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布袋和尚——契此
作者:徐夏半生   史事讲将2隋唐五代最新章节     
    布袋和尚,名契此,明州奉化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世传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为七福神之一。
    布袋和尚,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来历不详,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癫,常挎着布袋,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若还不理会他的意思,就捧腹大笑,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位列七福神之一。
    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传说,布袋和尚身世如谜。据说唐朝时,明州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只见孩子圆头大耳、眉清目秀,对人咪咪发笑,人们爱不释手,把孩子抱回家来。给他取名为“契此”,由于长在长汀村,故号“长汀子”。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后梁明州评事蒋宗霸,常与契此交游,拜之为师,随之云游三年,一日两人共浴长汀溪中,宗霸看见契此背上有四目,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述谢世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契此即为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他圆寂后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他仍背着布袋到处走。
    布袋和尚圆寂后,葬身于封山寺,其墓称为中塔。后人冯斯道、何智施山地,在其墓旁辟地建亭,名佛塔亭。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后,传说其墓顶“累发异光,早晚均见,十分灵验”,皇帝赐号“定应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