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十万修士大军
作者:铜雀宫的赤座明   秦二世穿越到了时空隧道最新章节     
    乾坤动荡,天机显现,郭嘉秘传中提及,股市乃修真界灵宝交易之所在,连天庭新闻都赞其为修炼资源之盛。
    修真银行再度飞速拓展,此乃神州修真金融之鼎盛时期。
    务必紧握此等机缘,不容错过。
    修真界的纷争,非世俗娱乐可比。
    “无需多言,吾在此,一切听我号令,毕竟,修士在外,天命亦可违!”嬴高神色庄重,周身弥漫着浩渺威严。
    “遵命。”
    王虎与铁鹰转身离去,嬴高对王许三人言道:“速遣探子,九原城务必固若金汤!”
    “大将军放心,末将必不负使命!”王许高声应诺,旋即离去。
    “嗯。”
    风起,不邀自来,拂动衣袂,少年如龙腾空!
    嬴高身披白袍,眼神深邃,对此次布局,他志在必得。
    毕竟他并未真想三国共猎龙城,而是借此机缘威慑头曼,为蒙恬争取时间,一举击溃右贤王。
    ……
    “陛下,铁鹰传来情报,三公子坐镇九原,蒙恬将军亲自率领三万京都修士踏入河套之地。”
    赵高匆忙赶来,面带惊异,对嬴政禀告:“铁鹰言,三公子与蒙恬将军密谋,欲将河套化为大秦养灵之所,至少也要夺得半壁。”
    闻言,嬴政心下一震,锐利的目光投向赵高,道:“看你神色,后面还有更惊人之事,一并道来,孤能承受!”
    “遵命。”
    赵高犹豫片刻,对嬴政一字一顿:“铁鹰传信,三公子已派使者分别前往代郡与燕国边疆,欲联合李牧等人。”
    “三公子调动十万修士,李牧出兵十万,燕国五万,三国共猎龙城,同时,三公子遣死士向头曼单于下战书!”
    “三公子宣称此战关乎国运,非大秦灭亡,即匈奴败亡,此战,名为‘斩龙’!”
    ……
    “地图!”
    这两个字从嬴政口中吐出,仿佛耗尽了他的力量。他未料到,儿子竟如此锋芒毕露。
    斩龙!
    断一国龙脉,破一国国运。
    斩龙之名,即为灭国之兆。
    “赵高,速请太尉王贲,王绾,冯去疾等人至书房!”嬴政心潮翻涌,他明白若此事成真,必会引起天地变色。
    此刻,嬴政并未责怪嬴高,那是他的儿子,任何过错,他这个父皇皆可一肩扛下。
    况且,直觉告诉他,这不过是嬴高的虚张声势,真正的目标,仍是河套之地。
    心中念头流转,无论真相如何,嬴政决定全力支持这位无法无天的儿子。
    只因,少年胸中那份对大秦的赤忱忠诚。
    十万修士大军。
    嬴政深知,嬴高手中最多不过九万,绝不可能满员。
    毕竟,数目可计。
    还需加上三万京都修士。
    想到这里,嬴政觉得十万大军只是个幌子,实则是个陷阱。但要让计策成功,大秦朝廷必须配合嬴高。
    至少,十万大军的补给需源源不断送往九原。
    所谓,不论结果如何,过程必须有,做戏也要做足。此刻,嬴政已下定决心。
    但他决定后,还需走个过场,让朝臣明白,他们的王,非常重视他们。
    “众臣参见陛下!”
    嬴政沉思之际,朝臣步入,纷纷向嬴政行礼。
    “诸位爱卿请坐!”
    嬴政微点头,挥手示意。
    “遵命。”
    ......
    众人落座后,嬴政目光一闪,看向群臣,道:“众位爱卿,黑冰台传来消息,公子高遣特使邀请赵国武安君李牧,燕国大将甘屠,率二十五万修士共猎龙城。”
    “同时,公子高遣死士向头曼下战书,要求进行国运之战,一战定生死,非大秦灭亡,即匈败亡。”
    “此战,名为‘斩龙’!”
    “众位爱卿以为,孤与众臣该如何应对此事?”
    嬴政清楚,虽经商鞅变法,大秦高度集权,但天下并非他一人,尤其国战,需朝臣全力支持。
    国尉蒙武面色凝重,向嬴政拱手:“陛下,匈奴乃我大秦世仇,此战迟早爆发,只是此时开战是否过早?”
    “国尉所言极是!”
    冯去疾眼神深邃,沉默片刻,附议:“陛下,先前关中空虚,关中壮丁皆在引泾工程,此刻工程正处关键,不可分心。”
    “大秦锐士防备山东六国,难以抽调大军北援,以二十万修士之力发动国战,胜负难料!”
    “即便是赵国李牧,虽封号武安,但并非皆如我大秦武安君般战无不胜!”
    “陛下,臣赞同发动战争!”
    王贲眼神深邃,语气坚定。因王翦前往三川郡,他留守咸阳。但他极为欣赏嬴高的一句话:最佳的防御就是进攻。
    “哦?”
    嬴政略感惊讶,对王贲道:“王将军,有何高见?”
    “禀陛下,高见不敢当,但心中有话,不吐不快!”王贲向嬴政拱手:“陛下,据臣估算,我军在北境已有八万左右,朝廷无需再派大军。”
    “如此,我大秦只需提供十万修士大军的补给,即便引泾工程消耗,但我大秦仍能负担得起。”
    “以十万大军的补给换取河套为养灵之地,臣认为极为划算,如此一来,我大秦可组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骑。”
    “臣亦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