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百姓,还有六国地区的知识分子。
随着秦国的疆域一步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六国土地跟百姓被纳入了帝国的版图。
而秦朝想要牢固掌握这空前广大的疆土,就必须打破秦人与六国之人的界限。
在秦国发展的历史上,来自各国的客卿曾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不少助力。
但到了嬴政在位期间,逐客政策却一度成为了新的人才方针,这足以说明少数为秦立功的客卿并未扭转秦人与六国之人的鸿沟。
而东方的六国之人与秦人之间也始终存在着不可消弭的裂痕。
虽然嬴政最后在李斯的力争之下废除了逐客令,但在秦并六国的这短短十多年间,依旧鲜有六国人士能够在秦国的官场中爬上高位,甚至连原六国之地的地方基层官吏也有很多是出身于秦国的本土秦人担任。
更何况是作为帝国统治核心的秦始皇本人,还对六国之人有着深深的反感。
当秦国还在战国的烽火之中相争时,年幼的嬴政身处赵国,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甚至一度面临被杀的风险。
即位之后的嬴政又因为卫国的吕不韦傲居王上,引嫪毐为乱,致使宫中兵戈不宁。
后来的他开始横扫天下之时,燕国的荆轲又再次接近他,差点要了他的命。
在他完成天下一统的霸业以后,又有燕国遗民高渐离的孤“筑”一掷,还有韩国遗民张良的天降铁锤。
这一桩桩事情,都让秦始皇愈加不信任六国之人。
除了李斯、赵高这些早已身居高位的少数人之外,秦对其灭亡的六国遗民并没有采取能称得上是包容的态度。
这便使得在这庞大的国家之中,即使书同文,车同轨,依旧存在着两个分离割裂的世界。
而这些知识分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士跟儒生。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情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即使秦始皇曾经也曾积极招揽人才,让儒生参与讨论,还设置了博士制度。
但被六国认可的宗法观念以及广为流传的儒家思想在秦国根本没有什么市场。
原因是什么,大家听了前面的内容应该也知道,秦国它本来就不信礼法仁义那一套。
但秦始皇后来因为儒生采取的焚书政策太过极端。
在咸阳焚书的漫天大火中,在民间上交藏书交由官府烧毁时,秦朝的儒生乃至六国各地的知识分子们都十分清楚地意识到,只要他们还在秦王朝的统治之下,那么他们将永无出头之日。
于是,他们心中反抗的种子就这样慢慢扎根发芽。
孔子的后代孔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面对秦朝焚书的威胁,他把书籍藏于墙壁之中,以此来做出无声的反抗。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他也从军反秦,作为博士、太师,为反秦活动出谋划策。
很显然,在秦朝维持思想专制与排斥六国人士的两面夹击之下,东方的知识分子们最后也只能选择走上反秦的道路。
后来的司马迁在修史记时喟然一叹,评价诸儒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这就是秦朝会走向灭亡的第二个原因。」
秦始皇跟前面的秦王相比,这经历可真是丰富了不少啊。
每个阶段都能遇到生命危险。
真不知道是该说他运气好还是运气不好。
关中地区跟关东地区,秦人与六国之人,它们之间藏着深深的裂痕。
那时候又不像他们现在,众人回想起自己的生活跟他们知道的少数历史。
他们早已在汉朝那四百年的统一时间里融为一体。
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文字,相同的信仰。
但秦朝那时候可就不是这么个情况了。
这就跟人吃饭一样,又想吃得多,又想吃得快,哪有那么容易。
吃的又多又快,稍稍一动说不定就能把吃下去的全吐出来。
这样的形容放在秦朝身上正好合适。
不过大家还真没想到,这反秦的一份子还有儒家学派的人。
也不是真的没想到,主要是投影说的时候,以及他们平日里跟人交谈秦灭的话题,多数都会说它的暴政,百姓苦秦久矣,六国势力等等。
还真没怎么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知识分子上面。
再说了,不说他们现在的知识分子都是有钱人家的人,秦朝那时候更是如此。
所以知识分子一般都不会被单独拿出来讲。
这可不能怪他们没想到。
知识分子,不就是贵族嘛。
而且,虽然这儒家的思想在秦朝走不通,可它在其它六国之中走的很顺畅啊。
这里面牵扯到的势力……
可能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多。
那位孔鲋,不愧是孔夫子的后代!
秦朝所管理的天下,天下的所有人,都开始慢慢有了同一个目标。
那就是秦朝统治的终结。
……
秦(220)。
嬴政再加一个批注。
除了百姓,还有这些知识分子。
他从投影所讲的内容中已经大致想到了秦朝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便是适用于秦朝的国策是否适合用于管理六国故地。
如果适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多大的力度?
如果不适用,那么六国故地该如何管理,是继续实行李斯坚定不移的郡县制,还是采纳王绾提出的分封制,又或者直接抄刘邦的,采纳郡国并行制。
其次是战争时期走向和平年代,原先的军事体制是否适用。
军事活动减少,战功逐渐稀有,上升渠道变窄,那么是否有新的方式取代?
如此展开思考,对于接下来实行的国策,还需召集大臣们再度讨论。
投影意在说明他焚书一事做的太过极端,可按投影所说,那些儒生挑战他身为始皇帝的威严,又该如何处置!
他也没有一开始就否定这些儒家学者,可他们又是如何在背后议论他的!
哪怕此事还未发生,嬴政依旧不能容忍。
既然投影不希望他焚书,那他就把那些书籍全部收于宫廷藏书之中。
……
「接着是逐渐败坏的秦朝吏治。
为了管理空前辽阔的疆域,秦朝在地方上设置了无数的官吏。
但秦朝管理官员的政策不仅没有做到稳定帝国的统治,甚至还起了反效果。
在秦末的反秦队伍中,就出现了不少秦吏的身影。
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它为了保证军需供应,很多地方官吏的俸禄都非常低。
即《后汉书》中所说的“薄吏禄以丰军用”。
但在秦朝统一以后,中原战事消弭,官员俸禄低的现象却没有得到改善。
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人们想象中的安宁与太平并没有到来,外部的战争将新一轮的压力传递回了秦朝内部。
官吏的待遇没有提高,工作量却大大增加。
比如里耶秦简中的《迁陵吏志》中记载,吏员百三人,令史廿八人,其十人?(徭)使,今见十八人。
官啬夫十人,其二人缺,三人?(徭)使,今见五人。
……
长吏三人,其二人缺,今见一人。
凡见吏五十一人。
令史,啬夫,官佐,长史等职位严重缺员,所以秦朝建立以后,基层管理人员缺员却是一个一直处于待解决的情况。
在没有完善的官僚选拔机制跟民间教育体系时,朝廷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找到素质合格、能力合格的人管理地方。
为了弥补基层官员的空缺,根据岳麓秦简中的记载,秦王朝就把以前犯过错的,戴罪的官员放出来,让他们去各地任职。
而我们上面说的徭使,指的是因为公务而需要出差的行为。
因为秦朝的徭役太多太重了,所以这些官吏们也要去干活。
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需要常徭咸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各地的基层官吏不够用,所以一个官吏一般就需要负责很多职务。
而与微薄的收入、大量的工作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帝国对官员严苛的管理政策。
在秦朝,官员管的马没有及时卸件要受罚,管的牛羊生崽不够多要受罚,管的粮仓里发现老鼠洞也要受罚。
再加上连带责任,一人受罚牵动数级,这就导致官吏们人人自危。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官吏们更加难以出色的成绩完成管理国家的任务。
于是吏治开始败坏,腐败滋生,官吏们开始想方设法钻空子逃避监察,从别处捞取财富,维持生活。
就比如吴中的项梁,他早年因为杀了人才逃到吴中,最后不仅没有被抓起来依法处置,反而还可以凭借自身的声望在当地主持徭役、丧事等。
还有楚地的旧贵族经常叛乱,同时也有一大堆盗匪到处打劫。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初期之时,异姓诸侯王中的长沙王吴芮,他是秦朝的番县县令。
因为在秦末时期组织自己的保安队,到处去处理盗匪,最后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他跟后来的淮南王英布一起,率众响应起义。
秦朝的严苛政策让官吏们对秦不怀忠心,同时吏治的败坏又让他们跟百姓走向了对立。
最终,百姓奋起,杀官吏而反秦,而这些官吏们则摇身一变,也喊着“苦秦久矣”的口号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甚至有些占山为王,直接成为了这些反秦武装的领导者。
这是秦朝走向灭亡的第三个原因。
然后是原六国的贵族。
秦灭六国之后,原本的六国贵族失去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只能流落民间苟且求存。
比如楚国的王族熊心就变成了一个放羊人。
当时的秦末时期流传着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对于楚国人来说,秦国是无耻至极的背叛者。
曾经两国结成盟约,一起以蛮夷的身份对抗中原,可秦国最后却用最卑鄙、最无耻的计谋哄骗楚国的国君,最后把楚怀王关在了咸阳,直至死亡。
在楚灭亡一战中,楚将项燕带领着全楚将士与六十万秦军周旋,相持一年,最后壮烈身死。
因此楚人憎秦入骨,楚欲秦亡,死不旋踵。
这种以灭秦为己任的精神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被灭国的贵族。
比如那位给秦始皇送去天降铁锤的张良,他就是把志向付诸实践的典型。
而六国之中,楚国疆域最大,百姓最多,力量最强,对秦人的恨最刻骨。
同样的,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只有楚国打出了出色而有效的抵抗。
所以六国之人都愿意在灭秦的阵营中推楚人为盟主,这也是“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一呼百应,“张楚”一出,天下归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的项梁起兵后,身为楚将项燕后人的身份也为他吸引了大量的部众。
在六国铺天盖地的复辟浪潮中,楚王、齐王、魏王,一个个六国贵族后裔被拥立为新王。
至此,六国复生,战国时代死灰复燃。
这是秦朝走向灭亡的第四个原因。」
秦朝的官员过的也挺惨。
一份俸禄干好几份的事。
吏员百三人,凡见吏五十一人?
这是什么意思,基层的官吏需要一百多人,结果只有五十一个人?
缺了一半!?
官员缺这么多,那底下的各个郡县,岂不是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管不过来……
还把犯罪的人放出来当官!
秦朝是根本就没想过启用一些六国的人啊。
这样的话,能有多少官员是好的,百姓们被压迫、被欺辱,也只能受着。
那些官员既没空管他们,也喜欢从百姓身上捞取财富。
众人想到这儿,可怜那时的人们生活过的那般辛苦。
跟他们比起来,自己如今的日子也是好上了不少。
这就是投影说的比比心理更健康?
投影一说到楚怀王,早期楚地的百姓们反应较为激烈。
那个楚怀王不算!
熊心才是他们的楚怀王!
这部分百姓们在心中呐喊。
他们才不承认那个被秦国骗的团团转的国君是他们家的。
这个后来被项梁拥立的才是他们承认的楚怀王。
他们楚国啊,就要跟秦国重新比一比!
看看这最后胜利的到底是他秦国,还是他们的楚国。
看吧,这最后灭了秦的,还得是他们楚国人,也只能是他们楚国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喊的那是个响亮。
喊出来了,自然要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