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种!?
真不愧是以农立国,热爱种地的国家啊。
百姓们心中想起投影之前也夸过他们是农业大国。
但很快,他们就把注意力全放在了这后面几种农具上了。
省力,省时。
他们真的很难不心动啊。
特别是秧马跟代耕架这种不需要他们受身体上的苦的农具。
他们恨不得这种农具下一秒就能出现在他们眼前,而不是单薄地画在投影上面。
……
王祯没想到这里还有他的事。
他的家乡人才辈出,而他,不过是一个对农学跟印刷术感兴趣的普通人。
能被后世记住,真乃他的荣幸。
王祯站起来就往外走去,他可要跟好友好好说道说道。
……
唐,李世民郁闷中。
曲辕犁怎么不在他这个时期出现呢……
如果此时已经有了,他就不需要大张旗鼓地找人研究了。
转念一想,或许这个时候已经有了雏形也说不定。
听了这么久,他也明白了一件事。
如果想要一个王朝多方面发展,光靠朝堂上的官员你一言我一语可不行,这天下的百姓也该参与进来才好。
李世民摸摸下巴,心中想道,该颁布新的政令了。
……
明,朱元璋的心情不畅快了。
这最后一句话,到了明清就不怎么发展了,有点戳他心。
最主要是投影的语气变了!
有点不屑……朱元璋气愤地想着,就算他的大明在农具上发展不好,但肯定在别的方面有很大进步。
怎么就要用这种语气说明清。
他要证明他的大明也可以在农业上实现大的飞跃!
朱棣隐隐感觉明清两朝,好像干了什么不好的事。
否则投影之前那平淡的语气,怎么一到明清时,就变了呢。
尽管起伏不大,但他们可是做皇帝的,怎么可能听不出来。
命人整理好这部分内容,朱棣想到了那些同学们说的叫门天子。
他当时还好奇来着。
或许就跟那件事有关,难道明朝是因为那事才被清朝取代的吗?
……
「关于农具,除了它的发展进程,农具所用的材料也至关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冶铁技术,甚至是球磨铸铁在战国中晚期就被发明了。
(球墨铸铁,后端湾铸铁遗址首次发现脱碳窑。
它的综合性能接近于钢,所谓“以铁代钢”,主要指的就是球墨铸铁。)
到了秦朝,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高炉炼铁成为了一种经济又有效的炼铁方法。
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跟铸铁脱碳钢。
百炼钢就是增加反复加热锻打的次数,提高钢的质量,百炼成钢的成语由此而来。
铸铁脱碳钢,汉代冶铁工匠把碳含量4%左右或者更高的铸铁,经过脱碳,让它通体成为高碳钢。
西汉中期,出现了炒钢技术。
炒钢打破了以前生铁不能转为熟铁的界限,让两个工艺体系得以连通,有了统一的钢铁冶铁技术体系。
西汉中后期,高水平的冶铁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军队装备质量,而且汉朝的铁甲锻造技术不仅高,产量还多。
东汉后期,出现了水排,即水力鼓风机。
利用水排鼓风冶炼钢铁,生产农具,比用人力或者畜力鼓风更方便。」
百姓们后知后觉地发现,这个汉朝……怎么感觉发展的那么好呢。
前面说的那些农具,还有投影没有说的农具,好多都是汉朝发明的。
现在说冶铁技术,汉朝也发明了好几种法子。
作为汉朝时期的百姓,他们高兴地眯起了眼睛。
一脸骄傲的样子。
但随之而来的,是小屏幕上多个待看的视频。
众人感觉它好像是要从最开始的冶铁技术讲起。
一直讲到最新的技术。
因为他们看到了现代钢铁技术的字样。
……
秦(220),铁官瑟瑟发抖,他们已经能想到接下来他们的日子会过的有多么艰苦了。
(铁官,管理铁的冶铸事业的机构,有时也指官职。)
始皇帝必然不会放过这个技术。
正如他们想的那样,嬴政是越听越激动。
那位汉武帝能屡次击退匈奴,让匈奴不敢来犯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铸造之术有了极大的进步。
倘若大秦的铁骑也能用上上等的铁甲,就算不能在他的手下打下大片的疆土,也可在大秦危亡之际,延续大秦的国祚。
……
汉(200),刘邦的开心不过一瞬。
下一秒他的面色一僵。
投影说过,他继位后几乎处理了所有的异姓诸侯王。
现在除了韩信在身边,其他的异姓诸侯王都在各自的封国。
不管他们是否还忠于汉朝,忠于他刘邦,他都已经无法放心。
冶铁技术没讲之前,他换个策略慢慢削除异姓王就可以了。
但这个技术一出,一旦有人阳奉阴违,暗自发展,必然会对汉朝的统治不利。
刘邦的手搭在投影上,无意识地划着一旁的小屏幕,眼睛却悄悄观察着韩信的表情。
韩信并没有露出什么不妥的神情。
看来他能看到全部的冶铁技术。
刘邦更担心了,这意味着,其他的异姓王也能看到。
……
汉(127),刘彻正专心研究水排。
但他心中还有别样的担忧。
这样重要的技术,要是被其他诸侯王学去了,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动乱。
霍去病对此兴趣满满,他舍弃了自己爱听的征战频道,回到了冶铁频道。
这可是能给他造出质量更好、刀锋更加锋利的武器的技术。
……
「到了三国时期,百炼钢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当时上好的铠甲用的就是百炼钢的技术锻造。
据说,诸葛亮还发明了一种叫“筒袖铠”的铠甲,它不仅能抵御一般的锋矢,甚至是用660kg力的弩也不能射透,可以反映出这个铠甲的防护能力有多好。
(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出自《南史·殷孝祖传》。
1石=26.4kg。)
进入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个新的炼钢技术,那就是“灌钢”。
有关灌钢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晚期,但它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在各地推广开来,且用在农具制造上。
灌钢法是以生铁跟熟铁为原料,在生铁被加热到它的熔点时,再与熟铁一起合炼成钢。
注:生铁,碳含量在2.11%以上,性脆易碎。
熟铁,碳含量0.0218%以下,塑性好,容易变形,但强度跟硬度都比较低。
钢,碳含量在0.0218%跟2.11%之间。
灌钢工艺指把高碳含量的生铁加到低碳含量的熟铁中,让它们混合,制出碳含量适中的坚硬的钢。
注:碳含量在0.25%以下的叫做低碳钢。
碳含量在0.25%—0.6%的叫做中碳钢。
碳含量在0.6%—1.7%的叫做高碳钢。
灌钢法制出的就是高碳钢,比起直接炒钢,这个方法更容易掌握,所以南北朝之后,这个就是炼钢的主要方法。」
百姓们有种灌钢法是最先进的炼钢技术的感觉。
跟前几个技术比起来,这部分标注的要更详细一点。
要是这话被他们说出来,幕幕听到后肯定会直接告诉他们,在近代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可以说就是古代最先进的技术了。
工匠们思考起来,比起他们现有的技术,这个混合制法比起直接炼钢,确实要更加简单一点。
不需要投影讲的过于详细,很多他们就能自己想明白。
只是这其中会制出什么样的钢,取决于它的碳含量。
而这个,就是他们拿捏不准的一个问题了。
但投影负责讲技术,真正的实操本就需要他们自行实验。
还是要多练才行。
……
秦(220),嬴政听到这个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还是会有股烦闷。
他都已经统一华夏了,怎么后面还要搞分裂。
只是现在没有什么时间给他气愤。
他的大秦也处于危机之中。
嬴政表示他一定要改变秦二世而亡的结局。
……
「来到隋唐时期,这个阶段,最大的突破是改铸制为锻制。
官营和民营冶铁业都在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中的记载,唐宪宗李纯在位时的806年到820年,铁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斤。
北宋时期,煤开始被作为燃料普遍使用。
它不仅没有木炭温度不能升太高的缺点,还可以提高铁的产量。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炼炉——行炉。
行炉的铁炉跟风箱都放在一个架子上,可以抬着走。
风箱上有木扇,木扇通过拉杆控制,可以给铁炉鼓风。
明朝初期,优化了灌钢法,出现了生铁淋口法,随后有苏州的冶铁工匠继续发展出苏钢法。
生铁淋口指把融化的生铁,融入熟铁的刃部,使刃部形成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跟熟铁四种材质混合的复合金属组织。
至今部分地区仍在使用。
苏钢法是在炉内放熟铁,再配木炭燃烧,同时在炉口放一块生铁,等到生铁融化滴入炉内时,开始搅拌熟铁,让两者反应,形成各种碳含量的钢材。
通过生铁跟熟铁之间的比例控制碳含量的高低。
(生铁的熔点比熟铁高。)
明朝中后期,不仅懂炼焦,还开始用焦炭炼铁。
用煤冶铁时,煤的杂质多、烟气大、易破碎等缺点,导致冶铁业在长时间内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燃料问题解决后,冶铁业一路高歌猛进。
注:冶铁燃料最开始是木炭,后来是煤炭,现在是焦炭。
木炭,挖一个坑,点燃木材,盖上松土,让木材在氧气不足的环境下闷烧,大概几天的时间,熄灭之后,挖开土就可以得到木炭了。
煤炭,古代植物埋藏地下经过复杂的变化后形成的固体,需要自行挖掘。
焦炭,是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把温度加热到950c—1050c,经过一系列加工流程,制出焦炭。
关于炼焦技术到底是什么时间发明的,争议颇多,目前还没有定论。
但唐朝就已经出现了焦炭的雏形——炼炭,宋金时期,炼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可用焦炼铁的记载却出现的很晚,直到明末清初才有记载。」
铸制?锻制?
早期的百姓有点难以理解。
这两者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吗?
其余的百姓们捏了把手,他们也想用煤炭、焦炭冶铁。
问题是,煤炭难得。
没有趁手的工具,他们的挖掘工作会很难做。
按投影的说法,这个焦炭应该就是最好的燃料了。
为了能早日用上,他们要先炼出好的工具才行。
很好,他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唯独唐宋时期的百姓有些失落,如果没有焦炭,他们还能安慰自己说是他们没发明出来。
但他们有啊,居然是因为他们不会用,才导致焦炭没有用在正途上。
这可比没有焦炭对他们的打击大的多。
……
唐,李纯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才从冶铁技术的震惊中回过神来。
没想到投影居然会拿他举例子。
看来自己的这个时期,铁的产量应该算是多的。
为了防止其他朝代在知道冶铁技术后会超过他,李纯突然燃起一股斗志,他还要继续当投影口中的例子,也想要争当第一!
……
宋,赵匡胤那是一个懊恼。
好不容易讲到一个好用且他们已经有的,不需要再额外花时间研究的东西,结果他们不会用。
连投影的语气都带了些惋惜。
他也觉得非常可惜。
所以这一次,他绝不会错过这个用焦炼铁的技术了!
……
明,朱元璋跟朱棣的反应并没有多大区别。
两人都在投影惋惜的语气中,后悔在自己统治的王朝下,竟没有发现这么好的东西。
确实可惜。
不过,投影的话也实实在在地给他们提了一个醒。
那就是天底下的能人志士何其多。
他们在关注手下官员的研究进度的同时,也应该分出一部分精力时刻关注搜罗着各处有名的志士。
说不定官员没研究出来的,早已经被能人志士发明出来了,毕竟高手在民间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