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火器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木棉扇   红楼:李纨,余乃谦谦君子最新章节     
    元熙帝为王睿解决了终身大事,将思绪拉回到政务之上。
    符皇后识趣地退出暖阁,她上身前倾,下蹲行万福礼,带着一股麝香味的妇人体香。
    王睿努力压下心头的躁热。
    实在是这符皇后太过摄人心魄。
    高贵版的秦可卿。
    待符皇后的倩影离开,元熙帝单刀直入,不绕圈子,道:“公瑾,说回正事,楚王从临江帮拿出多少银子?”
    王睿沉默片刻,道:“陛下,臣未从四当家拷打得到更多的细节,但以臣观之,每年至少有一百多万两的银子输送到楚王府,时间持续五六年,至于具体的,臣不敢妄加猜测。”
    元熙帝闻言,面色铁青,冷道:“他是亲王,莫非俸禄不够,纵容贼人作恶,你说他要干什么呀。”
    陛下,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
    王睿不好接话,拱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陛下既是天下之主,也是楚王之父,有些事不如直接询问楚王。”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老爹直接询问儿子,干脆利落。
    戴权垂手伺立,眨了眨眼睛。
    果然是读书人,做了武官,依旧伶牙俐齿。
    将皮球踢回给元熙帝。
    元熙帝闻言,冷俊的面容有了几分犹豫。“公瑾言之有理啊。”
    王睿松了一口气,皇权相争直接参与,恩宠有损。
    楚王败露,处置权和如何具体处置,表面上帝王过问臣子,实则是听听意见。
    又不是谋反,处于死罪。
    一切都好商量。
    王睿思忖着:“现在就看楚王怎么应对,不过那位最像帝王的,应该很聪明的,跪地求饶,吃多少吐出多少,蛰伏一段时间,伺机而动,再谋东宫地位。”
    元熙帝暂时压下处理亲王一事,道:“公瑾,你为这笔银子应当如何处理才好。”
    王睿迟疑道:“陛下,微臣愚钝,不知如何甚好。”
    “朕在想,公瑾所言的,能否以此作为军需粮饷,另建一支新军。”
    “陛下,若新军如京营军卒一般,恐怕对边事帮助不大。如今边患严峻,若要新建一军,当以新式操典操练,在军械方面也需改进,臣认为火器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尤为火铳火炮,臣正打算造访军器监。”
    “火器,可用吗?”元熙帝皱眉。
    边关金人劫掠工匠,打造火铳火炮,加上缴获大周边军的火器,与大周的火器技术水平差异不大了。
    大周建立之初,火器水平是领先海外。
    但军备荒废,早已经落后。
    “陛下,火铳火炮目前虽有一些缺陷,如射程有限、装填缓慢等。但若是能克服这些缺陷,加以改进,必将成为我大周扭转北境敌我颓势的利器。火器威力巨大,可远距离杀伤敌人,若能大规模装备新军,定能让敌军闻风丧胆。\"
    又接着道倭寇火器承自西洋,江南一带西洋传教经商,假使许以重金为我朝所用,改进我大周火器,则金人铁蹄冲锋时,以火器远距离射伤,正面交锋对阵金人的时候多了一分胜算。\"
    这可不是空口白话啊。
    明末的时候,你以为明军的对手光拿弓箭大刀?
    大错特错。
    步骑打不过,连火器做不到压制。
    哪怕是封建社会,军工科技会发展的。
    鸟铳就是火绳枪,装填速度慢,发射复杂。
    燧发枪已经出现,虽然没有大规模列装。
    西洋火炮分为轻型和重型,发射距离和威力也比大周强。
    元熙帝神情黯然,朗道:“传朕的口谕,着破寇将军王睿督察军器监,臣工需协助,不得怠慢。”
    督察,就是给王睿行事的权力。
    军器监需配合王睿,方便行事。
    王睿闻言一愣。
    元熙帝笑道:“公瑾,火器一事交给你了,至于搜集西洋之人研制,朕望你不要过多声张。”
    王睿懂,拱手道谢.
    陛下。臣有所求,君有所应,突破君臣分野.
    元熙帝摆了摆手,道:“公瑾啊,这军械一事,朕虽知晓其重要性,却也明白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成就。这战场之上,决胜终究还是在于人啊。”
    王睿目光闪了闪,道:“陛下圣明,兵法言,修甲兵次之,正卒伍在首位。”
    战争是人与人的斗争。
    人是战争中最活跃的因素。
    可惜大周兵制已然败坏,高祖之初的崇武之风,因太平日子日久,早已腐烂。
    汉代军事工艺,远超匈奴。
    李陵以五千步兵交战匈奴骑兵,汉弩大放异彩。
    武器无用论,还有武器万能论都是不可取。
    在军械没有出现绝对代差的前提下,后勤的供应保障、军队单兵素质、将帅水平等都是影响作战胜败的因素。
    元熙帝面露欣快,捕捉到臣子对帝王的认同,那种帝王夙夜忧叹,被军国大事焦头烂额,有臣子体会。
    仍严道:“朕未亲政的时候,要是早些接触兵部,想必边境也不会酝酿成如此态势的。”
    王睿道:“陛下心怀天下,良臣猛将云集,荡灭金国,开疆扩土,大周中兴指日可待。”
    “希望如此吧。”元熙帝叹息。
    王睿想了想,道:“陛下,不知现在边关战况激烈程度如何?”
    提及战事,元熙帝脸色不好,道:“公瑾,金人屡屡劫掠边民,实在是可恶至极,如今虽兵锋被遏制在河北一线,朕绝不允许继续作恶去.......朕与内阁对此事已有论断,到时公瑾也可以听一听。”
    王睿道:“金国屡次行凶,劫我边民,我大周不能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长此以往,边境百姓生计艰难,臣以为,当拣选重臣坐镇幽燕,聚集良将强兵在幽云一线构筑坚固防线。”
    现在的大周处于持续放血,打又打不过,还被金国偷百姓。
    长此以往,内外堪忧,哪一天里外发作,苦难的就是百姓。
    “嗯,以公瑾之言。”元熙帝点头。
    王睿道:“如今金人入境,肆虐各地,各地支援,顾头不顾尾,忙于奔命,臣以为选一位熟悉兵事的枢相、阁臣总督统领边境诸军,筹建行营,联防抗敌,行营只能向陛下负责,一地警情,调动援兵。”
    金人这种以战养战,劫掠边民的策略,是投靠金国的大汉奸所出的。
    哪天攻克金国,抽皮剥骨,领会做汉奸的滋味,永生永世钉在耻辱柱上。
    元熙帝眉头紧锁,继续说道:“公瑾之议朕觉得可行,但此事重大,需与内阁商论。”
    问题的关键,是派谁去。
    一旦兵败,责任谁担当啊。
    元熙帝想到的人选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但其才具目前尚显不足,难以服众,入阁尚早。
    王睿倒是想要推举兵部尚书崔护,擅长兵事。
    不过让人家平白无故离开京城,去往边关,答应与否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