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勃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诛右渠。
——《汉书·朝鲜传》
在接连向东南、西南和西北用兵,解决了这三个方向的威胁之后,汉武帝又将目光投向了东北,这里还有一个拒不臣服的国家——卫氏朝鲜。为此,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派遣使者涉何出使朝鲜,却不想因此又引发了一场战争。
早在战国时期,作为七雄之一的燕国在全盛时期,曾经向东扩张,占领了真番,朝鲜半岛北部的箕子朝鲜也臣服于燕国,燕国于此设立官吏,修筑边防要塞。秦始皇攻灭燕国后,于辽东设立辽东郡,原属于燕国箕子朝鲜遂独立于秦国之外。
汉朝建立以后,由于关东地区大片土地都由诸侯国占据,辽东亦被燕王臧荼统治,朝廷根本无法越过这些诸侯国再去关注朝鲜半岛的问题,因此从秦朝到汉初,箕子朝鲜始终独立于中原政权之外。
后来,燕王臧荼谋反被灭,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为了确保东北边塞的稳定,又与箕子朝鲜以浿水(今朝鲜大同江)为界。相较于秦朝,汉朝在辽东的边界进一步内缩,原属于秦朝、位于浿水以东的鄣塞亦被放弃。
卢绾被立为燕王后,臧荼麾下的不少文臣武将都转投到了其麾下,卫满便是其中之一。卫满本是战国末期燕国人,秦朝末期天下局势动荡,臧荼被燕地贵族拥立为燕王后,卫满投入其麾下。臧荼因谋反兵败被杀,卢绾被立为燕王后,卫满便又转投了卢绾。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因卢绾反叛朝廷,刘邦派兵攻打燕国,卢绾兵败逃亡匈奴,卫满亦聚集亲信一千余人逃亡在外,并最终东渡浿水,投靠了箕子朝鲜。
卫满请求箕子朝鲜君主箕准让自己居住在朝鲜西界,收揽中原亡命者作为朝鲜的藩屏,箕准于是任命卫满为博士,赐予礼器圭,并将箕子朝鲜西部、原属于秦国的空旷之地“上下鄣”周边方圆数百里土地封给卫满,让卫满守护箕子朝鲜西部边境。自此以后,卫满带领部众居住箕子朝鲜西部,大肆招募辽东流民、逃兵、亡人,实力迅速发展壮大。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羽翼已经丰满的卫满,向国君箕准谎称汉朝派遣十路大军前来攻打,请求率兵返回都城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协助防守。箕准不知其中有诈,同意了卫满所请,卫满率领军队返回王险城后,立即发动兵变,击败了箕准的军队后夺取了都城,兵败的箕准无力再战,只能带领亲信数千人从海路逃往朝鲜半岛南部的辰国。
箕准逃走后,卫满自立为王,定都王险城,建立卫氏朝鲜(或称卫满朝鲜)政权,其治下民众包含了真番、朝鲜土着及燕、齐亡命者。
时值吕后执政时期,由于汉朝天下初定,忙于恢复国内生产,再加上吕后被国内政务所困,因此朝廷虽对箕子朝鲜的动乱有所耳闻,却也无暇顾及,只是委派辽东太守与卫满谈判,确保边境安危。辽东太守经过吕后批准后与卫满约定,以卫氏朝鲜作为汉朝的外臣,协助汉朝防御边塞外的蛮夷部落,而作为回报,汉朝则答应给予卫满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持,帮助其稳固统治。
此后,卫满凭借兵威,再加上汉朝这棵大树,先后征服、招降了周围的诸多小国,真番、临屯也都被迫归降,卫氏朝鲜随之一跃成为汉朝东北部的一个大国,统辖区域方圆达数千里。
卫满本就出身中原,对于中原王朝的实力十分清楚,虽然卫氏朝鲜在其手中实力大增,但终其一生,始终不敢对汉朝有丝毫冒犯,始终履行着作为藩国的责任,按时朝贡,积极与汉朝通商,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关系。
卫满死后,其子继承王位,在卫满的教育下,其子对于汉朝同样保持着极大的敬畏,不敢有丝毫违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卫氏朝鲜背靠汉朝这棵大树,再加上大量吸引汉朝流民,国力持续增强。
直到卫满之孙卫右渠继承王位后,汉朝与卫氏朝鲜关系开始疏远。相较于父祖两代,卫右渠对于汉朝知之甚少,自觉羽翼丰满的他,不仅不肯再向汉朝通商朝贡,甚至还阻碍邻近真番等小国与汉朝通商朝贡。不过,由于当时汉武帝忙着与匈奴作战,根本无暇顾及卫氏朝鲜的问题。
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秋,朝鲜半岛小番君南宫等人,因不满朝鲜王卫右渠的控制,率众28万归降汉朝,汉武帝以其地设沧海郡。不过,由于连年与匈奴作战,再加上开辟西南夷道和设立朔方郡等工程,国力无法承担,汉武帝最终在一年后被迫废弃了沧海郡建置。
直到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远迁漠北,东北部又有南迁的乌桓作为屏障,再加上朝廷先后平定东南越人、西南夷人和西北羌人,汉武帝这才开始着手解决卫氏朝鲜的问题。
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派遣使者涉何出使朝鲜,试图说服朝鲜王卫右渠改善与汉朝的关系,然而卫右渠态度却是十分傲慢,丝毫不肯向汉朝低头,以致这次出使没有获得任何成效。
彼时,由于汉朝国力强盛,因此汉朝使者在出使周边列国时,往往态度都十分强硬,涉何亦是如此,他根本没有将一个小小的卫氏朝鲜放在眼里。如今见卫右渠如此不识好歹,涉何越想越气,直接在回国途中,将护送自己出境的朝鲜裨王长杀死,并将情况飞报汉武帝。
在汉武帝看来,历经多年征战,周边列国对汉朝无不敬畏,你个小小的卫氏朝鲜竟然敢如此猖狂,既然卫氏朝鲜不愿意和平归附,那么便不妨以武力将其征服。如此一来,涉何此举虽然是一起严重的外交事件,但或许可为朝廷出兵朝鲜制造借口,因此汉武帝非但没有惩罚涉何,反而将其任命为了辽东郡的东部都尉。
就在汉朝方面苦苦寻找出兵朝鲜机会之时,朝鲜王卫右渠自己却将借口亲自送上了门。
在卫右渠看来,自己好心好意派人送汉朝使者回国,你竟然敢半路杀死我派去的朝鲜裨王,你这到底是来出使的,还是来找事的?尤其是在得知汉朝没有因此惩治涉何,反而使其在临近自己的辽东郡任职后,卫右渠更为恼怒。
于是,怀恨在心的卫右渠,在派人打听到涉何所在后,悍然出兵侵袭辽东郡,杀死了涉何。卫右渠此举虽然完成了复仇,但也成为了汉武帝出兵朝鲜的导火索,更成为了卫氏朝鲜灭亡的催命符。
元封二年(前109年)秋,接到辽东郡奏报的汉武帝,立即调集五万大军,其中由楼船将军杨仆率军万余,自齐地乘船渡过渤海,从列口登陆朝鲜(今朝鲜大同江入海口附近);另一路四万汉军主力则由将军荀彘统率,自辽东郡出兵,从陆路攻打朝鲜。
荀彘是太原郡广武人,早年因为善于驾车担任侍中,跟随汉武帝身边深受器重,后来又以校尉身份多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不过,荀彘虽是武将出身,但此次出征朝鲜,却是其第一次独自领兵。
得知汉朝出兵,鉴于卫氏朝鲜与汉朝辽东郡在陆地接壤的情形,朝鲜王卫右渠除了留下部分军队固守国都外,将主力大军全部调往了浿水一线凭险据守。在朝鲜军队的拼死抵御下,荀彘率领的汉军主力竟然迟迟无法取胜。
荀彘被拦在了浿水一线,杨仆的水军却是顺利抵达了列口。先后攻灭南越、闽越的杨仆,根本没有将小小的卫氏朝鲜放在眼里,再加上朝鲜主力皆在浿水一线,水路防御薄弱,因此杨仆手中除水军之外,虽然仅有齐地士卒七千,但他却并未等荀彘的主力抵达,便独自率军直扑朝鲜都城王险城。
杨仆的轻敌冒进很快便付出了代价,卫右渠在探知杨仆兵力单薄后,立即调动军队主动攻击杨仆。杨仆根本没料到朝鲜军队竟然敢出城与自己野战,仓促迎战的杨仆军迅速兵败溃散,逃入山中十几天,此后虽然找回了溃散的士卒,却也无力再发动进攻。
两路大军皆出师不利,消息传回朝廷,汉武帝大怒,遂又派卫山为使者,再度出使朝鲜,希望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能够迫使卫右渠臣服。
卫山见到朝鲜王后,向卫右渠传达了汉武帝的意思,希望卫右渠能够与汉朝重修于好,只要卫氏朝鲜能够臣服,那么汉朝不仅会将大军撤回,而且还会给予朝鲜大量赏赐;反之,如果卫右渠依旧顽固不化,那么汉朝必定会调动百万大军,一举踏平朝鲜。
正所谓自家事自家知,卫右渠虽然暂时顶住了汉朝两路大军的进攻,但他也明白,这已经是自己的极限了,如果汉朝继续派兵增援,自己必败无疑。卫山出动百万大军之语或许有些夸张,但以汉朝如此轻松便能调动五万军队的情况来看,出动几十万大军,显然不成问题。
卫右渠心想,与其毫无胜算的拼个鱼死网破,倒不如就坡下驴,或许还能换取些好处。想到这里,卫右渠果断选择了归降,并表示愿意派太子到汉廷谢恩,并献上大量军粮和战马五千匹。
在得知卫右渠表示臣服后,为了表示诚意,汉武帝命令两路大军后撤驻扎,其中杨仆率领水军退回了列口,而荀彘也率领陆军后退数十里驻扎,与卫山准备共同迎接和护送朝鲜太子入朝。
结果,不知卫右渠是担心太子的安全,还是有意彰显自己的实力,竟然派遣了一万士兵护送太子前往汉朝。
当太子在大军保护下,抵达汉朝和朝鲜边境时,卫山和荀彘见到朝鲜竟然出动了一万大军,也是大吃一惊,他们担心朝鲜乃是诈降,如今出动大军就是为了趁机偷袭汉军,因此要求朝鲜军队入境不得携带武器。
得知汉朝要求自己的军队放下武器,朝鲜太子则怀疑卫山和荀彘这是要谋害自己,哪里还敢前往汉朝,思来想去,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朝鲜太子不仅拒绝了卫山和荀彘的要求,更是直接率军返回王险城。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对于朝鲜的出尔反尔大为震怒,命令两路大军再度发动进攻,并严令他们务必拿下王险城。得知命令,两路大军立即发动猛攻,左将军荀彘不久便攻克了驻守浿水的朝鲜军队,大军进抵王险城,从西北部对王险城形成包围,楼船将军杨仆随之率领水军也抵达了城外,驻扎于城南。
卫氏朝鲜虽然国力不如汉朝,但王险城毕竟是国都,在卫右渠的坚决死守下,汉军连攻数月却始终难有进展。
随着久攻不下,汉朝两路大军的态度出现分歧。当时,左将军荀彘所率领的,多是强劲剽悍的燕、代将士,他们坚决主张武力破城,率军猛攻王险城不止;而杨仆所率领的齐国兵卒则因曾经遭遇战败,全都心怀恐惧,将领也感到惭愧不安,他们则主张和平解决问题,因而攻势明显较缓。
与此同时,由于都城长期被围,朝鲜王国内部也在是否继续抵抗汉军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那些主和的大臣,不仅在朝堂上与主战派常常争得脸红脖子粗,更是私下派人偷偷从城南出城,与杨仆商议投降之事。
为了尽早攻破城池,荀彘数次提议和杨仆共同攻城,但杨仆却一心想要促成朝鲜投降,以独吞战功,以抵消此前战败罪责,因而对荀彘的提议充耳不闻。
荀彘心知,在两军意见不一的情况下,自己根本无法攻破城池,便也放缓了攻势,派人寻找机会劝说朝鲜归降。然而,由于此前荀彘态度强硬,朝鲜大臣们担忧自身安危,不敢与其谈判,而一心希望向杨仆投降,结果更加引发了荀彘和杨仆的不和。
汉武帝在得知汉军已经包围王险城后,本以为已经胜券在握,却不想荀彘、杨仆二人因为意见不合,导致迟迟无法取得进展,为了缓和两人的矛盾,汉武帝只好派遣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去调和,并授权公孙遂遇事可以相机行事。
公孙遂抵达前线后,荀彘立即抢先弹劾杨仆,对其说道,“朝鲜早就可以攻下,之所以拖了这么久,就是因为楼船将军始终不肯与我合攻。”
在荀彘看来,杨仆此前曾经兵败,犯下失军罪,如今又与朝鲜大臣私下来往,而朝鲜却久拖不降,荀彘因此怀疑杨仆有背叛朝廷、逃脱惩罚之心,荀彘将这些疑点,也全都告知了公孙遂,并建议道,“不如先发制人拿下杨仆,否则恐怕会酿成大祸。”
公孙遂也同意荀彘的看法,便用天子符节召楼船将军杨仆来左将军营中议事,在杨仆抵达后,公孙遂立即命令左将军帐下武士将楼船将军杨仆逮捕,兼并了其所属部队,并将此事上报汉武帝。
虽说汉武帝给予了公孙遂相机行事之权,但对于他这种只听一面之词,便擅自逮捕大将、兼并其军的做法仍然极为不满,命令公孙遂将杨仆押回朝廷,并命荀彘继续围攻王险城。公孙遂返回朝廷后,当即被汉武帝处死。
汉武帝虽然处死了公孙遂,但也明白两军合二为一,更能发挥汉军的战斗力,因此默许了荀彘兼并杨仆水军。左将军荀彘也知道,自己若是仍旧无法攻克王险城,必然会遭到严惩,因此在将两支军队合兵后,立即加紧了对王险城的进攻。
在汉军的猛攻下,王险城岌岌可危。朝鲜的一班主和大臣,见汉军攻势如此迅猛,遂私下商议道,“当初我等打算向楼船将军投降,如今楼船将军已被逮捕,只有左将军一人指挥汉军,攻击越来越猛烈,恐怕我方无法抵挡,而国王偏又不肯向左将军投降。”
经过一番商议,众人决定由朝鲜国相路人与韩陶、王唊先行前往汉军军营,与汉军商议投降之事,其他主和派大臣则在国都联络其他大臣,伺机而动。商议已定,路人与韩陶、王唊遂出城奔向汉军,结果路人在途中不幸身死,其余两人则顺利逃入汉营。
元封三年(前108年)夏,在荀彘同意受降后,朝鲜主和派大臣尼溪相“参”等人决议献城投降,出于对战局的悲观,大量朝鲜大臣皆倒向了主和派,唯独朝鲜王卫右渠坚决不肯投降。于是,尼溪相参等人悍然发动政变,杀死朝鲜王卫右渠后,与卫右渠的儿子卫长等人献城投降。
然而,还不等汉军开进王险城,已经投降的大臣成己便降而复叛,再次进攻汉军。荀彘不愿大开杀戒,便命卫长、路人之子路最等人劝告朝鲜民众归降,并表示汉军不会为难城中军民,百姓们随之纷纷倒戈,并诛杀了成己,汉军这才占领王险城,卫氏朝鲜随之覆灭。
汉朝平定卫氏朝鲜后,于其故地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投降的一班朝鲜大臣亦纷纷得以封侯,其中“参”为清侯,韩陶为苴侯,王唊为平州侯,路最因父亲降汉而死,再加上自己劝说国人投降有功,为涅阳侯。卫右渠之子卫长也因劝降有功,获封几侯。
左将军荀彘虽然作战有功,但因其争功相嫉、用心险恶,影响极坏,在其班师回朝后,最终被汉武帝下令当众斩首。楼船将军杨仆则因此前擅自先行,作战指挥不力、士卒死伤过多,原本也应斩首,后经赎罪被贬为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