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两项巨变
作者:孤者自怜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最新章节     
    「关于秦朝到底为何会灭亡,早已有许许多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如果秦朝的内在结构稳定团结,那么个别人的蜉蝣撼树,根本无法让绵延数百年的王统在短短的几年内走向灭亡。
    可问题是秦朝的内部结构并不稳定。
    说到秦国,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话,那就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崛起,为秦国之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那为什么商鞅变法后,秦国就崛起了呢?
    为什么商鞅变法时要增加连坐法呢?
    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这最具杀伤力的株连制度就好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但事实上,秦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株连制度是在公元前746年,也就是商鞅变法前400年。
    那秦国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在那么早就制定出这样一套制度呢?
    有关秦人的起源,我们稍加了解。
    秦国始祖秦非子,是商朝名将蜚廉之子。
    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于秦邑(甘肃天水市)。
    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
    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
    到此,秦国正式成为了周朝的诸侯国。
    从受封之日起,秦人就一直长期直面犬戎部族,一代又一代的秦人首领守卫着周朝的边疆地带。
    前777年,秦襄公元年,为了缓解双方之间的局势,他把自己的妹妹缪嬴嫁到了犬戎部落。
    但很快,前771年,周幽王因为想扶宠妃的儿子当太子,最后被他岳父申侯带着军队冲入镐京杀死了。
    本来这件事跟秦人没什么关系,可申侯喊人组团进京的时候,把犬戎给喊上了。
    秦人的地盘是周王室封的,秦人首领的妹妹嫁给了犬戎。
    这就是秦国帮谁不帮谁的问题了。
    在这一关键时刻,秦襄公选择了保卫周王室,护送周平王东迁。
    然后周平王就给秦襄公画了一个史诗级的大饼。
    因此,相比于曾经跟着周王室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天下体系的东方诸侯,秦国从建立伊始,就像是一个小丑。
    他用祖宗的灵位和远嫁的妹妹换来了一个崇高道德的赞许和得自筹军费的诸侯之位,然后继续守在周王朝的西部边疆,继续去跟犬戎硬刚。
    从秦襄公开始,历任秦国国君要么是在西征,要么是在准备西征。
    到了前746年,秦文公开始使用族诛刑罚,规定叛国者诛三族。
    这条规定并没有受到秦人们的大规模反对。
    直到商鞅变法,秦人已经在株连制度下生活了近400年。
    而商鞅提出的什伍连坐法,只是在这一基础上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
    什伍连坐,五人为伍,一人犯罪,当坐伍人,这种方法不仅用于普通百姓,也用于军队之中。
    那么从诛三族到什伍连坐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诛三族的惩罚机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单位。
    即秦国当时还遵循着周公设计的周礼,血缘关系依然是整个国家最主要的统治机理。
    可同时,秦国跟关东诸侯国相比,成分更加复杂,早期西迁的嬴姓部落,收拢吸纳的镐京难民,西征降服的岐山犬戎,对垒晋国所得的子民……
    想要把这些人全都纳入一体化管理结构,曾经的管理机制就显得过于松散,甚至容易发生内部分离。
    就比如晋国,它在秦楚两国联手之下依旧坚挺,甚至后来还杀到了秦国境内。
    这样的一个强国,没有倒在外部强敌下,反而是因为内部分封的诸卿争权导致大权旁落,三家分晋。
    阻挡秦国东进多年的老对手,如此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他们眼前,由不得秦人不吸取教训。
    所以在三家之一的魏国踏上改革强军的道路,各国之间的国力竞争也愈演愈烈时,秦国为了不走向灭亡,也加入到了这场无尽之战中去。
    最先开始秦国体制改革的并不是秦孝公赢梁渠和商鞅,而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嬴师隰(xi)。
    秦献公在位期间,对秦国乃至后面的秦朝,做了两项很重要的贡献,那就是推广县制跟重编户籍。
    这两项单独拿出来看并没有很大的特别,在战国大鱼吃小鱼,兼并战争不断发生的背景下,在被征服的地区设县也不是稀奇的事情。
    至于户籍制度,除了秦国,韩国、赵国、魏国都做过。
    但跟其他几国不同的是,秦献公的这两项改革是在几年内一起推行的,这就衍生出了一套组合拳——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是古代的一种考绩制度,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唐朝渐废。
    具体内容有户籍财政、治狱惩盗、边戍状况、劝课农桑等。
    所以秦国当时的各地官员要在每年年底前把自己辖区的现有人口数字,年度赋税,收支结算和下一年的预算呈报上去,这就是国家考核检查官员的标准之一。
    为了完成这项年度任务,各地就需要编制好户籍、赋役等资料。
    这是秦国发生的第一项巨变,秦献公的改革让国家管理单位落到了各地,而非各族。
    即国家治理单位从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向以地缘为组织的地区转型。
    原先的分封制度相当于设立了多级代理人,每分封一层,政令上传下达就要经历一层血缘关系,增加大量家族的内外八卦、沟通、协调、争宠等。
    这样的制度在小国寡民,偶有战争的背景下可以实行。
    但时代变了,而秦献公迈出了从“血缘”到“地缘”这一所有改革中最关键、最核心、也最激进的一步。
    没有他,商鞅提出的二十级军功爵制就无法绕开贵族垄断直达全军将士。
    没有他,商鞅提出的什伍连坐也无法绕开各个封臣直达基层社会。
    这两项改革帮助秦国逐步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时代。
    “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种管理体系开始从秦国渐渐退场,基于行政区划管理,国家任免官吏,政令高速传达的机制开始有了雏形。」
    秦朝何止是不稳定。
    它那是把所有人都推到了对立面。
    百姓们光是随便想想,就想到,底层百姓、六国贵族、知识分子。
    这些可全是痛恨秦朝统治的人。
    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他们藏着自己反秦的心。
    秦始皇死后,他们在陈胜之后迅速响应起义。
    至于商鞅变法,秦国变强,那当然是因为商鞅变法把秦国的人变成了没有道德的野兽。
    众人还记得,投影之前讲贾谊时放的那些文章。
    因为打仗杀人就能升官,所以大家对上战场的积极性也高。
    这就是秦国能变强的原因啊。
    那个连坐法,自然也是为了防止打仗时出现逃兵。
    五个人为一伍的话,总不能就那么巧,刚好是五个都想当逃兵的分在一块儿吧。
    不过也是哦,为什么商鞅要增加连坐法?
    之前投影讲申不害变法跟吴起变法的时候,他们两个的改革内容里面都没有连坐法这个东西啊。
    连坐法还是秦国的特色?
    等投影说到秦国的株连制度是在前746年出现的时候,大家露出一副震惊的模样。
    前746年!
    商鞅变法是前359年。
    秦国为什么会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弄出了株连制度?!
    如果他们没记错的话,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的时间是他们护送周平王东迁的时候,也就是前770年。
    这才二十多年的时间……
    说到底,周王室其实还是失信于秦了。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是他们理解的意思吗,所有的管理跟统治都跟血缘离不开关系。
    就比如皇帝的继承,不还是皇帝的儿子接着当皇帝嘛。
    看来是因为秦国的子民来源太多,所以秦国跟原本就已经治理了几百年的东边诸侯国的起点不同。
    治理方式也会不一样。
    因此,在商鞅还没有改革之前,秦国就已经走向了另一条路。
    众人此时才反应过来,或许这才是秦朝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步。
    接下来投影的话,也证实了他们的想法。
    国家高速运转,将士积极征战,百姓勤奋耕种。
    打仗需要的兵力、后勤,秦国有。
    士兵需要的士气、激励,秦国有。
    尽管众人都在说秦朝是虎狼之国,秦朝的治理是暴政,秦国的士兵是野兽。
    但秦国的军事制度,还是挺值得大家佩服了。
    毕竟要把这么多人团结在一起,大家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出发。
    这种事并不容易,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全部将士。
    ……
    「第二,如果说秦献公是给“秦国牌”战车踩了一脚油门,那么商鞅就是直接把脚焊死在了油门上,让秦国不可回头地开启了狂飙之路。
    在之前的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治理下,官员任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重标准,任人唯亲等情况。
    而这些情况在早期儒家意识形态中,是合理的,是“礼”的体现。
    同时,周公设计的制度是美好的,如果出现问题,那也是执行的人出了问题。
    所以孔子后来游说各国,呼唤人们心中缺乏的“仁”的力量。
    但对于秦人来说,当初的“礼”只让他们获得了一个头衔,且付出了几十代人的努力与鲜血。
    而“仁”,他们的祖先在跟犬戎、晋国、魏国交战时,谁跟他们讲过“仁”,难道他们是靠道德才走到今天的吗?
    并不是,至少在秦人的眼中,战车的车辙里没有道德,弓弩的射程可以奠定新的秩序。
    所以人心的冷暖并不可靠,外部的规矩才是硬道理。
    也正是在这样的国家中,在这样的历史经验中,商鞅所推广的所有法条、律令制度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邻里之间的和睦温情化不开律法的冷冽如冰,夫妻之间的袒护纯爱挡不住律法的严惩不贷。
    这就是秦国的第二项巨变,国家的治理重点从弘扬内心道德向执行外在律法转型。」
    战车的车辙里没有道德,弓弩的射程可以奠定新的秩序。
    这对任何一个朝代而言,都是不可否认的道理。
    百姓们对于此话,并没有提出很多异议。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有什么道德可讲,能不能赢才是关键。
    只这一点,他们倒是认可了秦国。
    处于战乱或者国家并不稳定的百姓更是能深刻领悟到这一道理。
    国家强,才是最根本的。
    至于那后面的什么邻里互相告发,夫妻之间互相告发,大多数人就不认可了。
    这种行为实在太违背生存之道。
    ……
    汉,贾谊意识到,他的那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能有道理,但秦朝的官员跟秦始皇可能从骨子里就不信儒家仁义这些说法?
    身为镇压西戎,守卫边境的秦国,它是从血路中杀出来的国家,或许他们的国君和百姓从一开始就对儒家所讲的那些思想没有很重视。
    而他们接下来经历的事情,也没有给他们安稳学习儒家思想的时间跟空间。
    所以秦朝最后会采取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这难道是因为法家思想跟他们历代国君得出的历史经验跟思想发展最为契合吗?
    贾谊自认为他自己对于这些思想的应用看的还算比较开,不用道家用法家也不是不行。
    但他也不得不说一句,法家的问题真的太大了。
    推翻秦朝之后的朝代,不管是谁建立的,又叫什么,只要是他们决定治理国家的制度跟思想,都不可能再次启用法家思想。
    就像晋国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秦国面前一样,秦朝血淋淋的例子也摆在后面的朝代面前。
    可惜了这一步步走到统一六国的秦朝,最后居然会在统一后的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就走向了灭亡。
    贾谊心中还是没有忍住唏嘘。
    很快,他就注意到陛下将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
    贾谊赶紧收起了自己心中的叹息。
    再怎么着,他现在也是汉朝的臣子。
    为了前朝的灭亡叹息算个什么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