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环境比现在好很多
作者:何意啥思   大明:机甲六战机是有亿点点快最新章节     
    而现今的大明朝,环境比现在好很多。
    如果不改变现状,不久后就会变得和现代社会一样。
    他不能让同样的情况在此刻重演。
    听完这一番解释,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其实他心里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只是担心开采天然气会耗费更多资源。
    “你说的我都懂,但开采天然气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就像你说的,需要大量铁皮。”
    “而国内现有的铁,肯定会被这事消耗殆尽。”
    朱元璋道。
    听了这话,朱桂似乎并不太在意。
    毕竟,这确实要耗费不少铁。
    但这东西以后可以补回来,而环境污染,可不是短期内能彻底恢复的。他盼望朱元璋能理解这份道理。
    在朱桂的坚持之下,朱元璋只好无奈地点头答应。
    \"但愿你做这事是对的。\"
    \"若有不测,朕定会叫停这项工程。\"
    朱元璋板着脸,认真地说。
    见到父皇答应,朱桂也兴奋地点了点头。
    为此,他还立下了保证,绝不会有任何闪失。
    接着,朱桂着手筹备开采天然气所需的铁料。
    他先找了张渊明,依据他的设计图来打造铁桶。
    这种铁桶所需的铁,量非常惊人。
    还需大量钢板配合。
    张渊明看到这庞大的工程,一时间感到肩上重压。
    \"太子殿下,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用的?\"
    \"竟要造得如此庞大。\"
    面对张渊明的疑问,朱桂简单解释了一番。
    听说是为了填补眼下资源短缺,张渊明也不再多问。
    他对这事儿几乎毫无概念。
    与其在这事上纠缠,不如赶快行动起来。
    于是,张渊明集合了所有工人。
    他们要在一个月内,制作出足够多的铁桶。
    这任务艰巨无比。
    不比修建皇宫轻松。
    但这也让工人们充满了干劲,好久没遇到这样高难度的活儿了。
    数日后,大明朝的铁料全都被集中起来。
    首要任务,就是把这些铁炼成钢。
    唯有足够的钢,才能打造出质量合格的铁桶。
    见一切按计划进行,朱桂心里也彻底踏实了。
    似乎也没啥可担忧的了。
    他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看看那石油炼化厂的情况。
    毕竟回来后还没空去过那儿。
    这天,朱桂来到了石油炼化厂。
    那里的空气污染让朱桂忧心忡忡。
    才过一年,污染就已如此严重。
    负责人见朱桂到来,连忙上前迎接。
    \"太子殿下,这里一切都好。\"
    听了这话,朱桂微微点头。
    \"真没想到污染会这么厉害,还好选址选在这里。\"
    \"否则,肯定会影响更多人。\"
    朱桂边走边说。
    闻言,负责人也是一脸无奈。
    毕竟,他们的工作就是炼化石油。
    这里的工人,身体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影响。
    看到工人们的健康状况,朱桂也禁不住担忧起来。
    \"唉,我最担心的就是你们的身体。\"
    \"这样长期下去,你们的身体会遭受重创。\"
    朱桂满是忧虑地说。
    听了这话,工人们纷纷摇头。
    \"太子殿下,请您了解我们这么做的初衷。\"
    \"选择这份工作时,我们就已经做好了牺牲健康的准备。\"
    \"我们只希望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大明朝更好地发展。\"
    \"只要大明朝越来越强盛,我们吃点苦也无所谓。\"
    负责人含泪道。
    这话一出,让朱桂感动得一时语塞。
    眼眶也跟着湿润了。
    随即,他宣布了一个让众人震惊的决定。
    \"从今天起,你们的酬劳增加十倍!\"
    \"这是我能做的。\"
    \"当然,你们的贡献也会让所有人知道。\"
    朱桂提高了嗓门。
    这话一出,众人都激动地互望。
    他们当初选择这份工作,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
    但听到这个决定,也不由得开心起来。
    这也让他们每个人都更加坚定了决心。
    说完,朱桂轻轻揉了揉眼睛。
    事实确是如此。
    为了国家的进步,总有人要做出牺牲。
    这是每个时代都要经历的。
    即便是现代,为国家发展牺牲的人也不少见。
    但人总是自私的。
    能无条件为国家贡献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也正因如此,有些国家的发展才会停滞不前。
    他们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愿意为国家付出的人。
    这样的人,值得后人铭记。
    随后,朱桂记录下了所有工人的信息。
    他要将这些工人的事迹公之于众。
    他们的贡献,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
    在那儿停留了几日,朱桂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他该回去处理许多事务了。
    回到代王府,朱桂第一站去了皇宫。
    他讲述了这些工人的故事。
    宫中的大臣们听了,无不露出惊讶之色。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不知何时眼眶也湿润了。
    朱元璋深感荣耀。
    没想到大明国内,还有甘愿为国家发展献身的人。
    \"把他们的名字给我,我要亲自公布这事。\"
    \"此外,将他们的名字都刻在石碑上。\"
    \"石碑就竖在皇宫门外,作为对他们的肯定。\"
    朱元璋神情肃穆地说。
    听闻此言,一旁的太监连忙呈上了名单。
    然后,照着朱元璋的吩咐行事。
    他们相信,有这些人在,大明朝的发展必定不俗。
    不出几日,此事便人尽皆知。
    这些人的事迹,更让许多人深受震撼。
    同时也鼓舞了更多人为大明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许多青年争相参军。
    社会各界人士,也都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瞬间,大明朝上下团结一心。
    无论民间还是皇宫,每个人都想为国家出一份力。
    目睹大明朝当前的局面,朱元璋震撼不已。
    “真没想到,这群人的鼓舞效果竟然这么厉害。”
    “这才几天光景,报名参军的人数就超过了一万。”
    朱元璋坐在皇位上,满是惊奇地说道。
    但这仅仅是个开端,报名参军的人仍是络绎不绝。
    这正是朱桂此番举动的最终目标。
    为了让大明朝更好地前行,全民团结一心是必经之路。
    唯有如此,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明朝的发展。
    转眼间,一个月已过。
    这一天,张渊明亲临代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