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被清算后,立了功的刘章想让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登上皇位,并派人游说众多大臣。”
“原本大臣们也是有考虑刘襄的,毕竟刘襄是刘邦的庶长孙,所以他一开始就是大臣们的首选,但很可惜,他最后因为自己舅舅驷钧的原因失去了这个登基的机会。”
驷钧恶名昭彰,臭名远扬,倘若立刘襄为帝,大臣们担心驷钧会成为下一个吕氏外戚。
“刘襄被排除后,大臣们又考虑到少帝、梁王、淮阳王等都不是惠帝刘盈的儿子,这些都是吕雉把别人的儿子抢过来,然后又把他生母杀掉之后,宣称是刘盈的儿子,因为这个,刘盈的儿子也全部被排除在了继承人之外。”
不是刘盈亲子的记载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中,但目前这个是存在争议的。
“最后大臣们只好把目光放到高帝诸子身上,也就是刘邦的儿子,其中最为年长的就是代王刘恒,大家都认为他仁孝宽厚,而且他的母亲薄氏善良的名声远扬,这也是她为什么能躲过吕后对高帝妃嫔的清算,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刘恒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都是为人和善。”
“大臣们一致认为在刘恒手底下工作肯定不会整的跟伴君如伴虎一样天天提心吊胆的,于是他们就派使者去迎刘恒进京继位。”
“刘恒知道众位大臣想要拥立他为帝时,心情略微有些沉重,立刻召集代国重臣商议对策。”
郎中令张武认为不可去。
理由:朝廷上的那些大臣大多都是刘邦手下的将领,他们是既能带兵打仗,又精于权谋。刘邦跟吕雉在世时,他们不敢肆意妄为,但如今吕氏被除,原本身上就有功的他们岂不是会更加肆无忌惮。所以这次迎立说不定就是个幌子,我们应该再次婉拒,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认为可去。
理由:刘氏拥有天下是天授,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就算那些大臣们想要发动政变,百姓也不会听从他们的话,你继位那是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所以你就放心地进京当皇帝去吧。
“刘恒犹豫,他不知道该做怎样的选择,询问自己的母亲,薄太后也不敢妄下定论,最后刘恒选择用占卜来决定,结果占卜出来的结果是要他进京。”
“刘恒便决定入京,但又担心自己会中计,便步步为营。他先是派太后的弟弟,自己的舅舅薄昭出发京城跟周勃等一众大臣见面,周勃将自己跟大臣们讨论的有关继承人的内容悉数告知,薄昭回来后告诉刘恒不用怀疑了。”
“刘恒此时才真正动身出发长安,他带着张武、宋昌等6人出发,等到了距离长安50里的时候,刘恒派宋昌前去探路,确保安全后,刘恒才进入长安。”
“他比刘邦还多让了2次天下,刘邦是三让天下,刘恒是五让天下,同意即位后,刘恒让刘兴居帮忙清理宫殿,以防还有什么潜在的危险,万无一失后,刘恒正式住进未央宫(180)。”
随后不久正式登基,称汉文帝。
——
{刘襄是真的可惜了,被自己舅舅坑了。}
{其实是齐王那几个兄弟太强势了,大臣们怕拿捏不住他们。}
{政审不过关?}
{这么一看,好像就是政审没过关啊。}
{那些大臣感觉就是想挑一个最软弱的,结果选了个最腹黑的。}
{就是想找软柿子,结果找到一块硬石头。}
{还有一个原因,刘邦的儿子就剩下刘恒跟刘长了,而刘长是吕后带大的,万一刘长登基会报复他们就糟糕了,所以他们只能选刘恒。}
{刘恒就是扮猪吃老虎,笑面虎一个。}
{他是个狠人啊,自己的儿子都杀,还有舅舅薄昭,最后也是被他逼自杀的。}
{主要是薄昭后面干政了。}
{应该叫他影帝。}
{“和”善。}
{张武跟宋昌说的都有道理,那时候真就看个人的抉择了。}
{躺赢了这是。}
{这占卜还不错,不然哪有后面的文景之治。}
{哈哈,万一占卜的人想的是:你不去当皇帝,俺们怎么发大财,突然想到这个觉得有点搞笑,服了我自己了。}
{刘恒是太宗文皇帝,跟李世民一样,李世民除了是太宗,他也叫唐文皇。}
……
听着学生们的讨论,百姓们反应过来这位刘恒是谁了。
就是前面吕后想要改封他为赵王,但是他拒绝了。
“按照顺序,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刘盈的儿子,然后才是刘襄,最后是刘恒跟刘长。”
一人啧了一声,“能在吕雉手下活下来的,这刘恒能简单到哪里去。”
“也对,那刘长是吕后带大的,估计是有点感情,但这刘恒能活下来,必定不简单。”
“政审是什么意思?”
摸不着头脑,平时那些学生大多都是在议论事件本身,很少会说出几个他们没听过的词。
“大概就是官府审讯的意思吧。”
唐朝时期的百姓们听到那些学生居然提到了自己的皇帝李世民。
“是太宗皇帝啊,我们太宗皇帝可厉害了。”
……
汉,这帝位最后居然会落到刘恒手上。
不止刘恒会怀疑,刘邦表示他都有点怀疑啊。
不过,听着那个文景之治,想来刘恒做的应该很不错。
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学生们这样称赞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治理。
笑面虎一词他能理解,刘邦怎么突然觉得,这刘恒似乎更适合当皇帝呢。
……
刘恒此时已经处理完功臣们的分封跟立刘启为太子。
这个位置他既然坐上来了,自然也要坐稳。
软弱?
这是在说他?
他那是谨慎保命啊,怎么就成软弱了。
只是听到舅舅被自己逼自杀了,刘恒看了薄昭一眼。
另一个学生的话在耳边响起,干政?
一时之间,两人都不知道怎么开口。
倒是听到这话的薄太后思索着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弟弟后面干政。
官员们则为文帝期间的文景之治而祝贺刘恒。
也有人默默猜测,下一位景帝会是现在的太子刘启吗?
……
汉景帝刘启自然也听到那被一带而过的文景之治。
能跟先帝并称文景之治,他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啊。
看来他后面当皇帝当的还是挺不错的。
——
“刘恒继位后,由于只带了6人,安全没有保障,他便先任命宋昌担任卫将军,张武担任郎中令,让他们负责守卫皇宫跟京城来保护自己。”
“同时刘恒也对拥立他做皇帝的大臣们大肆封赏,这让朝堂上因为铲除吕家而弥漫的血腥之气顿时一扫而空,国家很快进入了正常运转。”
“因为刘恒的安抚手段,大臣们被拉拢,他的帝位得到巩固,过了3个月,群臣们开始纷纷上书劝刘恒立长子刘启为太子(180)。”
刘恒在位期间废除了连坐法(179),也废除了肉刑,改为笞刑跟杖刑(169),同时又恢复了夷三族。
(废肉刑跟前面说过的医家代表人物淳于意有关。)
他废除盗铸钱令(175),允许私铸。这是导致后面发生七国之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地方诸侯们都自己开采铸钱,进而有经济能力跟中央抗衡。
刘恒又废除了进出关要用证件的法令(168),同年采取入粟拜爵的方法,公开招标卖爵,让天下人通过交粟的方法获得爵位,以便充实军粮。等到军粮够用了,多的则屯在郡县。边境跟郡县的粮食都足够多了,就可以免除田租了。
所以前168年,刘恒将田租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前167年的时候,还直接免去全部田租。至此,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
此外,算赋从120钱减为40钱,徭役也改为三年服役一次。
前158年,刘恒下令开放原本归属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允许私人使用和开采。这一举措促进了农副业跟盐铁业的发展。
“以上是刘恒期间的相关政策,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他在位期间的其他故事。”
“刘恒安抚好群臣后,右丞相陈平自认自己在拥立刘恒继位这件事上功劳没有周勃大,就主动退让,将右丞相让给周勃,自己则退居左丞相。”
“与陈平的急流勇退不同,周勃觉得自己很厉害,连刘恒都是他推上去的,所以周勃每次退朝的时候,很是得意,而刘恒对他很是敬重,经常目送他离开。”
“直到有人劝刘恒不要对周勃这么重礼的时候,刘恒才逐渐在周勃面前越发严肃,展现天子威严,周勃也就收敛了不少。随后周勃下属提醒他小心功高震主,引来祸事时,周勃才反应过来,辞去了右丞相一职(179)。”
就这样,刘恒可谓是迅速摆脱了功臣集团,此后能最大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目前百废俱兴的汉朝。
“除了内部问题,当时还存在较严重的外部问题。汉初之际,由于刘邦、刘盈、吕后全都推崇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就导致各地诸侯们可以安心地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等到刘恒继位的时候,中央跟地方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关于谁继位也是存在诸多争端。”
“其中就有济北王刘兴居,他的哥哥刘章可是杀了吕产立了大功的,凭什么他大哥刘襄不能当皇帝,而是这个什么都没做的刘恒继位。”
刘襄得知大臣们想要迎刘恒进京继位的时候,就罢兵回家了,次年去世(179)。
“刘兴居心中不满,等到匈奴攻汉的时候,他趁机发动叛乱(177),被刘恒派兵镇压,最后被俘自杀。他的兴兵开启了汉朝同姓武装反抗的先例。”
“同年,刘邦的另一个儿子刘长入京,他跟刘恒外出打猎的时候,不仅要同乘一车,还一口一个大哥的喊着,大臣们觉得不太合适,但刘恒却没有任何意见,于是刘长越发放肆。”
(刘长的母亲本是赵王张敖后宫里的一位美人,当初刘邦破白登之围后路过张敖的封地,这位赵美人就被张敖献给了刘邦,因此有了身孕。但贯高不是想谋杀刘邦嘛,所以赵美人因为此事受了牵连,也被抓入狱了。
赵美人怀有身孕受不了牢狱之苦,所以她的弟弟前去找审食其,希望他能去请求吕后出面替赵美人求情,吕后啥性格前面也能看出来一点,所以吕后对于赵美人的处境无动于衷。
最后赵美人生下刘长便自杀了。)
“诸吕之乱时,审食其并没有死,而是被免除了官职,所以他现在是闲赋在家。刘长有一次喝醉了,他就想去找审食其报他当初的不救之仇。”
“审食其得知刘长前来的时候,因为身上没有官职,只好出去迎接,没曾想刘长突然掏出把铁锤,直接把他锤死了。”
审食其:……?
“刘长锤死审食其就去找刘恒请罪了,但刘恒却没有治罪于他。但大臣们以及太子等人因为此事都有些害怕刘长,毕竟他可是会拿大铁锤砸人的。”
刘长回到封地后越发骄纵蛮横,外出时的阵仗必须跟刘恒一样,下令也跟刘恒一样称“制”,还在封地内自设法令,驱逐中央派来的官员,要求自己任命官员。
(跟郑庄公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差不多,刘长就跟段一样,越发放肆,甚至想要造反,而刘恒的做法跟郑庄公相差无几。)
刘恒对刘长依旧百依百顺,直到前174年,刘长想要发兵叛乱的时候,计划败露,被刘恒召入京城,大臣要求刘恒斩首刘长,但刘恒只是废除了刘长的爵位,流放蜀郡。
“流放的途中,刘恒要求沿途的郡守县令及时给刘长送吃的,但袁盎却说,刘长以前过的都是好日子,现在突然沦落到这个地步,万一途中生病死了,你作为皇帝落下一个杀害弟弟的骂名就糟糕了。”
袁盎,一个大臣,敢言直谏,劝刘恒不要太敬重周勃的就是他。
“刘恒听完表示自己只是想让弟弟吃点苦,既然你这么说,那我现在就把他召回来。结果刘恒召回的太晚,刘长已经绝食死了。他伤心地问袁盎,刘长死了,都是我没听你的话,现在可怎么办啊?”
“袁盎回道,那就斩杀丞相跟御史大夫向天下谢罪吧。”
丞相、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