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流平台抽取50个样本,也就是对150个样本进行分析。
“首先为什么说她们是被建公平构的?”
其中“家庭纠纷”某手占比9%,某书占比12%,某音占比3%。
“被建构的典型类型就是家庭纠纷和演绎方面,还有乡村美好生活方面。”
“这两类其短视频剧情经过精心设计的,由团队所打造。”
“其中,家庭纠纷演绎类型具有一定的怪诞性,这些剧情主要以突出以丑为美,常常以一种夸大的手法将农村妇女塑造成愚昧、粗鲁、刻薄、贪婪、物化、不修边幅的反常形象。”
“最常见的剧情就是恶婆婆刁难儿媳,拍摄他们议论诋毁别人为乐的聊天形式,这种视频内容同时加重了对农村女性的刻板成见,固化其形象。”
“而展现乡村美好生活方面,视频中所展现田园牧歌般的美好生活,高清画质与完美的镜头语言则与大部分真实的农村生活割裂。”
“所以说,早期反映农村女性的视频大部分女性都处于被建构和被动失声的状态,她们是无声的,被遮蔽的群体。”
“而主动学习短视频拍摄、学习剪辑,也反映了近几年农村女性开始打破这种被动失声的状态,主动展演自己的媒介形象。”
众人:“......”
好像说的有点道理...
“第二个,为什么说农村女性拍摄的视频反映了三农问题?”
在分析表中可以看到“家务带娃”和“做农事带娃”在三个主流的短视频平台占比相对较高,最低35%。
“这其实就反映了三农问题中的留守群体问题,因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经济深入发展,大量男性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务工。”
“老人、妇女以及儿童留守在家,而留守妇女一方面在家庭中承担赡养老人、照顾孩子的责任,收拾家务的女主内责任,一方面也扛起了下田耕作补贴家用的男主外重担。”
“所以在她们视频内容的展演中,我们能看到她们基本都是围绕着做饭带娃农事活动为主,而这种短视频的创作不同于传统三农媒体的宏达叙事。”
“日常短视频展现的是个体视角下的微观事件,也更加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也更加反映真实的社会现状。”
“在150个农村妇女拍摄的短视频样本中,相对而言视频中出现在山里的情况离集镇远的情况更加的多,在平原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则相对较少。”
“前者和后者的比例甚至接近于9:1。”
“我分析以下原因,因为在相对平原地区有乡镇、工厂、产业,能够解决相对妇女就业问题,她们离家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不需要通过拍摄视频这种不稳定的方式来增加收入。”
“为什么说有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也是因为在山里面没有产业,交通也不发达,谈注入经济就显得很可笑。”
“直接把他们搬到有产业的镇上,这也是一个办法。”
“可很多时候生活却没有那么理想,村民安置在政府修的房子里,收入问题怎么解决?”
闻言,时锦初挑了挑眉,这话题在班长之前的视频里讲过,该群体在山里一直维持着自己小农经济模式,半自给自足,吃什么全靠自己种自己养。
如果在安置房中没有地种,农民该怎么解决吃饭问题?
去打工镇上有那么多岗位吗?
能够吸纳那么多的劳动力吗?
显而易见,不能。
“而拍摄短视频,在不需要产不需要交通不需要注入经济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家庭收入,还能在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不耽误自己家庭工作和农事工作。”
“虽然个体短视频因其局限性,不能像直播带货那样不能带动周围群体共同富裕,但是也缓解了相对贫困和脱贫返贫的问题,所以这是值得提倡和赞扬的。”
“第三个,为什么说她们脱离了传统规训?”
“因为在乡村社会,乡村是传统话语权,个性个体的社会力量所在,而做自媒体所承受的乡村压力是巨大的。”
仔细想想还真是,当代年轻人过年被催婚等舆论压力,更别说农村妇女做出这种在老一辈眼里“怪诞”的行为。
“例如村民虽然在公开层面对女性的作品表示赞赏和肯定,但在私下时常戏谑嘲讽其显摆、逞能、无用、不像样的。”
“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自己的家人也通常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觉得丢脸,其主要压力可能来自自己的丈夫,又或者自己的婆婆。”
提到这,老百姓们就要说了。
“这有啥嫌丢人的?赚钱不是赚。”
“靠自己的方式来增加收入,这很棒啊。”
“孝敬老人照顾孩子,还要做农事的同时拍这个短视频赚钱,多好的贤妻良母啊!”
“不知珍惜!”
百姓们骂骂咧咧,他们反正是不理解。
大家本就是普通人,咋滴?赚钱还要顾及其人眼光吗?
“并且由于自媒体的不稳定性还有乡村社会观念问题,自媒体收入通常和劳动所得收入不会放在同一个量级,其价值难以被得到肯定。”
“所以说顶着压力如此大的社会环境,坚持学习剪辑、学习视频拍摄,摆脱传统社会规训以顽强的生命力量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非常难得的。”
“由此可见,很多劳动妇女有智慧有能力还能吃苦,很多时候她们直升机缺少一个契机,一个窗口,而短视频则给她们带来了机会。”
众人:“......”
好家伙,直接给大学生干沉默了。
这才是真正的取人民的流量,聚焦于人民,取之人民用之人民。
引起大家的重视,推动相关发展。
历朝历代则称是赞声一片。
“妇女也能半边天,这可是我学天幕所说的。”
“那可不,俺家娘子也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