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依旧坚定
作者:番昌宏   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最新章节     
    就像一句古话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起初,在众人的鼓励下,大家来到县署寻求公道,在人群的压迫之下,激昂之情依旧坚定。
    然而计划仍旧被打乱,周围的气氛也在刀剑逼视之下渐渐趋于沉寂。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平时胆大的村民,也被场上的紧张气息控制着行动。
    长时间的情绪压抑导致他们回想过往所做的决定或许过于激进。
    此时的杨论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发现群众已经落入自己的设计后,立刻顺势推动事态。
    他说道:
    “我诚实地告诉你们,你们集结至县署为了孙医师求公理,使我感到相当的高兴。”
    他从办公台旁走出来几步,站到了与民众同一水平的高度上。
    “我在江浦为官十年,可以这么说,从第一天接手政务时我就知道了孙医师的声名。
    这位老人家的一生充满了功德,他通过治病救人行善。
    他的脚步似乎走遍了整个江浦,救治的普通群众不计其数,这种功绩简直不可思议。
    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年中不论条件再差,他都坚持以最低价格甚至有时反向帮助穷人治疗。
    尽管如此,你们也许忘记了他这些年生活的困顿:从未娶妻,亦未留下子女,甚至至今都没有累积任何家财。
    他的大部分报酬用于救助贫困家庭,这位大善人心中所怀的感激和尊崇,在这里我们都一样体会着。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敬仰,还是一种深邃而持久的理解。”
    现时,众人皆闻闻医生孙先生在贵地遭遇了不公之待遇,激愤之情难掩心头,特地前来声援求讨 ** 。
    而阁下不仅无责于各位之举,反而为此民众有胆气勇于扞卫公正之事而深感骄傲。
    这时杨议论者又向前迈了两步,距民众的距离更为靠近。
    周围数个守兵虽略有惶恐之心,惧怕此番行为若失度失控,重蹈前番之故,又被民众责以拳棒之苦,最终选择暂避锋芒。
    实则内里顾虑重重,一方面觉知杨县长行事已有佳势,众人心怀畏忌,难致大肆 ** 。
    另一方面则是前日遭罚后心中仍留余惧,故抱持\"死亦不可负\"之信念,诸君默契一致,默默站在一侧静待杨大人继续上演其威势之戏码。
    言辞渐起:\"我乃县之掌权之人,事已至斯境况,罪魁祸首被处置,事情应恢复正常状态。
    今日之纷争全归罪这两罪犯。
    其余乡亲,仅为挺身正义助我纠偏,无错失。
    即刻告知县内所有出面者今可返回家。”
    此时,场中的杨讨论着,以极其潇洒的姿态挥臂向门外示意。
    民众心中长久悬之石,此刻得以落下。
    至于这一结局,民众虽尚未立刻欢呼不已,但得知免除牵连后均顿感震撼和惊愕。
    自长久的敬畏与恐惧后觉醒,得知自身被无罪释放,所有人霎时震惊。
    在过往日月中,对县政只有畏惧之心,见官必非好事,此日试图以一己之力宣泄昔日愁绪,未曾料至此事竟大相径庭。
    面对此种困境,意识到自己处境已然棘手无比。
    因此,在预感即将来临的结果中,突然收到能离开的信息,心中的转变并非瞬时完成之事。
    随即杨大人命人开启县衙之门,同时撤回负责抑制民众的武装力量,以期平稳局势。
    直到杨论知县真正打算释放百姓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中终于放下疑虑,相信了他的善意。
    此刻,有不少百姓,心中激荡着复杂的情绪,决定尝试迈出第一步,走出大门。
    原来,今天他们都被恐惧和绝望包围,不曾想事情会有如此翻盘的可能性。
    然而正当一些胆大的人群想要逃离时,却发现自己的步伐突然停住了。
    因为他们转头望向身后,意外地发现,庭院里的众人并未随同行动,依旧原地站立,没有想要集体离去的意思。
    这时的停留并不源于他们希望进一步讨价还价或提出更多要求——仅仅是出于他们的好奇与期待,见证胡轲、姚广孝这两人最终的命运,究竟是何等不堪。
    “诸位,请安心。
    这两个罪魁祸首的所有罪证已经查得清清楚楚。
    等到明朝码头再次开放,我便派遣人手,送这二位至应天府衙,
    凭借我手里搜集来的这些证据,他们的结局至少也会被流放到远方。”
    ---
    与此同时,远离喧嚣现场的另一方,负责传递杨论成功信息的王府管家,王响也并非静待时机。
    作为燕王离别前的重要委托人,他告别姚广孝后迅速行动于都城之中。
    根据燕王提前布置并给予的信任和支持,王响应该完成一系列关键步骤以达到最终目标——然而他这次的终点却是意外地出现在了魏国公府邸前——即大名鼎鼎的徐达公爵府。
    王响的目的并不是直接拜访魏国公,他的身份尚不足以得到这样级别的接待与合作,而是针对更深层次的目标,找寻并接触了徐达公爵府的长子、现任锦衣卫指挥使,徐允恭。
    因为考虑到自身地位相对不高,并且此次来访的信息不宜外传,王响只得借助非正式入口潜入了魏国公的大厦内。
    对他而言,这些复杂的操作并无太多困难之处,自小经历坎坷的王响对此类手段习以为常。
    在守卫的带领下,王响很快就来到了书房门前,并与徐允恭展开了一场长时间的秘密对话。
    从王响进入书房直至傍晚出来的时间里,夜色渐深,但他却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王响原本不计划当晚就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告知自己的父辈亲属,这部分的原因包括他觉得整个策划过程有些离奇,并且担心引起家族的不安。
    对他来说,胡轲与姚广孝是当前环境下难能可贵的支持与盟友,然而,对于同样身份尊贵且掌握重权的锦衣卫指挥使徐允恭来说,他们两人的角色似乎显得不值一提——一位不受重视的和尚和尚与一名通缉犯的身份显然并不足以撼动他心中对正义的坚守与责任的履行。
    徐允恭早已在一个月前得知胡轲的情况,但这段时间并未采取行动,并非他对胡轲置若罔闻——在他手头,正有一系列繁忙的工作任务等待处理,许多重要而复杂的项目占用了他所有精力,无法分心顾及那些看似不太紧要的任务如捕捉一个普通的僧侣。
    胡科的亡命之谜,虽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然现在,徐允恭却不得不直面更多复杂的逃脱案。
    毛骧此人自从逃狱之后,就像沉入海中的卵石,彻底失去踪迹。
    即便徐允恭动用了他信得过的精英力量,依旧无法觅得有价值的消息。
    毛骧以其前任的军政长官之智慧,巧妙地隐藏行踪,同时也以过往指挥室的布局,不断发布虚假信息。
    对此,于徐允恭,无疑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重担。
    当前,徐允恭最急迫的任务便是要追捕知晓皇朝深藏机密的毛骧。
    外界滞留一刻,对皇室内部之事的泄露可能性则更高。
    追捕毛骧已非仅仅是表面上政治的职责所需,朱元璋也通过私下的途径,通过属下的宫女透露给徐允恭信息:除了皇室的奥秘外,曾助皇帝陛下处理棘手任务的毛骧手上还有皇廷内的绝密机要。
    甚至朱元璋命令,一旦抓到王强行,若对方拒不协助,则直接当场解决,不用回京,以免影响大局。
    朱元璋的态度再清晰不过,他对于毛骧的不忠不仅失望,还多出一份怒意。
    这一情绪,迅速化作了对徐允恭的巨大压力。
    此时的徐允恭,已无暇理会其它任何事务,就连负责调查胡轲之人,也只是随手派了个下属代管而已。
    然而不曾想到,这个人居然对毛骧一案如此卖力,抢先一步在燕王之上获得情报。
    初时下属竭尽所能希望加快捕拿进程,然而接连遭拒后,终于理解到上级对这件事并无太大热情,转而暂时收敛自己的喜悦心情。
    其实,他误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指挥使之尊敬。
    对待无足轻重如胡柯这类角色,尽管徐允恭也有兴趣抓捕,他的保留并非出于无故。
    他放过胡柯的原因,在于此事并非出于胡柯,而是基于他能借此对燕王施以更大的压力——他知道对燕王来说,胡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这一事实,远胜外界的理解。
    面对此复杂形势,徐允恭此刻更需要全身心应对这一关键问题。
    无论是公开或是暗地里的任务,他必须将所有精力集中在追踪和捕获这个知情且重要的叛贼,而非其他。
    在他能够运用锦衣卫指挥使的地位,深入了解胡轲与燕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同时,身为姻亲身份的他也没有避开与其兄长在这一事件上深入的“对话”与论辩。
    徐允恭不止一次奉劝朱棣应当敬而远之对待如同胡轲这种背景扑朔 ** 的角色。
    在过往的书卷故事中,类似情节层出不穷,令人警醒。
    从另一角度考量,胡轲似乎自带一抹奇异的阴邪之气。
    起初,在尚未接触到胡轲前,自己兄长虽性情桀骜却仍是一个行事端直的王府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