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胜利的曙光
作者:鸡蛋羹鸡蛋羹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林蒙目睹老爹喘息如牛,仿佛是一头疲惫的老牛在喘气。
    突然间,林景隆捂住心口,痛苦地呻吟:“心口疼,哎呀,心口疼……”
    一旁的杨管事眼疾手快,如同猎豹般迅速冲上前,一把搀扶住了林景隆。
    “快扶我爹去休息,他那身子骨,真是弱不禁风,让人心疼啊。”林蒙眉头紧锁,无奈地摇了摇头。
    杨管事应声而出,正要扶起林景隆,却惊讶地发现,林景隆的身体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动。
    只见林景隆激动地大声喊道:“不用休息,我没事,只是被惊到了,不要紧的,我还有要事,我约了英国公、建州候等人喝酒,得赶去。”
    杨管事焦急地说:“老爷,您的身体不好,喝什么酒……”
    林景隆不屑地瞪了杨管事一眼:“你懂什么?这种时候更应该去喝酒。你知道英国公的儿子,那个张什么信的吗?真是废物一个。英国公虽好,却不懂教育儿子。我和他是老兄弟,我有责任去教教他,别让好孩子变坏。你听我说,这么大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种地,还研究出心得来了。上次去英国府,我喝醉酒,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说种地。问他种什么地,他就扳着指头算,说种地是一门大学问,要犁多深,烟道怎么挖,怎么引水,什么时候播种。英国公听后,眼泪都流出来了,说我们祖宗是跟着太祖和文皇帝打天下,怎么就出了这么个废物。”
    “我得去给英国公上一课,他什么都不懂,只会揍他儿子。我得告诉他,教育儿子就像带兵一样,要有章法。”
    说着,他兴奋地低头看着手中的信,里面大致描述了万寿宫发生的事。林景隆咂着嘴,口水都流出来了,他抬头说:“继藩啊,我的儿子……”
    抬头间,他才发现林蒙已经悄悄溜走了。
    林景隆笑了,拍了拍信笺,对杨管事说:“杨管事,这信上的字,我好多都不认识,你给我念念。”
    杨管事不禁说:“老爷您平时不是经常读书吗?”
    他话音刚落,立刻意识到什么,急忙说:“那学生得好好给老爷念念。”
    林景隆便坐下来,悠闲地翘起了腿,突然觉得自己形象高大起来。他翘着腿,等着杨管事念信,不禁感慨道:“如今啊,京里各府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还不是他们不会教子。读书人常说,子不教父之过也,这话,我是深信不疑啊……”
    …………
    “捷报,捷报……”
    在贵阳府巡抚行辕之外,风尘仆仆的飞骑如离弦之箭般冲来,气喘吁吁的急递铺差役翻身下马。
    在战火纷飞的贵州大地,各司官吏紧急集结,行辕内紧张气氛弥漫。
    巡抚王轼,历经前任兵败的惨痛教训和初战受挫的苦涩,围剿叛军时变得格外小心谨慎。
    两个月前,陛下亲笔颁发一道御旨,责令贵州迅速组建山地营。王轼虽对此举困惑,毕竟贵州兵马复杂,有来自各地的狼兵、客军,更有本土将士,语言不通,心怀芥蒂,组建山地营恐怕成效有限。然而,这却是陛下亲旨,不容违抗。
    于是,从土兵、客军、贵州各卫中挑选出的三千精锐,开始了紧张的训练。王轼为彰显勤勉,粮饷供应几乎全数倾斜于此,贵州各卫的健卒熟悉地形,狼兵身手矫健,客军多为福建、浙西等地精锐,训练场上,他们士气高昂,钱粮充足。
    半月前,王轼决定让山地营一试身手,然而,捷报迟迟未至。
    如今,一声震天的捷报传来,巡抚行辕瞬间沸腾。新任中官监军、锦衣卫千户、布政使、都指挥使、转运使,以及新任总兵、贵阳知府等贵州各界要员,齐聚巡抚正衙,气氛热烈。
    自米鲁叛乱以来,他们夜不能寐,心惊肉跳。钱钺兵败被杀,总兵战死,中官战死,朝廷震怒,将他们调至贵州,组织新的围剿。然而,进兵还是守城,成了众人纠结的难题。
    捷报传来,众人如释重负,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仿佛心头的大石终于落地。
    王轼精神抖擞,稳坐大堂首位,接过捷报,打开后,眉飞色舞,满脸得意。
    “英勇壮志,豪情万丈!将士们奋勇拼搏,山地营传回战鼓声,金沙寨东三十里,遭遇叛军突袭,一番激战,诛敌七十九,余寇溃散如烟,山地营趁胜追击,一鼓作气,攻克金沙寨,再斩叛军六百一十七名,首级悬挂,总计七百余……”
    王轼喜形于色,抚须大笑,声震屋瓦:“哈哈哈!此乃旷世奇功,旗开得胜,叛军定然丧胆,山地营,真乃我军的荣耀,好得很!来人,速速通报京师,传我捷报!”
    杀敌近七百,战绩赫赫!
    在座的官员们面面相觑,这场胜利,无疑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壮举。
    在许多人的心中,似乎没有万八千人的伤亡,便不足以称得上胜利。
    然而,在这贵州群山连绵,仅适合小规模军队交战的地带,能有如此战果,已属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捷报不仅彰显了我军的英勇,更为围剿米鲁叛军的战斗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一旦捷报传入京师,朝廷必将沸腾!
    王轼目光如炬,激情澎湃,激动地挥舞着手臂:“立即传发急递铺,务必要迅速无误!”
    “且慢!”正当众人热血沸腾之际,一个沙哑的嗓音突然响起,众人顺着声音望去,只见杨雄太监,手执茶杯,兰花指轻拈,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
    王轼眉头微皱,杨雄作为宫中派来的耳目,虽在宫中无足轻重,但在地林上,却是皇帝的密探,即便是巡抚,也不得不敬他几分。
    王轼问道:“杨公公,有何高见?”
    杨雄环顾四周,嘴角上扬,笑得有些阴森:“无关紧要之人,先退下吧。”
    所谓的无关紧要之人,自然是指在场的书吏。书吏们见状,纷纷识趣地退下,只留下贵州布政使司的高级官员。
    众人不解地看着杨雄,其实他来贵州,相较于其他太监,算是颇受欢迎,在军务上,也很少指手画脚。
    杨雄低头品茶,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这捷报,不能就这么草草了事。”
    “捷报,太小了?”众人疑惑地对视,似乎杨雄想要将胜利的果实放大。
    王轼皱眉道:“若是夸大其词,便是冒功,杨公公,冒功之罪,非同小可,一旦朝廷追究……”
    “王巡抚深谙为官之道,却不懂为臣之道。”杨雄的笑容中带着一丝讽刺。
    王轼与布政使交换了一个眼神。
    贵州总兵与都指挥使也似乎互相传递了一个眼神,众人心头都泛起一丝忌惮。杨公公,他难道不知道朝廷对贵州战局的关注?冒功,这是多大的风险,又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啊!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明王朝虽显疲态,但尚未沦落到骨肉皆凉的境地。在这股沉沦的潮流中,对于夸大其词的功绩,人们虽偶尔会加点水分,添油加醋一番,却也还未完全丧失良心。
    就以这场所谓的胜利为例,王轼在奏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千余斩首,数寨连拔”的夸张手法,紧接着便是他自我陶醉地一番吹嘘,如何英勇领导,屡建奇功。然而,在这背后,他依旧保留着一份职业道德,不敢过分夸大其词。
    而那名冷静的锦衣卫千户王导,却始终保持着一张扑克脸,从头至尾面无表情,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杨雄,仿佛要将他看穿。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他的沉默,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寒光,令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