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问责
作者:柯久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最新章节     
    赶在太阳落山之前,鲁王朱寿鋐率领着兖州城中的文武官员亲自出城,将身着甲胄的天子迎进了城中。
    也许是听说了在叛军覆灭之际,兖州城中还出现了骚乱,有贼人于城门处放火生事,武臣黄得功在进城之后,便毫不犹豫的派遣麾下标营,接管了兖州城防。
    对此,在过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表现都无可挑剔的鲁王朱寿鋐及李守备只能苦笑一声,暗道过往的努力怕是付之东流了。
    不过好在传闻中性情凉薄,刻薄寡恩的天子并没有因此大动干戈,甚至还好言宽慰了他们几句,这才让二人烦闷的内心轻松了不少。
    ...
    ...
    \"臣朱寿鋐,叩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满为患的宫殿中,发须皆白的鲁王朱寿鋐撩起身上宽大的袖袍,在身后文武官员各式眼神的注视下,朝着上首的年轻天子叩首行礼。
    此时众人脚下这座修建于洪武年间的\"鲁王府\"已是临时更换了主人,作为天子的\"行宫\"。
    \"鲁王免礼。\"
    \"赐座平身。\"
    少许的沉默过后,年轻天子沙哑的声音便于众人的耳畔旁响起,此时大殿中央早已摆放好一把座椅。
    \"谢陛下,\"一丝不苟的还礼之后,老成持重的鲁王朱寿鋐方才落座,但身躯同样微微前倾,以表尊敬。
    见鲁王如此表现,本就对鲁王这一脉颇有好感的朱由校愈发满意,眼神也是和善起来。
    按照辈分,眼前的鲁王朱寿鋐乃是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与他的\"皇祖父\",昔日那位御极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平辈,他应称呼一声\"叔祖\"。
    不过国朝传承两百余年,各个宗藩之间的血缘关系早已可以忽略不计,自是不用计较这些细枝末节。
    \"臣袁可立,周遇吉叩见陛下。\"
    \"吾皇圣躬金安。\"
    见上首的天子将目光收回之后,长途跋涉多日赶来\"勤王护驾\"的两位\"帝党\"成员便异口同声的叩首行礼,表情很是激动。
    \"两位爱卿,一路辛苦。\"
    \"免礼平身。\"
    饶是朱由校已然历经了诸多风浪,早已不似刚刚登基时那般青涩,但面对着自己亲手提拔的两位心腹,也不免提高了些许声音,亲近之意溢于言表。
    见状,刚刚落座的鲁王朱寿鋐便忍不住侧身,仔细瞧了一眼身后的两位朝臣,默默将其面容记在心中。
    看样子,这两位坐镇登莱的封疆大吏,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比他想象中还要高。
    起码面对着他这位宗室藩王,天子便显得淡然许多。
    \"谢陛下。\"望着朱由校那张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面容,登莱巡抚袁可立和总兵周遇吉赶忙还礼,只觉连日以来压在心头之上的巨石终是彻底消失不见。
    自从三月底,白莲贼首徐鸿儒拥兵自重,并接连拿下巨野,夏集等多处城池的消息传回登莱镇之后,他们二人便是整兵秣马,等候天子令他们领兵平叛的旨意。
    只是令人有些始料未及的是,他们二人等待多时,始终未能等来\"平叛\"的旨意,反倒是等来了天子御驾亲征的消息。
    如若不是知晓登莱距离京师足有千五百里之遥,且天子出京已是事实,他们二人险些星夜返京,希望劝谏天子收回成名。
    毕竟大明天子出京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不过好在天子身旁有两万余京营将士护驾,他们终是熄灭了心中的冲动,并在提心吊胆数日之后等到了天子亲笔所书的中旨,命他们于登莱待命。
    一旦通讯断绝超过十日,便可在确保登莱稳定的稳定下,率领标营北上护驾。
    如今来看,天子果然神机妙算,对时局把控的游刃有余。
    \"好了,无关紧要的事以后再说,\"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之后,上首的朱由校便话锋一转,脸上也涌现了一抹狠辣之色:\"当务之急,还是讨论一下这些白莲贼人吧。\"
    此话一出,殿中本是有些轻松的气氛瞬间严肃起来,就连鲁王朱寿鋐的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异样。
    这些白莲贼人围困兖州城近一月之久,早已暴露出了诸多不符合常理的问题。
    例如这徐鸿儒究竟是如何在官府的\"通缉\"之下,于郓城县隐姓埋名多年,甚至还能暗中筹措到如此之多的粮草?
    须知,即便是不考虑那些衣衫褴褛的流民百姓,光是徐鸿儒麾下的数万大军,每日所需的粮草便是一个天文数字。
    还有,徐鸿儒麾下的那千余名马匪又是从何而来?
    更要紧的是,徐鸿儒军中不仅有数千名明显是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精锐,其身上赫然还套着一层铁甲,而不是似辽镇建奴,或者西南狼兵用动物皮毛制成的\"皮甲\"。
    徐鸿儒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瞒天过海,在军中盗取数千具甲胄。
    这其中,必然有地位难以想象的高官涉事其中。
    \"回陛下,\"正当殿中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军中宿将杨肇基便上前一步,拱手回应道:\"臣已是亲自瞧过了。\"
    \"那些叛军身上所穿甲胄确实为我军中所有,不过都是些历年淘汰的残次品。\"
    \"制式也不是同一批..\"
    大明军中对于甲胄和火器看管的极严,不仅对制作的工匠予以严格落实,就连制式,制作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
    但那些叛军身上所穿的甲胄时间线跨越极大,几乎贯穿了整个万历朝,甚至还有嘉靖朝的\"老古董\"。
    看样子,帮助徐鸿儒瞒天过海,\"窃取\"这些甲胄的高官早在事发前便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专门寻了些被淘汰的残次品。
    不过越是这样,越说明这些人\"手眼通天\"。
    \"不着急查这些,\"出乎殿中所有人的预料,上首的朱由校听了杨肇基的禀报之后,脸上没有露出半点失望之色,反倒是蛮不在乎的摆了摆手,转而不容拒绝的吩咐道:\"从徐鸿儒身上查起。\"
    时至如今,对于在背地里扶持徐鸿儒,并且在暗中搅风搅雨的\"魑魅魍魉\",朱由校心中早有猜测。
    但他总觉得,这些人与徐鸿儒只是合作关系。
    真正让徐鸿儒在郓城县隐姓埋名多年,乃至于肆无忌惮的发展信徒的\"靠山\",其实另有其人。
    例如在兖州狼烟四起,徐鸿儒不断攻城掠地的这个过程中,始终置身事外的曲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