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江淮之兴看今朝,勠力同心建太平
作者:星辰剑客   我的父亲是曹操最新章节     
    寿春城,扬州刺史府。
    “舅父请~”
    正堂外,在道道注视下,曹昂停下脚步,面露笑意的朝丁斐伸手示意,丁斐见状连连推辞。
    “不可如此。”
    迎着曹昂的注视,丁斐说道:“子修乃是征东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节制荆豫扬徐四州军政,今下子修……”
    “舅父。”
    曹昂正色道:“不管甥儿出任何职,可在您面前都是晚辈,舅父如此,如若让母亲知道了,是想叫甥儿挨板子?”
    讲到这里,曹昂伸手去搀丁斐手臂。
    “子修。”
    丁斐神情复杂,心底生出一股暖流。
    曹昂此举看似是小,实则却暗藏了几层深意。
    汉室以孝治天下,别管出身怎样,身居何等要职,成就名望如何,但谁要敢在孝这方面有任何问题,哪怕再小,都会被人死揪着不放。
    这就是该时代的主流特性。
    如今的曹昂不管是权势,亦或是地位,的确是今非昔比了,讲句毫不夸张的话,曹昂曹子修之名已遍传天下了。
    但即便是这样,对待一些人或事,曹昂必须要有态度才行。
    丁斐乃何许人?
    谯县丁家翘楚!
    作为丁氏养在身边的长子,曹昂能够占据嫡,那是因为丁氏认了他,故而在礼法这一层面,丁家乃是曹昂母族。
    这是最值得信赖的。
    所以在任何场合下,曹昂都要有对应的态度,这不止是对丁家的态度,更是对丁氏的尊重。
    曹昂跟曹操怎样都行。
    但唯独不能伤丁氏的心。
    因为丁氏是真将曹昂视为己出。
    除了这层考虑外,当着众人的面如此,这就是力挺丁斐的态度,无他,丁斐就任扬州刺史一职,是有一些质疑与抨击的。
    当然这种舆情不在九江郡、庐江郡治下,而是在许都一带,之所以会有此等态势,纯粹是丁斐的崛起挡住了一些人。
    势力大了,人就会多。
    而这就必起纷争。
    毕竟天下熙熙皆因利,天下攘攘皆因利往。
    对于这些舆情,曹昂虽远在襄阳,但却都是知晓的,除了丁斐受到质疑与抨击外,还有豫州刺史满宠。
    唯独没有这些的,恐就只有徐州刺史夏侯惇了。
    这给人的感觉,像极了曹氏核心起内讧。
    实则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这也是为何曹昂要离荆巡视江淮与徐州的原因。
    曹昂搀着丁斐一起进堂,让随行的扬州长史董厥、司马卓鹰、九江太守韩暨等一众文武,还有蒋济、董恢等一众才俊璞玉,荀恽、荀俣、郭奕、荀缉、程武等一众核心二代看到,这都是有不同感触的。
    “诸君都别站着了,都坐吧。”
    在将丁斐搀至主位,丁斐作势要推诿之际,曹昂却伸手轻拍丁斐,随即笑着转过身,扫视堂内众人道:“这一路从江夏郡顺江巡视庐江、九江两郡治下,两地之变令某是倍感欣慰与惊叹啊。”
    “庐江、九江久经战乱袭扰,能有今日之安稳,乃是汉室之幸,乃是两地军民之幸,稍后啊,某谨代征东将军府要敬诸君一觞!!”
    曹昂的话,叫董厥、卓鹰、韩暨等一行无不作揖行礼,不少人都讲了推诿的话,表明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做的,当不起曹昂如此。
    看着堂内众人的表现,曹昂这心底生出感慨。
    还好当初讨袁结束之际,自己强迁九江、庐江诸族归宛,不然啊,九江、庐江两地情况怎样,还真不好说呢。
    看起来,在丁斐就任扬州刺史,满宠就任豫州刺史,以许都为首出现了众多抨击与质疑,这是曹氏核心不和的迹象。
    实际上却是有人在推波助澜。
    之所以会这样,这与曹昂举荐一帮才俊,到各地肩负要职密不可分。
    就以扬州为例,在刺史府的董厥、卓鹰等一行人,在地方就任太守的杜袭、韩暨,在地方领兵的许定、李整、徐盛、宗预、邓展、吕常等将,尽管曹昂知晓他们的才能,且在过去也都立下了功绩,但在曹氏这个大圈子里,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晋升的太快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
    故而就有了抨击与质疑丁斐之风。
    如果丁斐要离任扬州刺史,那么扬州军政的要职,是不是就能跟着也换一些?有些人是不是就能搭上曹昂这条线?
    误会与矛盾,有时是可以挑唆起来的。
    “舅父,在敬诸君之前,甥儿要先敬您一觞。”在一番寒暄过后,与丁斐共坐主位的曹昂,在道道注视下,撩袍端起酒觞,朝丁斐一礼道。
    “甥儿这一路巡视下来,看到九江、庐江两郡军屯之变,亦看到两郡民屯之变,兴屯乃是大计,今后江淮想要有打的改变,一是兴屯,二是聚民,而今下九江、庐江之变,让甥儿看到了江淮兴旺的先兆啊。”
    “这都是子修点明的好。”
    拿起酒觞的丁斐,当着众人的面,表情正色道:“如若没有子修细分军民两屯,且明确在皖西、巢湖、芍坡等地划定军屯,使两地驻防将军府亲掌此事,恐靠我扬州刺史府一地,很难能有今日之变啊。”
    “甥儿敬舅父。”
    曹昂听到这话,朝丁斐一礼后便举觞饮下佳酿。
    丁斐见状亦是饮下。
    对于江淮这片地域,曹昂是极其看重的,不然也不会举荐丁斐就任扬州刺史,更不会让一批能独当一面的文武,在九江、庐江两地肩负要职。
    从结果上来看,丁斐他们没有叫曹昂失望。
    江淮之地的开发与治理,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成效的,这需要数十载,甚至是更久的时间,一点点去改造与整饬,凝聚治下军民的智慧与心血,方能逐步看到兴旺之象。
    “公子在江淮的威望真高啊。”
    而在此等态势下,坐于一处的胡质,眉宇间透着感慨,对身旁的蒋济低声道:“不管是在庐江,亦或是在九江,再或是赶来寿春,凡是聚来的人都对公子的话,会受到对应的影响啊。”
    “那是自然。”
    蒋济神色淡然道:“九江、庐江两地能有今日安稳,那一多半都是公子的功劳,若无公子的话,恐两地还将处在动乱下。”
    胡质点头表示认可。
    别看今下的扬州刺史是丁斐,但其所能管辖的也就九江、庐江两地,而属扬州治下的可不止这两地啊。
    不过扬州多数郡县,如今都被孙策占据着。
    但凡是有些眼界的人,都知九江、庐江两地的重要。
    不说别的,单是孙策想确保江东安稳,就必然会对九江、庐江有想法,守江必守淮,如若淮不在控制下,则纵使有长江天险在,即便能挡住江北之敌,但也难以有很大作为。
    好在先前曹昂就做了种种部署,否则依着孙策的脾性,势必会对九江、庐江展开攻势的。
    “兄长,在扬州的文武,有不少是真年轻啊。”
    而在蒋济、胡质交谈之际,与之相坐不远的席位上,荀俣观察着堂内众人,对身旁的荀恽低声道。
    “是啊。”
    荀恽带有几分感慨道:“扬州刺史府及所辖两郡太守府,其中有不少的职官,是受公子所颁唯才是举令,才分批投效到诸府的。”
    “而诸府根据考核,则对来投之人进行征辟。”
    “正如公子所讲的那样,庐江、九江能有今日之变,这与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毕竟先前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荀俣似懂非懂的听着。
    其实他们有一点不清楚,即两郡诸族被迁至南阳,这让治下的寒门庶族,晋升之路无形间就畅通很多。
    只要有才能,无论大小,终归是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这就显得很不一样了。
    这也是丁斐为何会遭质疑与抨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丁斐对曹昂所提诸事,那都是毫无保留的推行与落实的,如今不管是在太守府,亦或是在两郡太守府,再或是众县衙署,可是有着大批寒门庶族出身的官吏,他们构成了政策延续的主体。
    在这些人之中,或许有容易满足的,但更多却是想好好表现,继而得到上官的赏识与重用的。
    这与董厥、卓鹰、杜袭、韩暨等一行人,被曹昂倚重与提拔是密不可分的。
    “某这次赶来寿春,除了要讲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事要明确。”
    而在这等氛围下,曹昂在给堂内众人敬完酒后,却是表情严肃起来,扫视堂内众人正色道:“征东将军府在襄阳先后明确了不少职责,想必扬州刺史府也都收到了。”
    “某知诸君的压力不小,毕竟要兼顾到江淮一带安稳,还要确保诸策的推行,更要提防别处势力。”
    听到曹昂讲这些时,丁斐、董厥、卓鹰、韩暨等一行人,无不是表情严肃的听着,一道道目光聚焦在曹昂身上。
    “不过在清查田亩、编户齐民、赋税厘清、水利整饬等方面,刺史府这边必须要跟征东将军府步调一致才行。”
    曹昂撩撩袍袖,迎着道道注视道:“某知上述诸事推行起来不容易,需要兼顾到方方面面,如若有丝毫的纰漏与大意,就可能会使庐江、九江一带出现动荡。”
    “毕竟在两地之外,还有两股势力虎视眈眈。”
    “但是不管有多难,上述种种都必须要做好,唯有把这些做好了,兴旺江淮才能真正实现。”
    “此外在打击私铸,私通制钱一事,扬州刺史府要根据将军府所辖钱监的动向,配合好对应的策略才行。”
    治理与开发江淮的前提,是要将先前积攒的积弊与毒瘤,一点点的全给拔除干净,这样才能起到正向作用。
    汉室在过去对地方的掌控,是处于不断削减的境遇的,这与立国之初的国策密不可分。
    曹昂想要扭转这种风向,就必须要凝聚一帮勠力同心的文武,将他所制定的政策与方针,扎扎实实的在地方推行起来才行。
    上述这些讲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毕竟这是在对抗累世传承的意识形态。
    这可不是轻易间就能办到的。
    真要那般容易的话,汉室就不会有今日之变。
    这不,曹昂的话在讲完后,除了丁斐、董厥、卓鹰、韩暨等人以外,在堂内坐着的其他人,有不少都露出复杂的表情。
    这就是旧思维所致的。
    别看他们之中,有不少是因为曹昂才得以有今日之地位与权势,但是吧,他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下的。
    尽管庐江、九江诸族,很多都被曹昂迁到南阳去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私底下有所联系啊。
    如联姻,如门生,如故吏等关系,这依旧是会影响到在庐江、九江的时局的。
    或许这种联系,不似先前那般紧密与便捷,但这并不代表这种联系没有。
    只有有所联系,就会有对应的影响。
    更别提除了上述这些外,还有与两地毗邻的豫州、徐州之地。
    在很多人意识里,觉得古人对故乡眷恋很重,所以轻易是不会离开故乡的,但实际上呢?并非是这样的。
    但凡是一些大族,会根据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做出分家迁移的举措,这是延续血脉与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
    别的不说。
    单是曹昂领兵击败了刘表,就让一些宗族开始迁移了,而等曹昂肩负起更重职责,暗中做这些事的就更多了。
    如今的九江、庐江两地,特别是寿春一带,已经有一些宗族的分支,早已是置业扎根了。
    或许现在他们的影响力还不够。
    但以后呢?
    “子修放心,我扬州刺史府上下,定然会勠力同心,定将这些事宜做好的。”感受到氛围有些变化的丁斐,在沉吟了刹那后,当着众人的面,立时就表明了态度。
    看来有些事,比预想的要繁杂不少啊。
    而曹昂在见到此幕后,嘴上是没有多说别的,但心里却生出了感慨,可也恰是这样,使得曹昂无比庆幸一点,当初还好是举荐丁斐就任扬州刺史,不然啊,他的一些政策与想法,想有效在地方推行起来,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他在襄阳坐镇,距豫州也好,距扬州也罢,终究是有一段距离的,如果没有可靠的人坐镇,那很多事传过去必会变味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