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推行科举
作者:子非良   北伐就在今日最新章节     
    阎苍走进宫殿,恭敬地行礼道:“臣振威将军阎苍参见陛下,愿陛下龙体安康。”
    此时的白衍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依然顽强地撑着最后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还有重要的使命没有完成。
    他必须为白任将来登上皇位做好充分准备,以免他陷入朝廷的权力的旋涡中去。
    白衍缓缓说道:“起身吧,今日召见爱卿,却是朕有些最后的事情不得不去做。”
    阎苍不知道白衍是否对每位大臣都说过这样的话,或者只是针对他个人,但白衍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仍要折腾一番,这让阎苍心中不禁警惕起来。
    毕竟,前任皇帝白弭在临终前的一系列举动,曾给白衍的登基带来了不少波折。
    全国上下臣民都支持的太子都是靠着杀出一条血路才登上皇位的,难保白任将来不会重蹈白衍的覆辙,毕竟相比起白衍来说,白任在臣民心中的威望并没有那么稳固。
    “陛下,若是有大事商量,应该召集朝臣进行朝会。最起码,应该将丞相和大宗正等几位大臣一起请进来。下臣愚钝,恐怕难以完成陛下所托。”
    阎苍这话其实是委婉地提醒白衍,不要乱来,要按规矩办事。
    毕竟白任还未登基,根基不稳,要是不小心出了什么岔子,那可就麻烦了。
    现在的情况不同过往了,如果白衍在这个时候瞎折腾,恐怕会给白任将来登上皇位带来不小的祸患。
    所以,阎苍希望白衍能冷静下来,好好考虑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做。
    不过,白衍似乎并不在意阎苍的话。他笑着说:“此事还非卿不可。放心,这事朕已经和他们二人提过,他们都愿意配合朕。”
    白衍早就想好了对策,并且已经和丞相王邯、大宗正白奂等人商量过了。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必须要在最后有所作为。
    而阎苍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当初与他一起平定叛乱,保护自己顺利登基的重要一环,他当然清楚阎苍心里在担心什么。
    只是有些事情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
    如果白任是自己的儿子,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那么他就不会在未来受到朝廷和地方的轻视,可以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显然目前白任的威望尚不足以支撑他坐稳这个位置。
    尽管他参与了二帝关会盟,代表秦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可是仅仅依靠这一件事并不能给他带来足够的政治资本。
    如今,朝廷中的许多大臣都是历经两代甚至三代皇帝的“老臣”,其中不乏像王邯这样跟随白羽一同起兵创立秦国的“三朝元老”。
    面对这些经验丰富、势力强大的官员,白任又该如何驾驭?就连白衍都担心,即使是自己在位时提拔的官员,也可能会因为白任的威望不足而对他不敬。
    如此一来,白任要完全掌控朝廷,还需要多少时间呢?
    难道他也会像自己一样,在壮年时期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处理国内事务上,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收复失地、实现统一大业的伟大目标吗?
    想到这些,白衍内心感到忧虑重重。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白衍毅然决然地决定重启曾经阎苍在长平县城所实施的‘科举制’,旨在为白任挑选一批崭新的官员,以强化他手下的实力。
    “科举制……”当听到这个答案时,阎苍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
    作为首位在这个时代尝试推行‘科举制’的官员,他对这种制度在当时推举制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理解。
    回忆起在长平县的时光,首次推行‘科举制’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然而,自那以后,科举制始终未能在秦国的政治体系中得到全面推广。
    甚至连武试这样的考试形式,多年来在秦国也仅举行了不到五次,其中还有一次是由阎苍在保定推动的。
    至于专门招募工匠等技术人才的杂试,则在举办一次后便因遭遇强大阻力而被彻底废止。
    士农工商,在这个时代工乃是贱业,向来被人轻视。
    如今要让一个目不识丁、出身低微的工匠通过考试做官,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也是对世家贵族利益的挑战。
    世家贵族们认为,官员应该出自世家大族,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
    现在工部已经成立,高级官员的位置都被世家子弟盯上,如果再让一个工匠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之一,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侮辱。
    此外,文试的选拔方式对于世家权贵来说更是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孙无法通过文试,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因此,他们绝对不会允许文试在秦国再次出现,更不用说是由秦帝白衍亲自提出这个制度。
    苍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能想象到一旦白衍大力推行这种制度,将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
    秦国上下可能会团结一致,抵制这项制度的实施。不仅如此,邻国晋国和赵国也可能趁机对秦国采取敌对行动,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局势,阎苍不禁担忧地对白衍说道:“陛下,此事还需深思熟虑,此制度若在全国施行,恐非小祸。”
    即使可能会引发一些动乱,但在阎苍心中,“科举制”仍然是未来秦国统一天下必须要走的道路。
    他所能教导和加点的弟子毕竟只是少数,尤其是在教武堂推行多年后,许多权贵二代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却没有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他们进入教武堂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好的身份,追求更高的官职,而不是真心实意为国家做出贡献,为秦国的复兴大业努力奋斗。
    这也是阎苍毅然决然地退出教武堂的原因之一。
    他教导的数百名学生中有不少成才者,但他们对国家的实际益处并不显着。相比之下,科举制则不同,它倡导从社会底层、贫寒家庭选拔人才。
    即便这些人最终只能担任八九品的小官,但当他们步入仕途、深入基层时,仍能为朝廷带来不小的变革。
    “这件事朕必须去做,也只有朕将这个基调定下之后,以后的皇帝才能照着这个模式走下去。”白衍目光坚定,语气决然。
    他并没有像阎苍那样思考得如此深远复杂,他所关注的仅仅是为白任培养一批忠诚于他的官员,以便白任日后在朝政中能够顺利前行。
    而目前最适合执行此事之人非他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