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七)
作者:花明楼热疗养生馆   热疗养生最新章节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红白交处,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主治妇科病,慢性出血症,癫狂,多梦,惊风,腹满,暴泻。操作方法为浅刺0.1寸。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功效:调血通血,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
    配伍: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大都,经穴名。出《灵枢·本书》。属足太阴脾经。本经荥穴。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主治腹胀、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等脾胃病症;热病,无汗。直刺0.3-0.5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健脾和中,泄热止痛
    解剖:大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趾骨基底部。布有足底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浅静脉网,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功效:本穴属所溜之荥穴,阴荥属火,是脾经之母穴,故补之能益火生土,调健中州,统治一切脾虚之疾。若因脾虚无力充养肌肉所致腰腿疼痛,麻木不仁,日久肌肉萎缩,刺灸大都都能健脾益气,促进饮血通畅,从而麻木之疾可除。
    配伍:大都配足三里、天枢、中脘、脾俞、上巨虚能健脾祛湿利水治疗脾虚泄泻;配中脘、公孙、丰隆、章门能降逆止呕治疗痰饮呕吐;配膻中、巨阙、心俞、丰隆能通心脉,调气血治疗痰浊厥心痛。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书》。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末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公孙,经穴名。出《灵枢·本书》。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泄泻,痢疾,腹胀,食不化,脚气等。直刺0.6—1.2寸。
    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解剖:在拇趾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匪浅神经分支。
    功效:健脾益胃,通调经脉。
    配伍:1、配丰隆、中魁、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2、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3、配束骨、八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之一,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常拔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对治疗内分泌失调,防治现代文明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显着。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功能作用:活血调经,益气健脾,培补肝肾。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配伍:1. 配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
    2. 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
    3. 配子宫穴治疗阴痿;
    4. 配大敦穴治疝气;
    5. 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漏谷穴 lou gu xue(sp7)
    人体穴位名,位于小腿内侧,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对腹胀,肠鸣,尿路感染,下肢麻痹,及腹中热,心悲气逆,小腹胀急,小便不利,失精,厥气上头癫,足踝肿痛,有治疗效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脾经阴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地机,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脾舍。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分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直刺1—2寸。
    功能作用:渗散脾土水湿。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功效: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配伍:1. 配中极、三阴交穴治痛经;
    2. 配梁丘、中脘主治急性腹痛。
    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功能作用:排渗脾湿。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配伍:配肝俞、至阳治黄疸;
    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普通腧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主治妇科病,血热性皮肤病,膝股内侧痛。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配伍: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曲池穴治瘾疹。
    箕门穴,中医学经络术语。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疾病〗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冲穴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穴义〗脾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及随风气吹起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脾土尘埃随风气循脾经上行并沉降于本穴的上部区域。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微粒输送人体各部。
    冲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慈宫、上慈宫。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之会。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布有股神经,内侧为股动脉。主治腹痛,疝气,小便淋沥,尿闭,带下,产后血崩等。直刺0.5-1寸,避开血管。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配伍:配气冲治疗带下;
    配天枢、太冲等主治疝气。
    府舍穴是中医针灸穴位之一,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归属足太阴脾经,针灸之可治腹痛,疝气,积聚。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腹结穴是指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阴脾经,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大横,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阴维之会。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静脉。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以及肠蛔虫症等。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运转脾经水湿。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10肋间神经。
    功效:温中散寒,调理肠胃。
    配伍: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腹哀,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腹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及第八肋间动、静脉。主治腹痛,泄泻,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等。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冷降脾浊。
    解剖:在腹内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调肠。
    配伍:配气海穴治肠鸣。
    食窦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阴脾经。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反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天溪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神经。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少。操作方法为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解剖: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神经。
    配伍:1. 配内关、檀中治胸中满闷;
    2. 配侠溪主治乳肿痈溃。
    胸乡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阴脾经。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主治胸胁胀痛。操作方法为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外传脾气。
    解剖: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
    配伍: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周荣,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周营。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第2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2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肌支,正当第1肋间神经。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止咳平喘。
    解剖:在第2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2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肌支,正当第1肋间神经。
    配伍:1、配肺俞穴、膏肓穴、膻中穴、尺泽穴治咳逆哮喘。
    2、配库房穴、中府穴、尺泽穴治咳逆上气穴、呼吸多唾穴、浊沫脓血。
    3、配华盖穴、紫宫穴、中庭穴、神藏穴、灵墟穴、胃俞穴等治胸肋胀满。
    4、配行间穴、乳根穴、曲池穴、膻中穴治肋间神经痛。
    5、配大肠俞穴治食不下。
    大包穴,〖类属〗足太阴脾经第二十一穴。
    解剖定位: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作用: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主治: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每天坚持按摩该穴位,具有丰胸美容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双手按住大包穴后,从胸外侧向内推压胸部三十六次;其次,手掌按住大包穴,再旋转推压三十六次;最后,用手指搓揉大包穴三十六次。
    〖配伍应用〗胸肋痛: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针灸学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