了各种治理办法,可各地经济起来之后,贪腐之事,也就慢慢的再次表浮于面,让洪治帝很是气恼。
    张居正在陈家逗留了近一个时辰,离开之时,陈志长子陈勉亲自送到大门处,目送张居正上轿走远,这才转身入了大门。
    “父亲,张公此次前来,意欲如何?”
    “不过是事先探路而已,他乃是徐阶之学生,当年华亭之事,你也知道,肃卿兄很是气恼,说出些气话来,言要将张居正给调任到广西去。”
    “可能是言语被人得知,传到了叔大耳中,加之当年陛下还未登基,已经暗里表示,内阁大臣,无有地方之履历,不得入阁参务机要。”
    “叔大当时不过才从翰林院调任礼部,徐阶在世之时,倒是多次要将他调入内阁,但被先帝厌恶之后,此事便不了了之。”
    “将他调任山东,乃是陛下当年所为,肃卿虽不赞同,也没有反对,想必当时叔大就认为是肃卿所为,暗生嫌隙了吧!”
    陈勉小声凑近道,“父亲,这张公这次前来,怕是有投效之意,父亲如今屈居次辅,高首辅年事已高,只怕在内阁之中,也担任不了多久了。”
    “到时高首辅退了,内阁首辅之位,便是父亲担任,加之如今陛下信任,张公前来,意义便也明确了!”
    “勉儿,为父且问你,如今朝廷之内,首要之事,你认为是那些?”
    陈勉面对自己父亲陈志的考教,不假思索便道,“首在经济,次在治腐,然后扬威,末尾复土!”
    陈志老怀大慰的拂须点头,“嗯,看来这翰林院三年,你没有白学,陛下当今首要之重,便是将我大明内陆十三省之经济盘活,使各地百姓脱离困苦。”
    “需知民富国才能强,百姓富足,则子弟有学可上,无后顾之忧,长久下去,大明子民正如陛下所说,素质大涨!”
    “先贤管子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富足,大明才能内无忧患,控霸南洋倭国之土,补效内陆。”
    “勉儿你需记住,不管往后你职位如何,高低也罢,定要首推经济治民,民无贫苦,则政策才能更好的普及大众!”
    “陛下乃是雄心壮志之君,对于海外之土,极为热切,以往外扩,地方土地贫瘠,无法反哺中原,乃是劳民伤财之不义之战。”
    “但陛下每有所攻,皆乃是有意为之,其地之矿粮,皆可反哺我大明,则此等战争,并非不可打,如此下去,只会越打越富。”
    “海东之战,明面上我大明付出钱财粮草许多,但其地为我大明所有后,内里之矿山粮草,尽皆成为我大明征倭大军之辎重。”
    “我大明缺铜缺银缺金,粮食这些年来,各地骤然冷温,收获锐减,南洋等地一年三熟,正好弥补我大明北方粮食之缺额。”
    “勉儿,莫看朝中那些反对的官员,不断地反对陛下南征,不过是觉得大军出征,索费甚多,怕我大明国库支撑不住,导致崩坏而已!”
    “岂不知,南有粮,倭有银,两项补给,大明岂会有崩坏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