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听的我一脸懵啊
作者:孤者自怜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最新章节     
    “第一部分还剩下《道术》《六术》《道德说》跟《大政》上下五篇。
    我们先来看看六术跟道德说。”
    六术的开篇就是德有六理,何为六理?
    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接着就是大段大段的论述。
    阴阳天地人,尽以六理为内度,内度成业,故谓之六法。
    六法藏内,变而外遂,外遂六术,故谓之六行。
    这是第一段。
    然后后边四大段都是差不多的东西。
    讲的全是六,声音之道,以六为首。
    人之戚属,以六为法。
    数度之道,以六为法。
    事物中以六为法者,不可胜数,什么六艺,十二月,六律,六吕,六音,六亲,丧服,数度等。
    也就是时间,空间,声音,数学,人伦,宇宙间的一切维度都跟六这个数字有关。
    这就是六术这篇文章中写的内容。
    “同学们听着可能懵了,贾谊为什么突然要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呢?
    先不急,我们先把道德说看完再来了解背后的原因。”
    道德说的内容更为复杂,它里面用了更复杂更细化的方式重新讲述了一遍。
    道德说,也就是道德论,或者说论道德。
    再准确一点,这一篇论的其实就是德。
    德有六理,道、德、性、神、明、命。
    德有六美,道、仁、义、忠、信、密。
    如同玉一般,玉的六种变化和形状就分别对应着这些理和美。
    后边的大段内容,讲的大意就是人们通过六理、六美可以感知到德,能触摸到德。
    六理、六美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上升的、学习的、钻研的路径。
    “好啦,为了把这两篇内容讲的更清楚一点,我们现在来看看贾谊那时期的儒家历史。”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贾谊生活的汉文帝时期是公元前180年左右。
    这中间有着漫长的三百多年的历史。
    孔子在世时,收了大量的弟子,多达三千多人,其中有记载的有七十多人。
    孔子带着部分弟子一边教学一边去游说各国国君。
    在孔子去世以后,这些弟子各回各国,有能耐的去当大夫卿相,没能耐的就去当个老师。
    “孔弟子”学院四面开花。
    子路子夏去了卫国,子张去了陈国,子羽去了楚国,子贡去了齐国。
    其他的国家也有孔子的学生过去开课。
    儒家思想就这样开枝散叶,传遍了天下。
    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理想主义者,逐渐被神话,被尊为圣人。
    他当年提倡的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儒家学习的核心。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边慢慢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2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左右,接过儒家旗帜的人叫做荀子。
    荀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做愤而着书。”
    是什么让荀子愤怒?
    一是天下大乱,诸侯乱政。
    二是鄙儒小拘,祸乱仲尼之道。
    三是诸子峰起,混淆视听。
    也就是诸侯国越来越乱,打起仗也越来越没人性,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导致生灵涂炭。
    民间也出现各种骗子、小人,打着各家学问的名号开始招摇撞骗。
    最关键的是,儒家学者也出了问题,越来越多学艺不精的人也开始在那儿开班上课,把孔子之道讲的乱七八糟,所以荀子怒了。
    他站出来着书立作,接过儒家的旗帜使劲儿挥舞。
    “第一点跟第三点没什么好解释的,乱世就是这样,上边出昏君,下边出小人。
    重点是第二条,荀子他认为儒家内部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里?”
    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孔子去世了,没了权威,大家就谁都不服谁,所以每个人对儒家经典的解读都可以自成一派。
    如果只是这样,还属于是学术探讨跟辩论的范畴,大家可以分别出书说明自己的思想,然后让看书的人自己去判断。
    但荀子生气的并不是这个,他攻击的是一种现象,是通才变成了专才。
    孔子时期,学习的内容是全面的、整体的。
    比如那些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孔子需要让学生把这些科目全都学会了才放他们毕业,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辅佐国君。
    天赋好的学满分,不好的也要各科及格。
    但到了荀子时期,各个国家的儒生团体开始各自为战,从通才变成了专才。
    他们不把东西学全,只学其中几门或者一门就出去参与国政。
    这些人学的一知半解,不通全局,让这些人出去当官授课,国家还能好吗?
    所以荀子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风气。
    ——
    {听的我一脸懵啊。}
    {我脑子里现在只有666。}
    {祖传666,哈哈。}
    {真想跟贾谊说一句,老铁666。}
    {贾谊也是个六边形战士。}
    {已经开始困了。}
    {只能说,字我认识,但他想表达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现在都分很多专业了。}
    {不分能怎么办,想全学也学不过来呀。}
    {专业多又怎样,还不是都要学基本科目。}
    ……
    大家听的昏昏欲睡。
    本来听思想这部分的内容,他们就听的比较吃力。
    多亏了学生们活跃,他们才强撑着听下来。
    现在学生们也开始犯困了,众人感觉自己下一秒也要睡着了。
    要问他们有什么感想,那就是这部分快点讲完吧。
    他们还是更喜欢活跃的学生们。
    ……
    秦(220),嬴政开始思考。
    他记得投影说过,刘邦的年纪跟他差不多,这汉文帝刘恒又是刘邦的儿子。
    那贾谊,嗯……有没有可能可以成为他大秦的臣子呢?
    投影前面放了贾谊的出生年份。
    是前200年。
    嬴政拿着竹简的手开始摩挲着那上面的字,他努努力,说不定还能见到这位大才的出生……
    就算他可能用不到,也是能留给扶苏的。
    嬴政想到这儿一阵气短,他怎么就那么早离世了呢!
    他偏要改了这命数。
    诸侯们:我咋没看到投影放了贾谊的出生年份,投影是不是偏心?!
    ——
    “在今天,我们讲谁谁谁是圣人,谁谁谁是大儒,那个谁谁谁又是普通的儒生。
    区分的标准就是通才跟专才。”
    大儒就是通才,科科都会,儒家经典全都融会贯通。
    普通儒生就是专才,只学其中一科或者两科,属于严重偏科的类型。
    最严重的一部分人被荀子称为贱儒。
    是只学一科,但一科都学不明白的人。
    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概念和解释,连业都毕不了,也不懂融会贯通。
    要是让这种人跑出去辅佐国君,那国家迟早凉凉。
    所以讨伐这种风气,着书立作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学习就是荀子在做的事情。
    “贾谊他是荀子一脉的传人,所以他也认可荀子的观念。
    再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是所有科目都精通的大儒,所以这六术跟道德说其实是贾谊他接过荀子的旗帜,想把荀子没做到的事情做成。”
    这两篇文章的核心就是传达通才的概念。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贾谊说,天地之间有个东西,它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它是万物的本源,是一切的开始。
    是一,也是万。
    这个东西叫什么呢?
    无法命名。
    用老子的话说,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这种东西说不出来,写不下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因为要写书给你们看,所以我强行把它写了下来。
    这个东西就叫做道。
    道是没有办法抓住的,那怎么办?
    “贾谊说,没关系,虽然道无法表述,但是它会从无形趋于有形。
    这个从道中表现出来的有形的东西就叫德。
    德中又会生出六理,六理中又会生出六法。
    六法再次显化,就有了六行,也就是仁义礼智圣乐。”
    六行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
    但它还是很难被人直观的看到,触摸到。
    所以人们需要学习六艺。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六艺,才能触摸到六行,感受到六行。
    然后继续向上感受到六法,六理,达到德的境界。
    如果天赋异禀,还有可能悟透道的境界,成为圣人。
    “就像游戏的打怪升级一样,想升级,那就去学六艺吧。
    最后贾谊还强调一点,想升级成功,要学的是六艺哦。
    不是三艺两艺,而是六艺,必须学全乎了才行。”
    六艺就是诗、书、易、春秋、礼、乐这些儒家经典。
    “如果同学们想问,为什么是六,为什么这些概念全是六理、六美、六行之类的。
    那自然是因为六这个数字,它很特殊。
    它是一个很神秘的数字,跟别的可不一样。”
    “同学们看,声音之道有六吧,宫商角徵羽。
    诶,有同学要问了,老师,不对啊,这里面不是五个吗?
    傻孩子,弹弹琴的时候还得唱呀,这五个再加上唱,不就六个了。”
    亲戚也是六,人有六亲。
    如果一个人是王八蛋,我们就骂他六亲不认。
    如果有亲戚离世了,穿丧服也有六种不同的礼仪。
    总之就是到处都充斥着六。
    所以六六六才是宇宙的终极奥秘。
    你光看不理解的话没关系。
    你先去学,等你学会六艺你就理解了。
    “这就是贾谊表达的东西,我们现在看这篇文章估计会觉得不大对劲,但古人看到这些文章就真的被贾谊忽悠了,不少人相信了六的神秘性。”
    那时候的人,尤其是汉初的人特别迷。
    因为秦朝焚毁了大量的书籍,刘邦带着的一伙儿开国功臣也不是什么贵族出身。
    执政集团在整体上都没多大文化。
    汉朝相对于后边的朝代来说,算是文化沙漠。
    “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想到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贾谊的这个观念是从孔子的那些经典中延伸的,经典也刚好是六本。
    可如果经典不是六本呢,这个神秘数字也会跟着变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
    除了贾谊,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还有大量的儒家学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所以除了贾谊的六艺,还有什么四经说、五经说。
    到了唐朝有九经,到了宋朝变成了十三经。
    总之就是儒家这些经典的拆分合并跟重新组合。
    “至于到底听哪位儒生的,主要还是靠提出者的影响力和当时的政治需求。
    像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认可了六艺,所以从刘邦到刘彻这几十年来,整个儒家的思潮都信奉六。”
    这三位大儒的学说虽然不同,但他们通过接力完成了对儒家经典的神话。
    就像孔子的学生把孔子变成圣人一样。
    这些经典被他们赋予了神圣的神秘背景,从而反过来奠定了儒家的威望和地位。
    “同学们现在对这两篇文章应该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不过不用记,懂了的同学就把它忘了吧,因为没什么用。”
    根据学者的研究,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出自贾谊20岁之前,也就是文帝刘恒还没执政的时候写的。
    ——
    {感觉自己突然挨了一顿跨越千年的骂(哭)。}
    {别骂了别骂了(那英抱头.jpg)。}
    {应该不会有人一科都学不明白吧(这样的人不能只有我一个啊)。}
    {反正我们都能及格,那我们就是普通的儒生。}
    {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硬往六上面凑?}
    {带着答案写过程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听的这么艰难?结果没用?}
    {哈哈哈,我根本就没听,刚走神去了。}
    {亏了亏了。}
    ……
    什么?!
    正为了贾谊的文章跟他人吵起来的文人儒生收回自己蠢蠢欲动的手,满脸的欲言又止。
    这么高深的文章,居然说它没用!
    如此看来,这老师是否太没文化了些。
    还有这些学生,也都是些不上进的,竟敢在课堂上走神。
    后世的师生发展成这样,国家的危机迟早会出现。
    站在对面的文人儒生露出笑脸。
    果然他们说的才是有道理的。
    这些东西都是贾谊他自己对道跟德的解读,属于是个人作品,跟国家的相关性并不大。
    既然如此,那就对推动王朝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
    还是贾谊前面的那些文章更得他们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