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文,走也不是,留也不是,索性背上了包裹,来到孙秀才家。
孙秀才正在吃饭,不过就一些咸菜,一碗白粥而已。
孙秀才招呼林斯文一起进餐,林斯文说自己吃过了,准备将包裹里的牛肉拿出来,给孙秀才吃,孙秀才说自己牙口咬不动,推脱了。
林斯文,这才将先前之事,一一都告诉了孙秀才。
“其实,你娘亲昨天来找过我。”孙秀才知无不言,没有任何隐瞒,“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子女有出息。她让我劝你,让你不要操心家里的事,让你为自己而活,上崋山去随仙人修行。”
林斯文内心十分纠结,颇为激动地说道:“我不能放下我的娘亲,她收留了我,把我当真正的儿子对待,她为我做了这么多,我也早已把她当自己的娘亲对待。”
“先生也并不是,不近人情,也理解斯文你之顾虑,先生跟你坐论论道,聊聊道与义。”
“学生只会背书,谈不上论道,更无资格能坐下,若不论一家之小义,何况乎大义?”
孙秀才没有在林斯文的问题上去过多回应,转而谈起了孟子。
“孟子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而这样的义,却极其荒谬,离道甚远!”
“圣人,也会有错?”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反之,用义去规勉百姓?斯文你之困惑,是上华山得大义,不得不放弃自家小义,而此大义和小义,并无先后。“
(译:圣人应该效法天道,将百姓一视同仁,任其自然发展,但圣人却用义作为规矩,勉励百姓,与道背道而驰。)
林斯文更加迷茫了,说道:“只是一个山村的放羊娃,有什么大义呢?”
“感念父母照顾,无可厚非,但却是你目前力所不能及。你应该走属于你的道,而非放羊娃的道。”
“我的道?”
“有些路,你不走,总有人会去走。但有些路,别人又走不了,只有你能走,这便是你的道。”
“崋山派所开辟的道,就一定是我的道吗?”
“是,也不是。”
“敢请先生为我解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开悟,你觉得哪一点更重要?”
“学生平时读书,只是浅读,并未深思,万里路和阅无数人,谈不上。恕弟子愚钝,跟先生读书,并未有开悟之感。”
孙先生神色如常,丝毫不介意。
“名师开悟自是难遇,浊世俗人万万,清涟自醒者寥寥无几。名师、高徒惺惺相惜,已属难得。师徒之间教学相长,传承学问、道法,却是历万世而经久不衰。”
一句教学相长,让林斯文反而更困惑了。
“那我去崋山之上,跟随崋山剑派仙人修行,算得上是教学相长了?凡人和仙人,似乎并不能相提并论。”
“崋山剑派掌门夫人所说,‘你所困惑之事,已有定数,日后你自会知晓。’,我只是想知道我是谁?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林斯文有些激动,后半句几乎是喊着说道。
“直接告诉你结果,你还会继续追问吗?”
“不好说,我对我的过去是什么并不意,但我就是想知道我的过去。崋山剑派掌门夫人,其实是想让我日后再上崋山,所以才特意这么说?”
“所以斯文你坚持要上山送信,而你提的要求,只是想从华山剑派,了解你的身世?”
“是!”
“你没有问对正确的问题。”
“那学生我,应该怎么问?我还不配知道我的过去?”
“答非所问,姑且日后再问。以你现在的道心、阅历,并不能承受住你过去之因果,故而不给你答案。”
“名师开悟,就是指引我,问对正确的问题,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才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很多问题,并不需要一个正确而唯一的答案,认真求索的态度才是崋山剑派真正看重的。人开悟的过程,就是不断追寻道,精进道的过程,你的过去、未来,皆是你的道。”
“学生似懂非懂。”
“当你,学识、经历、境界足够了,你娘亲的命运对你来说轻而易举便可改变。但若你继续放羊,农耕劳作,只是在重复你娘的道,注定了孤苦无依的结局。你若懂了,也不用再找先生,找崋山之上的仙人,你该去崋山了。”
“先生,不妨同去?”林斯文似有所明悟,双手作揖,拜谢,随即就提出想带孙秀才一同前往崋山。
“你的道,并非先生的道,先生心无所念,垂垂老矣,去不了崋山。先生累了,你去吧。等你学成归来,先生若健在,就陪先生多说说话。”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弟子驽钝,资质太差,怕被仙人看不上。”
孙先生收拾好碗筷,对林斯文做最后的叮嘱:“不要过分谦虚,过分谦虚显得自轻。保重,林斯文。”
“先生,保重!”
林斯文跪地,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转身朝着华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