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为了您的帝业!
作者:何意啥思   大明:机甲六战机是有亿点点快最新章节     
    “正是!”鞑靼使节附和,“将明狗斩草除根,叫他们再不敢窥视草原半分!”
    随即,几方热议联合作战事宜。
    十日之后,三国联军气势汹汹,整装待发,却不料大汉突袭,瓦剌与鞑靼措手不及。
    两族倾尽所有凑集的七万兵马,尽数覆灭于大汉之手!
    男子被俘,终身囚于黑矿;
    .女子被掠,沦为生育工具。
    反抗者,格杀勿论。
    自此,瓦剌与鞑靼名存实亡。
    消息传至应天府,朱棣闻讯,如遭雷击,瞠目结舌。
    本严阵以待,以防三国联军来犯,未料对手未现,大汉已悄无声息间荡平两大草原部落!
    这等反转,令朱棣有如拳击棉花,满腔力量无处施展。更令他困惑不解:这大汉究竟何方神圣?
    在朱棣眼中,大汉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
    草原三部集结之初,他便令明军戒备,并调集顺天府及周边兵马,预备草原一战。此战在所难免,亦在其预料之中。
    朱桂对草原的毒计,若不防患,草原民族将日渐衰弱,终非中原之患。
    预见到此的草原勇士定会反抗,朱棣亦已做好镇压准备。
    一旦草原最后的血性被抹去,大明将彻底掌控草原。
    事实上,不满大明的瓦剌与鞑靼确有联手之意,密谋驱逐明势力。
    但令朱棣始料未及的是,草原上新兴的大汉势力,不仅接纳了瓦剌与鞑靼的示好,更促成三部联军,令朱棣顿感心惊肉跳。
    三部合力,兵力或可达十万,朱棣心中并无十足把握。
    即便如此,他仍按捺住部下上报朱元璋的请求,决意亲自应对联军。
    然而,更出乎意料的是,大汉竟背刺盟友,瓦剌与鞑靼的军队惨遭屠戮。
    朱棣闻此,震惊不已。
    “确是大汉灭了瓦剌与鞑靼?”燕王朱棣狐疑地望着陶光啸。
    此事太过匪夷所思,仿佛梦中敌军自相残杀,不费吹灰之力便胜券在握。
    “殿下,此事千真万确。”陶光啸眼中闪过震撼,“大汉将瓦剌与鞑靼的兵马悉数消灭,无一幸免。”
    大汉之手段,即便是昔日明军也望尘莫及,不留俘虏的做法,唯有昔年蒙古帝国可比肩。
    朱棣倒吸一口冷气,竟是真的!
    短暂的惊喜过后,忧虑接踵而至。
    表面看似敌人内讧,实则大汉之狠辣,极可能一统漠北。
    一旦如此强族整合资源,其威胁远超瓦剌与鞑靼之和。
    对朱棣而言,一个新的强大敌人正在崛起,那便是大汉,而他对大汉一无所知,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草原势力!
    “若真为大汉所为,此刻尚非庆贺之时。”朱棣并未因瓦剌与鞑靼的覆灭而长久欣喜,大汉的出现,让他警觉起来。
    “殿下无需过分焦虑。”见朱棣眉头紧锁,陶光啸却显得轻松自若,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朱棣心中好奇,陶光啸何以如此自信,但仍故作镇定道:“倒非恐慌,只是瓦剌与鞑靼兵力不下五万,大汉能将其全数消灭,实力不容小觑,或有十万之众。大汉兵马驻扎漠北,敌友未明,实难安心。”
    朱棣虽估算出兵力,却不知大汉实际投入不过三万,但装备精良,加之突袭,故能轻取胜利。大汉早有图谋,意在漠北开疆拓土……
    话说那两支草原部落,势力不容小觑,加之大汉兵马有限,硬碰硬实非良策,便不愿白白牺牲人马攻城。
    恰逢瓦剌与鞑靼主动邀约,共谋攻打明朝,这倒给了大汉一个机会,既能削弱这两个部落的实力,又能避免正面冲突的损耗。
    联合作战时,大汉瞅准时机,背后发难,一举双杀,两部落元气大伤,领土人口皆遭掠夺,动作之流畅,如行云流水。
    而此时的朱棣,对此浑然不知,还以为大汉兵力雄厚,对草原上这股新兴势力忧心忡忡。
    “殿下忧虑大汉,乃人之常情,”有人宽慰道,“但据我观察,大汉虽拒见我大明使者,却从未对大明出手,似有高层严令不得侵犯大明。若此推测不差,短期内大可不必过分担忧。”
    这话一出,朱棣眉头锁得更紧了。
    大汉既不待见大明使者,又似乎有禁令不得侵扰大明,其态度让人捉摸不透,既非友好,亦非敌对,朱棣心中疑惑丛生。
    “唉!”燕王朱棣长叹一声,这神秘的大汉让他颇为头疼。
    “你继续派遣使者前往大汉,既然他们无意攻我大明,我们也不必主动挑衅。同时,务必查清他们的来历与目的。”朱棣下达指令,大汉如同迷雾,未知总是令人恐惧。
    “遵命,我即刻着手。”陶光啸领命。
    朱棣立在当地,神色复杂。
    这位大明皇子,向来习惯将命运握在手中,而今前路不明,心中难免忐忑。
    “大汉、瓦剌、鞑靼、漠北……”朱棣低语,未来漠北的风云,似乎将围绕大汉展开。
    “草原叛乱已平,你将此事详尽记录,拟成战报,送至应天府,呈给父皇。”朱棣扶额吩咐,本想亲自操刀,但大汉的突然出现搅得他头痛不已,只好委托陶光啸。
    “是,我马上动笔。殿下请先休息。”陶光啸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深知朱棣在这场叛乱中并未建功,如此战报递上去,朱棣既无赏赐,声望也得不到提升。
    陶光啸本想劝朱棣争取些功劳,毕竟大汉对大明而言是个信息盲区,正好可以借此机会。
    在他的构想中,燕王朱棣智计无双,策反大汉,导致瓦剌和鞑靼覆灭,如此方显朱棣之功。
    但他料定朱棣自尊心强,不会接受不属于自己的功绩。
    正琢磨如何说服朱棣,不料朱棣竟让他代笔战报,这无疑是给了他自由发挥的空间,无需朱棣同意,先斩后奏。
    一旦朱元璋看到这份精心编排的战报,认定燕王朱棣在平叛中立下大功,朱棣即便想改口也无从谈起。
    “大汉不见我大明使者,外界无从得知真相,一切全凭我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