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巿他是陈胜手下的道德标杆。
在陈胜派出的将军们都自立为王的时候,唯独他放弃了手中的权力,东找西找,找出了魏王咎管理魏地。
而这时候灭了陈胜势力的章邯,也开始挥师北上,打到魏国地界,随后包围了魏国。
魏王咎只好派使者去向齐国跟楚国求援。
也就是救助田儋跟项梁两人。
这两人眼看着章邯把各地起义军的火种一一扑灭,当然也坐不住了。
田儋带着齐国的军队就往魏国赶,项梁也派出了自己的本家将军项佗率军前往援助,还有周巿也一起收拾收拾准备回国。
三伙人试图在这关键的时刻,把秦军跟起义军之间的天平再次压向起义军这边。
但可惜的是,项梁的好运到此为止了。
齐楚联军跟周巿部队刚赶到魏国,还没弄明白形势,就被章邯趁着夜幕掩护在临济城偷袭了。
田儋跟周巿直接被斩杀,项佗救援失败,田儋的弟弟田荣收拢了他哥的余部跑回了齐国。
眼看章邯的大军已经包围临济,魏王咎看大势已去,便跟章邯谈判,他可以投降,但章邯不能再杀魏国的百姓。
章邯同意后,魏王咎自焚而死,接着是魏王豹接了他哥的位置,他跟田荣一样,收拢残军观望局势。
攻破临济后,章邯继续攻打魏国的其他城池。
在章邯打到东阿(山东聊城市)这个地方时,他跟项梁亲自率领的大军正面碰头。
这一次,章邯迎来了自他领兵以来的第一场败仗。
他带着军队退回濮阳(河南濮阳市),掘开黄河引水围城,阻挡了刘邦跟项羽的追击。
刘邦跟项羽攻不下濮阳,只好继续南下打别的地方。
这个别的地方就包括李由管理的雍丘,他跟刘邦、项羽在雍丘交战,最后被刘邦手下的曹参斩杀(208.8)。
讲到这里,我们接一下朝廷上发生的事情。
在李由被斩杀的前一个月左右(208.7),李斯经过长期的严刑拷打后,最后被迫承认了自己试图谋反一事。
随后他就被腰斩于咸阳市集,并夷三族。
因为时间差,赵高后面才知道李由恰好已经被起义军斩杀。
所以他看李斯跟李由父子俩谋反这事已经死无对证,就骗胡亥说李由已经被就地正法了。
李斯死后,赵高顺利地做上了丞相之位,又因为他能出入宫禁,所以赵高又被称为“中丞相”。
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赵高也越来越不把胡亥放在眼里。
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事件,就是在赵高坐上丞相之位后干出来的。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
他说自己要献的是一匹马,胡亥却说那是一头鹿。
满朝的大臣们,有人说马,有人说鹿。
而胡亥看众口不一,还以为是自己出问题了,居然想要找人算一卦。
负责占卜的太卜说胡亥还没有斋戒沐浴,然后胡亥就打着祭祀前需要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
这一次的事件结束后,朝堂中的大臣们又被赵高杀了不少。」
这老魏家的真有种。
世人无不爱夸赞舍生取义、勇于献身之人。
对于这位为百姓赴死,舍己为人的魏王,大家自然是毫不吝啬地给予夸奖。
在听到章邯打了败仗,众人又想,好嘛,秦朝快完蛋了。
现在蒙氏兄弟跟李斯、冯去疾这些大臣们都被杀完了。
就剩章邯还在保秦。
可高祖跟项羽已经冒头。
距离章邯投降的时间估计不远了。
还有赵高做出的那件指鹿为马,胡亥真是连作为一个皇帝的尊严都没了。
居然让赵高说什么就是什么。
彻彻底底的一个废人。
作为秦朝的皇帝,大家深恶痛绝。
作为一个人,大家鄙夷不屑。
秦朝以及楚汉争霸期间的百姓不由想到,如果胡亥是他们自家的领头人,估计大家的头都气炸了。
庆幸的是,胡亥是他们敌人的领头人。
光是想想,众人就忍不住笑出了声。
论打仗,应该没有什么事情比敌人是个蠢的更令人开心了吧。
……
「我们在说秦朝的灭亡,其实已经把很多大家之前不太了解的事件以及大概的事件发生先后顺序都讲完了。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估计都知道的差不多了。
在赵高忙于指鹿为马的时候,齐国人因为田儋的死亡,很快就扶了原齐王的儿子田假当新齐王,结果被逃回来的田荣打跑了。
田假就带着自己的部下跑到了楚国。
项梁因为首次派出将军支援失败,就想邀请齐国跟他一起出兵攻打章邯。
就是在这里,田荣提出了自己出兵的要求,那就是要项梁交出跑到他楚国境内的田假。
项梁没同意,田荣没出兵。
然后项梁自己带兵上,最后被章邯偷袭斩杀。
项羽知道此事后,就这样记恨上了齐国。
章邯看楚地叛军的名将项梁已死,就把目标放到了赵国身上。
这时候的赵国是什么情况呢,我们还是来从头了解。
前面不是说陈胜自立为王后派出了六路大军嘛,这军队5的统帅叫武臣,他手底下的人有邵骚、张耳、陈馀。
这一队的目标是前往赵地,光复赵国。
赵国啊,因为白起干的事情,赵国的百姓们对秦国有多恨大家想想也能猜到。
所以武臣的军队踏进赵国后,都没怎么出力,各个城池的豪强少年们就已经杀了县令响应起义,各地也都望风而降。
武臣靠着这个被推为了“武信君”。
等武臣占据了原赵国国都邯郸的时候,张耳、陈馀立马开始劝武臣自立为王。
面对自立为王的诱惑,他跟陈胜一样,心动了。
在家人都还在陈胜那儿当人质的时候,武臣想起了陈胜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既然你陈胜可以自立为王,那我武臣为什么不能自立为王呢?
然后武臣就自立为王了。
收到消息的陈胜暴跳如雷,本想直接把武臣的家人们全都杀掉的他最后还是在蔡赐的劝说下,才不得已派出使者承认了武臣的赵王身份。
武臣一看,你陈胜还真承认我的赵王身份啊,而且我的家人也没有出事。
高兴之下,武臣打算按照使者的要求出兵向西攻打秦国。
结果张耳、陈馀又站出来了。
他俩劝武臣先别打秦国,先去打赵国其他还没有被打下来的城市,提高自身实力为主。
武臣觉得他们的话很有道理,就学陈胜的做法,派出了三路大军。
第一路主帅叫韩广,他前去收复燕国,燕国跟其他国家一样望风而降。
又因为燕国曾派出荆轲刺秦王,所以燕国的王族是六国里面死的最惨、最干净的。
燕国百姓一时之间根本找不到领头人。
刚好呢,这韩广啊,他就是燕国人。
接下来韩广做的事情就是武臣刚前不久做的事情。
你武臣都自立为王了,我韩广也自立为王应该很合理吧?
武臣收到消息后,瞬间体会到了陈胜的憋屈。
他在明面上承认了韩广的身份,私底下却偷偷带着亲卫队摸进燕国,想要来一波偷袭。
结果武臣被燕国的小兵认出来了,还直接被俘虏了。
韩广得知后大喜过望,赶紧把武臣关起来,然后派使者跟张耳、陈馀狮子大开口,要求他们分赵国一半的土地给他,他才把武臣放了。
赵国这边的邵骚、张耳、陈馀听说武臣莫名其妙地把自己玩丢了,又急又气。
他们连续派了十几波使者去燕国,希望能讲讲人情或者谈谈条件把武臣赎回来。
韩广这边是来一个使者他就杀一个,两边情况就这样僵持住了。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他的名字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他只用了简单的几句话就成功劝韩广放了武臣。
“你韩广是想跟武臣这样的蠢货为敌,还是想跟张耳、陈馀那样的天下名士为敌?”
韩广一听,唉呀妈呀,你这人说的也太有道理了!
就立即把武臣给放了。」
众人边听边跟身边的人唠嗑。
大家之前并不清楚,项羽自称西楚霸王的时候,为什么他封的齐王很快就被田荣还是田横杀了来着,他又是为什么会听张良的话真去打齐国了。
原来他们之前还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不过嘛,田荣做的有问题吗?
只要交出对他有威胁的田假,他就同意出兵。
这很合理啊!
结果项梁他那边自己不同意交人,后来又因为轻视章邯才被斩杀。
这项羽不去恨章邯,恨田荣干什么。
众人不是很理解他是怎么想的。
等到赵国的故事出来后,乐的大家。
看来这一路军队是陈胜六路军队中发生戏剧性故事最多的一支队伍了。
武臣学陈胜自立为王,韩广学武臣自立为王。
这走向真是让众人听的啼笑皆非。
而且武臣跟韩广干的事情,和后来的韩信请求刘邦封他为齐王一事,听着让人感觉没差多少。
在武臣自立为王后不久,另一头刚出去的韩广就自立为王了。
大家瞬间觉得,这武臣的报应来的也太快了点吧,哈哈哈。
正当众人乐呵呵的时候,他们又听到武臣带着亲卫队被俘虏了。
大家瞬间迷茫,拧眉疑惑地思考着。
啥?!
他去偷袭,结果被认出来了?
还不是打的时候被认出来,是去的时候被认出来。
难道他……没做点伪装?
做坏事之前要把自己伪装好,这个道理他不知道嘛。
还被俘虏了……众人不自觉想到,看来这武臣的亲卫队实力也不咋样。
该说不说,这些人都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诱惑,目光过于短浅。
后来会走向失败,也就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评判他人,总会想的比自己是局中人时更为清醒。
……
汉(200),这些人都已经不在了,韩信想到这点,不知是否是想到了自己的结局,情绪顿时有些低落。
在听到那几人个个都自立为王的时候,情绪低落的韩信猛然想到自己干的事情。
他干的事情跟自立为王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大。
韩信汗颜。
本来他自己还觉得没什么。
他当齐王怎么了,他没资格当吗?
他有资格好吧,很有资格!
但眼看武臣跟韩广的故事被投影说的这么好笑,他突然有点觉得自己之前要求当齐王这事也略显滑稽可笑。
看到大家聊起了以前打仗的事,韩信心中松了口气。
没注意到他就行。
他可不要被这群人调侃上了。
萧何看韩信吐息的模样,心中顿觉好笑。
这段时间,他次次去堵韩信,总算拉着他聊了几次。
双方的事情算是说开了一半。
至少韩信没有再跟之前刚听到自己的死亡有他萧何出的一份力时那样,刻意躲着他了。
他看着韩信故作高深,面无表情地盯着前方,却又握紧双拳,不经意间关注着大家的话题。
萧何便在大家即将说到韩信也曾当齐王一事时,开口把话题引到了刘邦当前最担心的诸侯王问题上面。
一说到这个问题,刚刚还哈哈大笑的几人,很快就收敛了脸上的表情。
刘邦也稍稍坐正了身子。
……
在陈胜、吴广起义期间,有一个非常具有存在感的群体。
这个群体的名称叫做少年。
六国故地响应起义的第一批人,率先站出来搞事的就是这群人。
那么,秦末的“少年”指的到底是什么人呢?
简单来说,他们是在战国的背景下长大,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又没资源的社会闲散人员。
在战国的时候,这群“少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梦想选择自己想要投奔的贵族,然后成为贵族手下的门客。
可秦朝统一六国以后,高压政策下没有了这些“少年”们的生存空间。
所以“少年”是当时生活状态变化最大、思想上最憋屈的一个群体。
因此,大起义的消息传到哪里,哪里的少年就会站出来杀了秦朝县令,夺下县城,响应起义。
比如刘邦,他当年也是这样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