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中国最早的政府智库,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而得名。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稷下学宫的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人说,稷下学宫创建于田齐桓公时期。这个齐桓公与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不是同一个人。这两人一个姓田,一个姓姜,没有直系血缘关系。但一般认为,稷下学宫由田齐桓公的儿子齐威王创建。他创建稷下学宫的初衷,除受魏文侯尊师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为广开言路,巩固田氏政权。
田齐系篡位而得,齐王难免有些心虚。他们迫切需要某种思想言论,来说服自己,说服诸侯,说服天下人。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历代国君以姜为姓。因为姜子牙是出生在东海边的人,所以齐国的封地也在东海之滨。
公元前386年,齐国开始不姓姜了。因为田和篡位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据《史记》记载:“田氏欲代姜氏有齐国,非一世也。”田氏为代齐而立,足足准备了一百年。
公元前485年,齐国田氏第八代族长田常唆使齐国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拥立齐简公上位。公元前481年,田常亲自动手,发动政变杀死齐简公,又拥立齐平公即位,之后独揽齐国大权。这时田氏家族的封邑面积,已远大于齐平公的直辖国土面积。
为平息社会舆论,稳固权力,田常在内政和外交上作了大量工作:“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三晋韩、赵、魏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饶是如此,也平息不了天下悠悠众口。庄子讲述了田常取齐国的故事,并讥讽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那些偷窃衣服带钩的人要被处死,那些篡夺政权的人却成了诸侯,诸侯的门庭之内真是存有仁义道德啊。
田氏在齐国权势滔天,却还不敢取齐代之。为什么?既怕挨骂,又怕挨打。一旦犯了众怒,令天下诸侯共讨之,齐国再强大也吃不消。然而,随着韩、赵、魏三家上书周王成功封侯,田氏的胆子不可避免地变大了。
有人开了头,咱还怕个啥 ?
公元前386年,田和把齐康公流放到海边,只给了一座城做食邑,延续对姜姓祖先的祭祀。不久,田和与魏文侯会盟,两位窃国诸侯惺惺相惜,相见恨晚。魏文侯欣然从田和所请,上书周天子请立田和为齐侯,是为齐太公。田和在位仅两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田午即位,这就是田齐桓公。
田氏毕竟得位不正,如果不想被人吐口水,就得为田氏代齐找到合法理、合道统的依据。稷下学宫于是应运而生。
齐威王(卒于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是个很有抱负的国君。他的故事和楚庄王有些类似。
齐威王于公元前356年即位,他说话喜欢打哑谜,和早年的楚庄王一样贪图玩乐,经常整夜宴饮,享乐无度。因为没有精力管理政事,于是全权委托给卿大夫们打理。淳于髡(kun)看不下去了。
淳于髡,生卒年不详。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他出身卑微,因家庭贫困无力娶妻,长大后成了一个赘婿。按照春秋时期齐国的风俗,家中长女被称作巫儿,负责主持祭祀,因此是不能出嫁的。巫儿想要结婚,就只能招上门女婿,这就是赘婿。
七尺,按现在的单位换算,超过两米三,比姚明还要高,妥妥的巨人。但司马迁言及淳于髡“长不满七尺”,意思是说他个子不高,其貌不扬。
古人的个子并不矮。据《史记·孔子列传》记载,孔子身高九尺六,换算下来大约是一米九六,名副其实的高人。但古人不可能全是两米左右的大个子。据秦汉时期的墓葬考古,当时的男性平均身高大约为1.68米,女性则为1.52米,比现在略矮。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认为七尺是小个子呢?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朝代,一尺的长度是不同的。
殷商时期的一尺,大约是现在的17厘米,换算下来,七尺不到1.2米。如果按这个度量衡,淳于髡是个侏儒。
到魏晋之后的南朝,一尺大约为25.8厘米,七尺的身高超过1.8米。淳于髡若有如此身高,足可以自称堂堂七尺男儿了。隋唐之后的一尺,更是已接近现在的换算标准。
而在周朝和秦汉时期,一尺大约是23.1厘米。按照这个标准换算,淳于髡约为1.62米,是比较正常的小个子。他个子虽然不高,但是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是稷下学宫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公元前351年,淳于髡还是齐王室的客卿。他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也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是楚庄王在战国时代的翻版,不过齐威王没有交版权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