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教给了我们好多道理,“生活”二字写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并且做好,那就非常难了。我认为“生活”分开后,就是“生”和“活”,既要拥有生存的资本,又要有活着的意义。有的人把钱看成唯一的资本,其实钱就是价值符号。然而在如今的社会中,钱却成为了统治人民的工具。不想说这些深刻的道理,毕竟我的学识还很浅薄,我现在只想说一说我自己的感悟。
我把这部分的主题定位在了亲情上,之前写了我的同桌,还有一些心中的情感,认为自己应该回归到感恩上,回归到最疼爱我的亲人上。对待亲情之前的我总认为父亲和母亲的爱是是沉默的、无私的,并没有太过在意。随着住宿生活的开始,很少与父母沟通,感觉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父母都不了解我。我的秘密很少对父母说过,甚至根本没有说过。放月假回到家,电视成为了我唯一的朋友,父母不主动问我的话,我是一句话都不会说,感觉父母成为了陌生人。上学时带上钱,重归新的生活。高中三年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上学,放假,回家拿钱,开学再上课”,这成为了一个循环,改变不了的循环!
我与父亲的感情非常不好,只因为父亲平时经常喝酒。父亲身体不好,家里人都反对父亲喝酒,劝父亲多注意身体。可是,父亲把家里人的话完全当成了耳旁风。左耳听,右耳朵冒。一天不喝酒就会受不了。酒一喝上,便像上了药劲似的,然后躺在炕上睡大觉。如果一天两天还说的过去,可是好几年都是这个样子,就有点让人忍受不了了。每次放假回家,都会见到饭桌旁排着好几个啤酒瓶子。当时的我就特别生气,把筷子往饭桌上一扔,然后便与父亲进行了一场“冷战”。其中的胜利者一直是我,父亲会主动向我承诺不再喝酒,可是过不了一天,酒瓶子便又出现了。我与父亲打了长达六年多的持久战。其中胜利者一直是我。可是我真的胜利了吗?没有,我从未胜利过,反而是我与父亲的矛盾越来越多。矛盾的比重远远超出了父子之情。都说“知子莫如父”。可是我一直觉得父亲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在我的印象里,父亲一直都与酒挂钩。然后便是“冷战”时的场景,没有一点令我怀念的东西,反而我与母亲的关系很好,与父亲之间只剩下冰冷冷的沉默。在曾经的《回忆录》中,我也写过几次父亲,但都是生气,一是我哭,二是我哭,三还是我哭。现在想一想,还有很大的感慨,很心痛。
在高中三年,父亲一直都控制自己少喝酒。我心里头也明白,父亲只是一直骗我,我在家的时候,父亲假装不喝酒,上学后,父亲则成为另外一个样子,继续拼命的喝酒。母亲怕耽误我学习,便一直隐瞒着我,我心里头也有数。放假一到家,我便去找奶奶,很少与父母在一起,我知道只要与父母在一起就会生气。我不想生气,也不想烦心,就故意躲避随之而来的“冷战”。月假放一两天还可以,但只要一放长假,我与父亲的“冷战就”就一定会到来。“冷战”的时间往往会占据假期的二分之一,然后带着一肚子的气回到学校。在学校学习的任务很多,也没有时间去想一些没有用的事情。一点点的心中的气就消失了。在曾经的六年里,最让我敏感的两个字就是“啤酒”。我一听到这两个字,就会在脑海中浮现父亲喝酒的场景。可以说,啤酒完全成为了我与父亲战争的导火索。每发生一次“冷战”,都会使我与父亲的距离拉长好远,远的连我都看不清楚父亲到底是什么样子。在高中时期,任何一个人都能写的很快乐,唯独提到“父亲”这两个字时,我失去了所有的灵感,想不出一点关于父亲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