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悟道之光,破茧而出
作者:鸡蛋羹鸡蛋羹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岁月如梭,转瞬即逝,转眼间,半个月的风云变幻已悄然溜走。
    在这不平凡的半个月里,西山依旧热闹非凡,招徕流民的热情犹如燃烧的火焰,比往昔更甚。
    一份份邸报如同狂风巨浪,激荡着朝野。因皇帝陛下亲笔批示,林蒙的授课秘籍以雷霆之势迅速传遍了朝中每一位官员的心间。
    当邸报中出现令人瞩目的话题,无疑便是宫中释放出的异样信号,足以让无数人心生波澜,揣摩其中的玄机。
    “林蒙……”这三个字,如同星星之火,逐渐在暗夜中熠熠生辉,他已不再是那个卑劣的纨绔子弟。
    “即便身患脑疾,竟能悟出如此高深道理?”众人心头升起一丝困惑,实在难以理解这其中的奥秘。
    在这期间,红薯的推广之路也终于迎来了曙光,林家的土地、新建伯赐予的封地,加上龙泉观与西山的肥沃土地,新苗的种植如雨后春笋,满目生机盎然。
    张信忙得不可开交,却也乐在其中,日日驰骋于龙泉观与西山之间,马蹄声声,他的身影愈发坚毅。
    他黑了,瘦了,连语气都变得粗犷起来,面对农人误种糟蹋幼苗,他气得直跺脚,一番怒骂,那本应温文尔雅的郡马,此刻竟多了几分英气。
    新苗于他,如同生命,他亲手撰写了一本关于种植的秘籍,其中倾注了无数心血与经验。
    ……
    选官的日子近在咫尺,新科进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唯有王守仁,却如一叶孤舟,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航向,已有半月未曾展露笑颜。
    他将自己囚禁于书房,闭关修炼,仿佛与世隔绝。
    王华走进书房,看着儿子那胡子拉碴、眼神空洞的模样,心中不禁叹息,坐在一旁,凝视着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作为翰林院出身、詹事府少詹事,王华的理论造诣自是不可小觑,他决定好好开导这个孩子!
    他轻咳一声,微笑着开口:“嗯……‘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这八字蕴含着深刻的禅意,伯安啊,最近可有什么道书让你有所感悟?”
    王华带着宽容的微笑,准备与儿子深入交流,将他拉回现实。
    平日里教导顽皮的太子,还不是轻而易举?自己儿子再顽劣,也比太子强上几分。要有耐心,慢慢来。
    王守仁的眼中突然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猛地站起身,激动地喊道:“错了,全错了!”
    “什么?”王华一愣,难道是误解了什么?
    王守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天下儒生,皆误入歧途,大错特错!”
    “……”王华心中猛地一震,那股不祥的预感如潮水般涌来:“天下儒生?”
    王守仁的目光如炬,直直地锁定王华,他的喜悦犹如火山爆发,喷薄而出,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激昂地吐出:“荀子!”
    “荀子?”王华的心中仿佛被重锤击中!
    荀子,那可是孔孟之后的泰山北斗,儒家第一人!
    只听王守仁继续激情澎湃地说:“董仲舒!”
    “……”
    王守仁的情绪越发高涨,他兴奋得浑身颤抖,继续高声说:“程颐……”
    “程……程夫子……你……你要说什么?”王华的心中愈发不安,如同走钢丝般惊心动魄。
    这时,王守仁抬头,双手背在身后,他的喜悦渐渐收敛,眼神变得深邃,仿佛看透了历史的迷雾,他坚定地接着说:“朱熹!”
    “朱熹?”王华脸色瞬间苍白如纸。
    “陆九渊!”
    又一位圣贤,王守仁口中的名字,无一不是千年的智慧化身。
    王守仁的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他直视着父亲,语气坚决地道:“他们都错了,大错特错。儒家诸派以诠释孔孟为名,流传至今。然而,孔孟之学的真谛,又有几人能真正领悟?千年以来,无数的经文注释将论语的篇章编织成浩瀚的学问海洋,无数儒生穷尽一生,却依然找不到窥见真理的途径。”
    王华捂住胸口,身体摇摇欲坠,嘴唇颤抖不已:“你……你……你不再是我的儿子……”
    他口中的话语,犹如一把锋利的剑,直指儒家教条的核心。
    王守仁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狂热中,他的面容肃穆,语气铿锵:“真正的智慧,大道至简。孔子所说的仁爱,不过是仁爱的本身,无需多余的诠释;孔子所说的仁政,也无需繁复的解读。仁爱、仁政,即是智慧,既已领悟,便当付诸行动,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真谛!”
    “胡说,你胡说!”王华激动地怒吼,脸色苍白,几乎站立不稳,他怒目圆睁,用力跺脚,泪水浸湿了衣襟:“你不是我儿子,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你疯了吗?”
    而王守仁却目光坚定,如同勇士面对挑战:“我没有胡说,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于是关中定。这三章约法,百姓皆知,何须繁琐?可如今,律法名目繁多,大明律和大诰繁杂无比,结果却是官民皆懵懂,官员随意捏造律令,百姓更是一无所知,任人宰割。”
    “律法的精髓,其实不过寥寥数语,清晰如镜,让执法者一目了然,罪行立判。越简明,越能让百姓如数家珍,辨识律法边界,人人皆知,人人皆可质疑。如此,方能确保天下之公正无懈可击。但若律条繁如星辰,百姓如坠云雾,官员亦难以辨识,那堆积如山的律条,反而变成了束缚和压榨百姓的枷锁!”
    “大道至简,孔子与孟子之教,不过是秉持仁爱之心,勤学不辍。然而,今时今日……父亲,您潜心苦读数载,敢说已洞悉圣人之大道乎?”
    “……”
    儿子的一问,令王华心头一震。
    身为状元,身居詹事府少詹事之位,他是大明屈指可数的学术泰斗。
    然而,面对儿子的质问,他却感到无言以对。
    若儿子询问《学而》篇的解读,他或许能滔滔不绝,讲上十天十夜。
    若儿子以孔子登东山为题,他自然也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但……圣人之大道究竟为何?
    他陷入了沉思,多年来对圣人教诲的钻研,十年寒窗,十年翰林院的着述,似乎都难以概括那深奥的真理。
    沉默良久,他终于开口:“程夫子之书中已对圣人之道有所阐述,何必再问于我。”
    这是回避,是向权威的低头。
    王守仁却大笑起来,说道:“非也,孔子的言语,为何需要程夫子来解?子曰‘成仁’,孟曰‘取义’,不过仁义二字,难道仁义也需要他人来诠释吗?”
    “你……你简直是狂悖之极。”王华泪水纵横,眼中满是失望。
    他无法接受儿子的态度。王家子弟,向来温文尔雅,受人尊敬。
    可如今,他的儿子,竟然敢于质疑他深信不疑的信念。
    在王守仁的眼眸中,仿佛闪烁着星辰般璀璨的光芒,那光芒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激情:“《论语》竟如此浅显易懂,然而后世那些所谓的大家,却将其演绎得玄妙无比,让人在翻阅圣贤篇章时,反而迷失了圣人的本意。这不就是那简简单单的约法三章,最终演变成今日繁复的律令吗?何须深究何为仁义,何为仁政?不如效仿林蒙先生,心怀天理与良知,怀揣着对仁义的无限向往,去身体力行。书中口口声声说爱民,说民为重,那民究竟在何处?难道民只存在于书页之间吗?民,就在我们王家府邸的门槛内外,与我们父子仅一步之遥。我们却视而不见,心生迷茫,将自我囚禁于这书海之中,沉溺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幻想,追逐那书中的理想国,学习那书中的治国之道。真正的天下大治,无需腐儒的教诲,只需心怀圣贤之志,俯首躬行,哪怕只是安置一位流离失所的百姓,哪怕让一个家庭、一个姓氏得以饱暖安康,那便是仁爱,便是仁政,便是圣人的德行!”
    王华被他的话语激得热血沸腾,愤怒地捶胸顿足,情绪几乎失控,歇斯底里地狂吼:“你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惊世骇俗之言!”
    王守仁静默片刻,语气坚定地说:“吾师……林蒙……”
    “……”
    面对这五个字,王华竟无言以对。
    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戛然而止。
    “吾师……林蒙……”
    这五个字,如同利刃,刺痛了王华的心。
    紧接着……
    王华,显然……泪如泉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