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破事折腾了大半年,刘欣顶不住了。但孔光师丹傅喜依旧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刘欣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免去大司空师丹的一切职务,退休吧。这是为了给孔光和傅喜压力。
好在师丹早有心理准备,没有自杀。他去找王莽喝酒。王莽安静地陪他喝,没怎么说话。
孔光和傅喜依旧不认可傅太后的新名号。
然后傅喜被免职回家,几天后被赶出长安城。
孔光依然坚持。
三个月后,孔光被免职。
孔光去找王莽喝酒,王莽安静地陪着他喝,没怎么说话。然后孔光回家,跟王莽一样,关上了家门。凡是有品有职的找他,一概不见。
接替三公职位的分别是丁明、朱博、赵玄。丁明不说了,朱博在成帝时本来在王家门下,新皇帝一来改门庭了,这是人之常情,没有对错可言,赵玄原来是刘欣的老师。
师丹是匡衡的徒弟,孔光是孔子后人,他们是全中国读书人之所望,是代言人。大家都知道师丹和孔光不可能再回到未央宫,他们太老了。新上任的三个大人物,丁明不学无术,朱博虽声誉不错但却是武人出身,赵玄没什么名头,读书人们觉得指望不上他们。
大家都把目光转到了王莽身上,期待他哪天能回来,至少他还年轻。
但王莽自己也看不清前途。
傅太后的新头衔没有人反对了。于是傅太后变成了帝太太后,丁太后变成了帝太后。
傅太后是个相当没有格调的女人。为了个破名分大肆干政也就罢了,还把四十年前一段早被人遗忘的恩怨情仇挖了出来。
有关部门报告说中山王刘箕子病了,刘欣按惯例从长安派医生去瞧病,以示对诸侯的关心。这次的医生叫张由,这个人医术没问题,脑子有问题,他有精神病,一阵好一阵犯那种。到了中山国还没看病,他自己犯病了,跑回了长安。于是中山国状告张由,有关部门审他,张由横下心撒谎,他说中山王祖母冯太后搞邪教,诅咒皇帝和傅太后,他发现了,一时害怕就跑回来了。
这个中山王冯太后,就是当年的冯媛,跟熊拼命的元帝冯昭仪。
邪教是个大事,刘欣指派御史去查,结果当然什么也没查出来,因为根本就是没有的事。
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被傅太后知道了。
傅太后跟冯太后当年其实没什么仇,一直也没什么仇,但老有个什么心理驱动着她一定要跟冯太后过不去,尤其是她现在有了这么做的权力。
刘欣第二次派人去中山国,重新核查。这次的御史叫史立。临行前,傅太后把史立叫到后宫,你这么这么查,回来给你封侯。
史立怎么查的就省略了,查的结果是,冯太后要谋杀皇帝,立中山王刘箕子即位。
冯太后当然拒绝认罪。
史立不冷不热地说,当年你在元帝后宫跟熊搏斗,是何其英勇,怎么今天有胆子做没胆子认了?
冯太后脸色突变。
回去后冯太后跟人说,这都是四十年前的旧事了,当时这个御史恐怕还没出生,而且这事知道的人也不多。这是长安有故人想让我死啊。
冯太后服毒自尽。
冯家因为这桩冤案搭上十几条人命。
冯太后的弟弟冯野王当年曾慨叹,别人家有女人送到后宫,全家富贵,就我们家反受其苦。
案子回报给傅太后,傅太后满意地点点头。
做完这些后,傅太后拍拍双手,把王莽赶出了长安城。
有关部门给王莽的罪名是,“抑贬尊号,亏损孝道”,反对傅太后上尊号,不孝。不孝在汉帝国算大罪,受道德和法律双重重罚。
孔光和师丹算是天下读书人,至少是儒门中人的代言人;而从某种程度而言,王莽又是孔光和师丹的精神领袖,甭管他俩承认不承认。门徒都处理走了,领袖留着也就没意思了。
傅太后对王莽其实有杀心--没有才怪。但一来她实在找不到足够大的理由,二来,最主要的,杀王莽会引起众怒。众怒不能犯的道理,傅太后还是明白的。
傅太后更想废掉元后,甚至像对付冯太后一样把人也杀掉,但元后安居后宫四十年,几乎没制造出一点恶名,根基深,人气足,全中国都认可她,这样的人,傅太后不敢动。
而元后本身并不是多聪明的人,也不是有足够政治敏感性的人,傅太后在后宫在朝廷颐指气使,元后基本没办法,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最亲的侄儿王莽被逼出长安,也只能强压怒气。
幸运的是,在目前敏感的局势下,没有人向元后出主意说你该怎么做,这时候恐怕任何主意都是坏主意,所以元后只能继续没办法,任凭傅太后横冲直撞。这反而对她自己是种保护。
王莽平静地回到了他封地所在的新都县。新都县属南阳郡,南阳太守把自己最得力的下属派到王莽身边做助理,以示对这位传说中的大人物的敬重。
王莽又关上了家门(杜门自守)。吃饭喝酒谈学问可以,其他一概不接待。
不久后王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王莽逼自己的一个儿子王获自杀了。因为王获在没有征得当地政府同意并备案的情况下,杀掉了自己的一个奴仆。按帝国法律,这要算杀人罪。
王莽的夫人为此哭瞎了眼睛。
此事很快传遍了南阳郡,传到了长安。
读书人们群情激奋。
一个可以大义灭亲,道德水平如此高的人,你们说他不孝?!谁信。还把他赶出长安,天理不容啊!
一瞬间无数上书递到未央宫,有来自民间的,也有来自朝廷内部的,为王莽喊冤,要求王莽回归长安,官复原职。(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