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军工发展方向(十三)
作者:来晚的芒果火龙果   抗战:我们的59在前进最新章节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战略相持阶段对我们八路军而言,反而更难熬——如果说战略退却阶段鬼子还没把敌后战场放心上,那么到了战略相持阶段鬼子必然会将前期用于正面战场的部队调回来用于对付我们敌后武装,尤其是我们八路军。”
    实际上鬼子已经从正面战场抽调了一些军队回到华北——比如第5师团、第10师团和第27师团。
    更别说还有一些新编成的师团比如第32师团也在从鬼子本土调来。
    而且唐亮还准备了其他理由,比如:
    “大家也不会认为八路军往后兵力就不再增加了吧?”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谁会嫌自己手下兵多?除非实在养不起了。
    “哪怕大家手下的指战员已经练得无比精锐,那么未来呢?如果今后数年内八路军兵力再翻一倍,甚至两倍呢?我们是选择更容易训练的武器,还是更难上手的武器?”
    会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历史上八路军在抗战结束时总兵力已经是101万,而新四军也有31万;而民兵更是2倍于此数,哪怕民兵并没有装备迫击炮和掷弹筒,那么光看这130万的部队呢?要装备多少掷弹筒或迫击炮,要训练多少炮兵?
    谁会拒绝自己手中的兵力持续增加?而既然增加兵力,那么如果炮兵也能同比增加那是最好了——虽然比起招收步枪兵可是难太多了,再怎么说炮兵也是技术兵种。
    当然八路军和新四军再乐观的人都不会想到11年后的解放军居然会达到400万以上的兵力规模,比起全面抗战初期的4.5万八路军外加1万多新四军,差不多扩大了80倍。
    “【60毫米迫击炮】的重量是否比掷弹筒重不少?如果装备这种轻型迫击炮,是否会影响我军的机动性和火力?”
    “虽说【60毫米迫击炮】重量达到19公斤,比起鬼子的【89式掷弹筒】的4.7公斤重不少,但是也不是没有变通办法,迫击炮由3部分组成,其中炮身为5公斤,炮架为9公斤,座板为5公斤,采取‘突击者模式’可以只携带炮管,靠人肉扶着炮管发射,跟【89式掷弹筒】重量也就相差0.3公斤而已。”
    “这不就是赵炮神当年在大渡河安顺场的操作么?”
    唐亮一拍脑袋,还真是,咋就忘了这个呢?
    而且也正是这个经典战例影响,解放军迫击炮手考核项目就有这个人肉持炮分项目,不为别的,战斗中迫击炮被炸断炸伤炮架只剩炮管的情况实在太常见了。
    “那么我们应该将【60毫米迫击炮】布置在哪个层级的部队?”
    这个问题对唐亮而言毫无难度,直接抄志愿军的编制就是。
    “一个步兵连配置一个迫击炮排,下设3门【60毫米迫击炮】即可。”
    “那岂不是比鬼子装备的掷弹筒数量少多了?会不会压制不住鬼子的掷弹筒?”
    “不会!”
    唐亮斩钉截铁地给出了答案!
    别看鬼子一个步兵连(中队)装备的掷弹筒有9具之多,甚至是志愿军同等编制的步兵连中装备的迫击炮数量的3倍,但是仗着精度高射程远,实际效能却是反过来的——唐亮相信但凡掷弹筒比60迫好用,志愿军爷爷绝不会在朝鲜战场选择【60毫米迫击炮】。
    ——甚至历史上在解放战争中就连国军都更多选择了【60毫米迫击炮】,要知道国军相比解放军,在人员培训上可是漫不经心多了,但凡能凑活的,国军可不会给自己加码上压力,只能说【60毫米迫击炮】相比【89式掷弹筒】优势实在明显太多了。
    “只是我们去哪儿弄这门【60毫米迫击炮】的设计图纸呢?”
    “国府还没造出这门炮么?”
    这下轮到唐亮惊讶了,难道这门经典的轻型迫击炮国府还没开始造么?
    这也不怪唐亮,毕竟对一些武器的细节不清楚;自从1927年法国的艺术家布朗德成功设计出新一代50\/60\/81\/120毫米迫击炮后,各国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纷纷称赞布朗德是最会设计武器的艺术家(小胡子只会设计德国国防军军服,水准差太多)。
    要点脸的国家向法国购买生产许可证,不要脸的就直接“向经典致敬(抄袭)”了。
    国府正是“向经典致敬”的一员,在买了原版货后,就决定要仿制。
    不过国军优先仿制的是81毫米迫击炮(国府调整了口径,扩大1毫米变成82毫米迫击炮,因为鬼子也有仿制的81毫米迫击炮,为了避免鬼子缴获国军迫击炮弹直接使用而故意扩大口径)。
    不过国军虽然自造了【82毫米迫击炮】,但是并不算重视,仍然还是更喜欢买榴弹炮和山炮,并没有根据“918事变”后的抗战前景和国府所能掌握的兵工厂实力做认真调研而全力生产迫击炮,哪怕迫击炮在防御作战中效能明显,国府购买的【福博斯75毫米山炮】一门大约能买23门【82毫米迫击炮】。
    虽说德国没有【60毫米迫击炮】卖,但是既然历史上八路军都能造50小炮,想来要自造【60毫米迫击炮】也没有什么技术难题。
    而对鬼子战术的研究也同样相当落后,结果更是没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研究出用【60毫米迫击炮】克制【89式掷弹筒】的相应战术打法——结果就是只能在抗战中以血的教训慢慢学。
    既然连【82毫米迫击炮】都这待遇,威力更小的【60毫米迫击炮】就更不急着仿制了。
    “【60毫米迫击炮】这么经典的连级部队伴随火炮,国府居然不重视?”
    唐亮无法理解,更没法想象!
    事实上抗战开始后国军的机枪被鬼子掷弹筒各种花式炸,国军居然没想起束之高阁的【60毫米迫击炮】,于是疾病乱投医大肆仿造【89式掷弹筒】,又因为工艺不过关外加不敢大胆改进设计,结果仿制的掷弹筒只有鬼子原版60-70%的射程,还是被鬼子掷弹筒压制,损失相当大。
    而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虽然也造迫击炮,不过仿造的是国外更早期的英制迫击炮,口径有75毫米和83毫米,但性能均不如法国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
    而且太原兵工厂品控质量只能用一言难尽来形容。晋造武器采取的包工的模式。也就是给你一堆原材料,做出一支成品枪给你多少钱,扣除原材料款后才是你的。这就造成了偷工减料是常态,同时零件不能互换。而且阎为了节约成本,基本使用碳素钢,使得枪管炮管的耐磨性太差。
    阎为了解决枪炮用钢的问题,建立了西北炼铁厂,也就是现在太钢的前身。只可惜刚建立好,就遇到鬼子进攻山西。炼铁厂的大部分设备,被鬼子掠走。阎退到晋西后,之所以还维持轻武器的自给自足。是因为拆卸陇海铁路没人愿意去,他派人去的。将二十多万吨轨道钢运到陕西,才勉强维持军工生产。
    对唐亮而言,既然这段历史细节不清楚,他决定抛砖引玉:
    “国府的【82毫米迫击炮】是仿制自法国同类迫击炮,同期也应该逆向测绘了【60毫米迫击炮】,如有可能,我们应该从国府那儿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