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严重威胁
作者:伟栋   大秦:自称穿越者,祖龙跪了最新章节     
    这次如果没有秦铭为他说句公道话,可能他在职位上的安全就会遭遇严重威胁。
    不知是听到之前的期待或是在内心深处有所感悟,这一次秦铭笑了起来,并说出一句足以让李斯如释重负的话。“皇上,大秦国今日的辉煌成绩,丞相的功绩无需赘言。”
    笑声中弥漫着肯定。此时,秦铭的话语给予了李斯极大的鼓励。在他内心早已产生了支持秦铭的意愿,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机遇;现在,李斯下定了决心,即便只是避免给秦铭留下恶感也好,他要确保未来自己在任何决策中都不会违背支持秦铭的方向。
    秦铭随后继续说道:“随着大秦国建立起完善的帝政系统,丞相李斯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地位,也承担了辅佐皇权的重大任务。他在巩固秦朝政权的同时,努力保障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甚至对文化交流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贡献。
    为了加强 ** 集权,李斯极力推动了废除分封制和实施郡县制的制度转变,使统治权力更集中化。
    接着,他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战略举措,在随后的工作中,他还致力于统一法律、货币政策、度量衡标准,并推行了全国一致的车轨政策,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话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也是对于李斯所作贡献的一份肯定,更预示了未来的可能性和责任,展示了在统一的大路上持续探索的重要性。
    在这段简短而又富含意义的历史交集描述中,人物的个性得以突出显现,事件的发展与影响被细致描摹出来,既揭示了一部分中国古代历史的核心特征与挑战,也体现了人物间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们在这个大变动时代中的抉择与行动。
    这些政策,都是根据法家强调 ** 的集权与王权为出发点的。“当然,我们应当看到成就,但在丞相的晚年,他已经过分推崇法家的理论,甚至摒弃了‘依法治国’的理想。
    他的身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法家本身。”
    更确切地讲,是他全身心投放在作为丞相同职务的职责上,却忘记了他的法家根源。
    还有那一项焚书之事,我曾在您的宫廷中提到过,起因即在于丞相与淳于越之间的争议,而您的决定实施焚书计划,部分亦源于丞相的建议。丞相在他的上书中有云:
    ‘时代的变革导致不同的政治模式,三古时期的方法并不适合当今的社会。当时各势力之间争夺、诸侯相立的局面早已不同。
    现今的国家一体化程度比往昔更深,统一的背景下与过去的分立状态完全不同,故无需追思旧制。'
    他言辞激进地批判历史,破坏民心,认为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统一稳定的言语均应被禁止,以防危害皇权稳定,对君王的地位形成威胁。
    最终,他将此现象怪罪在阅读知识的人群之上,并向陛下主张:下令销毁书籍。'
    然而,当他得知有关焚烧文献的信息,并听见我陈述丞相见告的话,李斯顿时感到震惊。
    怎么会,在短短的话语之后就会引来这么严重的事态?
    为了求饶赦免罪责,李斯匆忙下跪求助。相反的,陛下只是淡笑道:“不必太过忧虑,虽然焚烧文书是重罚,此次的焚书计划却并非恶意,秦铭也无意诋毁于您。
    我其实也是同意此次焚书行动。此刻正好,既然在这里,那就让我来向您解释一番。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件事情你就要去执行了。”
    接着,陛下交付焚书计划给李斯。听了之后,李斯心中稍稍舒坦了点。
    谢天谢地,这个决策不是坏事,还能获得陛下赞赏。
    李斯表达敬意地说:“陛下旨谕,我将谨遵执行。”
    陛下则又补充了提醒:“务必多在各地保留书籍副本,在确保国家文化不会被外来思想侵袭同时,
    不能因此毁灭各个国家的历史文献纪录。”
    至于秦铭,则提出了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这样做固然有效,但陛下可有考虑过别的问题吗?”“是何问题?”人们可能会质疑陛下此举的正当性。
    封建国策传承许久,深入人心,许多学者对此熟识不已,陛下这么做无疑会引起他们的波动。”
    对于秦铭的观点,陛下态度似乎较为豁达轻松,仿佛从一旁长出的小树丛摘下一叶子。他这样阐述到:“在中国的文学界和知识分子阶层中人数尚少。
    就像是我此刻摘下来的这片绿色叶片,它看似精美,但是中国国家的基础是无数平凡的花草树木。更何况,这甚至是一件带着虫害的叶片。”
    说完,陛下随手将叶片投入丛草之间。
    然而秦铭却接着道:“陛下,这是所谓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寓言,虽然一两叶子易去,陛下您可曾意识到,
    一片绿叶能掩盖多少绿草的风采吗?\"
    \"是的,一棵小草可能并不值得关注,但陛下或许要冒犯的,是一切植被之上,所有的绿叶。\"
    绿叶数量虽不多,却掌握着通往草丛的话语主导权。
    \"他们可能会指责陛下,传颂您施政的阴影到光华触及不到的地方。\"
    在听取建议后,赢政顿时沉默了,停下了脚步细细观察那片绿叶,并眉头微蹙,问道:\"你的意思是不能焚烧书籍?\"
    \"确切地说,是要合理地应用,\"助手回答道,\"即‘招揽这些绿叶’的策略。\"
    \"那意味着又要吸引更多虫害般的投机分子吗?\"赢政疑虑地询问道。
    \"招揽那些未曾带有蛀虫的绿叶。\"
    嬴政立刻豁然开朗。
    \"在后世的历史中,全国各地的英才选拔已成为共识。”他接着说,“这是一种不同于推荐制度、又不似任用亲近亲属的传统方式——它被称为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通过设立特定的考试题目,把人才集中并进行挑选,再适配于适合的职位。这样的治理,方能称之为最好的秦国。\"
    在过去,即使是普通的家族也买不起蚕丝制成的文书,学习知识几乎难以望及高峰。
    而现在,秦铭已经发明了成本低廉的纸,研制出实用的书写工具。知识普及到民间层次已是势不可挡。
    \"陛下,郡县制度颠覆了过去的分封制,焚烧书籍是为了改变人们的思想模式,设立科举考试,则为选用有才干者铺平了道路。如此,才能让真正具有才干之士进入适合他们的职位,在整个帝国里发挥作用。\"
    对于这番提案,嬴政陷入了深刻的思考,反复琢磨这个设想的实际可行度。同时,李斯则眉头微紧,目光闪烁,开口说道:“陛下,这真是太明智了!”
    “我此前曾经给陛下呈献了《谏逐客令》,它的初衷便是希望能留住外邦之才。的确有不少杰出人士,也有一些人通过亲戚关系被任用,造成了良莠不齐的情况。
    而通过一个共同的标准去筛选,将能够明确谁是确实的才智之星,哪些人只是徒具虚名,以此增加了人オ选拔的成功可能性。”
    \"然而这方法可能过于单一了,是否有暗箱操作或考试舞弊的现象存在?那些通过考试的人员是否真的具备做官任职的能力?”他继续质疑道。
    赢政对于可能的弊端思考得更加周全细致。
    秦铭听后却摇摇头,“陛下,请明白的是,这些问题虽然可能产生,同样无法彻底杜绝。但我们提出的方案已经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郡县制度与科举考试,是我们维持政权稳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
    “即使不可避免会有漏洞出现,仍然可以通过严密刑法进行预防和控制。任何人若胆敢进行舞弊,就会严惩不贷,以示警示和震慑力,力求尽可能减损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为法治社会的核心——法家理念的拥护者,执行这些规范应该会相对较为容易。\"
    \"科举之外,还可以有察举、征辟和孝廉制度。察举是当地官员根据在辖区中的表现,推荐有才能之人;孝廉是考察品德和能力的方式;征辟则是我亲自选择贤能大臣和重要官员。\"
    听完这段话,嬴政心中一片疑惑:“你所说的一切,似乎和我以前的知识有所不同。”尽管对古代政治了解并不多,但对于他自己的直觉,秦铭的回答让他信任。秦铭提及的新制度,在其他地方似乎有着不同的效果。
    “确实如此,新的筛选系统有诸多的优点,尤其是在选拔人才时不再仅仅受限于门第。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新制可能会被滥用导致世袭化,从而滋生一批垄断权力的小团体。”
    “尤其是孝廉,虽是一个推荐机制,但却有着同样的弊病。它可能助长了一种基于关系而非实际能力的选材方式。所以,我认为它不如其他的办法有效。相反地,察举更偏向公平性。而征辟则更有利于个人选拔,但由于过程繁琐,很难达到广泛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