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论功行赏
作者:月下荷锄   八卦禅最新章节     
    解决了取土问题,振文把心思全部用在了教徒弟上。果然不出振文所料,三个新员工差不多都会做碗碟坯子了。
    这天,振文考试,让全建明做个碟子坯看看。全建明笑笑,不敢伸手。振文就说:“怕么,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有第一遭就有第二遭。别怕,你做,我和建伟建亮在一边看,你做完了,他俩做。”
    说完,建亮和建伟停了手里的活儿,掏出卷烟抽烟。
    建明不好意思,振文催促:“刚开始做碟子坯,我还赶不上你呢。”
    建明抠出一块和好了的黄泥,开始做坯。动作幅度小,细腻,准确到位,才摆弄了几下,一个碟子坯就做成了。
    建明开始做碗坯。碗坯做得不成功,明明做好了,放在一旁,突然,碗坯的一个边塌了,碗就不圆不光了,成了次品。建明再做一个,还是不圆不光,又开始做第三个。做第三个时,一时不知怎么使劲儿,急得满头大汗。振文上前,手把手地指导说:“碗比碟子难做,从碗底开始,向上一层比一层薄,该厚的地方薄了,该薄的地方厚了,碗就做不好,你看仔细啦。”
    建明盯着振文的一举一动,认真学着做。一旁,建亮建伟也仔细盯着振文的动作。
    示范完了,振文说:“建明再做一个试试。”建明又开始做,这次,做得得心应手了,碗坯做成了,稳稳当当的,又圆又光。
    “建明碗碟的手艺成了。”振文说。
    “行呀建明,建伟说不出三天你就能成手儿,我还不信,这下真信了。咱都好好跟着振文学,艺多不压人,何况还是个吃饭的好手艺!学成了开个谢师宴,好好敬振文一杯酒。”建亮高兴地说。
    振文说:“最该谢的是冷老板,你仨刚学制坯,一个月就是一百五,和青山的待遇一般大。好好学好好干,冷老板亏不了你们。”
    建明笑了:“一定,一定。”
    接着是建亮建伟制坯。在振文的耐心指导下,两人也成功做了碟子坯、碗坯。
    振文说:“你们三个眼看长成身子了,长成身子就是个男人了,得喝酒,盖房子娶媳妇。你们学成了,今晚我请客,明天正式烧窑!”
    阳光窑场的碗和碟子烧了一窖又一窖,不用出去卖,小贩子就上门了,大批地收购再带到集上去卖,钞票就刮桲萝叶般地刮到窖上。每进一笔钱,振文收着,账单四个人都看过,写上名字。
    眼瞅着过年了,烧完一窖碗碟后,冷毅对振文说:“烧完这一窖就停工,天也冷了,过完年化冻了再开工。”
    晚上,窑场灯火通明,冷毅把新买的嘎斯灯拿过来了照明,喝收工酒。喝酒前,他特意开车去柳家庄一趟,把巴赤眼爷接来。巴赤眼奶喜静,不愿意来,冷毅没勉强。
    酒桌上,冷毅说:“哥儿四个,今年的活儿结束了,今晚咱痛痛快快地喝酒吃肉,过完年咱接着干。”
    振文接过话茬,说:“正式喝酒之前,我先把账算清楚了,咱再明明白白地喝酒。”
    说着,拿出一大把账单,递给冷毅:“冷老板,你看看,这些都是今年进料和出货的账单,每一张都有我们四个人的名字。”
    冷毅接过来,翻了几张仔细看了看,又翻了翻大体看了一下:“我觉得都对,你是仔细人,我就不用看了。”
    说着,把账单递给振文。振文不看账单,他数账单,一张一张地数:“对,总共是37张,12张进货单,25张出货单,不用再看了。拿到集上卖的成品,钱都交给你了。”
    振文接着对冷毅说:“我们四个都是拿工资的,拿多拿少都是固定数,钱都是你收的,我把账目交代清楚就完成任务了。”
    冷毅喝口水说:“这样吧,窖上的活儿数你们四个干的多,制坯,晾坯,烧窖,出货,进料,哪一样都少不了。孙大姐虽说是办饭的,但功劳一般大,伙食保障不了,大伙儿没力气干活,也是白搭。何况,还帮着干别的活儿。”
    一旁,孙英笑笑,满眼含情,看着冷毅。
    “我是这么打算的,明天我拿出两千块钱当奖金,分完奖金,窑场就放工了。放工期间,窑场照常安排值班,每人一天,每天十块钱,孙大姐是每天五块钱。这样吧,我再拿出两千块钱当值班期间的开销,主要是饭菜钱,都从这两千块钱里出,行不行?”
    大伙都高兴坏了,齐声叫好儿。
    收工酒一直喝到晚上九点多。
    冷毅拉着巴赤眼爷,来到办公室,沏上一壶好茶,给巴赤眼爷倒茶。
    振文朝办公室探头,问冷毅:“冷哥,你不过来再敬大伙一杯酒啦?啤酒也行。”
    冷毅摆摆手:“你们喝吧,我和爷说会儿话。”
    振文答应一声,回伙房继续喝酒。
    冷毅喝了口茶,砸吧了一下嘴:“好茶,爷,喝茶,茶不错。”
    巴赤眼爷喝了口茶,也说味道不错。
    冷毅一手撑着椅子,抬头说:“爷,咱东海市水果好哇,数阳犁好吃,还是贡品呢!当年,慈禧太后喜欢吃。你听着,我给你读一段书,书上记载得可明白了。”
    柳家庄的阳梨来自当地上册村。阳梨本名洋梨,又名把梨、茄梨、葫芦梨,是原产欧洲的西洋梨在乳山的栽培变种。文革期间,为避“崇洋媚外”之嫌,将“洋梨”更名为“阳梨”。阳梨在当地又常以其最初引进地上册村之名冠之,称为“册梨”,久负盛名,是驰名中外的地方土特名产。册梨的栽植历史悠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孤山镇上册村人丁书方经商来到当时是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遇一英国人在卖果树苗。丁书方对果树栽培有兴趣,当即买下140棵,回家后栽于本村东河岸面积约3亩的沙土地里。栽后第五年开花结果,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开花期遭受虫害,果实所剩无几。至秋,金黄色的果实香甜爽口,深受乡人好评。一天,宁海州衙门一公差路过此地,见此果特殊,遂买尝之,连称“好果,好果。”当问起此果名称时,丁书方支吾半天说了个“洋梨”,现名“阳梨”由此演变而来,后人又按其果实形状称之为“把梨”“茄梨”“葫芦梨”等,且“把梨”又常被简写为“巴梨”。差人品尝后,又买了几个带回衙门。第二年,为防止虫害,丁书方用纸糊了许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绳将袋口扎紧,防虫效果甚佳。是年8月,宁海州衙门又来人,指名要买这里的“洋梨”上供朝廷。原来,上次来过的那位差人把带回的梨送给州老爷品尝,这位正为找不着当地特产上供朝廷而犯愁的州老爷如获至宝。为了炫耀本地所产,他以产地上册村为名,将“洋梨”更名“册梨”上供朝廷。册梨进京后,被评为一级土特供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誉为“天下第一梨”。民国年间《牟平县志》载:“南塂、樗岚、松岚、陈家、初家、果园、上册等村,多种册梨,为土产出口之一宗。”建国后,册梨栽培面积一度扩大。1957年,册梨被国家定为特供果品,用于招待待外宾。但经历三年经济困难和文革时期,册梨面积有所减少。为保护册梨这一传统优势地方品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对种苗培育、栽培管理、贮藏技术等进行全面研究和开发,册梨种植面积迅速恢复并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也明显提高。阳梨营养价值极高,有润肺、化痰等功效。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多种加工品,如梨膏、梨脯、梨罐头、梨酒等。
    巴赤眼爷来了兴致,高兴地说:“柳明昌那会儿发展阳梨,没享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优惠措施,全是靠自力更生,发展起了一百多亩阳梨。那年春天,他到县果树站买梨苗,县果树站说没有,但果树站答应帮助到外县联系。果树站联系好几个县都没联系着,柳明昌就没有能从县果树站拿回阳梨树苗。柳明昌不舍气,就想,山上的野梨,野果,谁也没栽苗,怎么就长成树了呢,果子吃起来还挺甜。对!肯定是鸟衔了种子,掉在了土里,种妇长成了果树。他就想利用阳梨种子培育阳梨树苗。那年他到二十里地之外的上册村梨园里,买了二百斤熟透了的阳梨回来,买的时候,上册的果农说,不能买这么些,熟透了的梨,吃不完,放一天一宿就坏了。柳明昌不管这些,还是买了,梨买回来后,直接送到了公社里,请干部吃。他请干部吃梨的目的,是那年公社帮助村里买手扶拖拉机,向大大小小的干部表示谢意的。公社干部吃了,都说好吃。吃完之后,柳明昌打发人把扔掉的核一个一个捡起来,拿回家。梨核晒干后把种子一个一个抠出来,转过年来天气暖和了,埋在土里。怀揣着一颗希望的心,一个多月后,长出了阳梨苗,柳明昌高兴极了,社员也高兴极了,精心看护。当年的梨功长到小腿肚高了。又过了四年,长成了大树,挂果了。柳家庄的土质好,结的阳梨,成熟以后,香气扑鼻,咬上一口,纸一样的薄皮,一咬就破,接着一股甜汁一样的果肉软软地进了口,不用嚼,舌头顶着上腭,嘴巴动弹几下,梨肉就被挤碎了。大人喜欢吃,小孩吃不够,老人吃一个,忍不住,再吃了一个,剩下的就舍不得吃了,高低要留给孩子。”
    冷毅给老人倒了杯茶:“爷,喝口茶,慢慢说。”
    “岁数大了,一天两盅酒,吃晌喝一盅,吃夜饭喝一盅,七钱的盅,多了一滴也不喝。今天你也看见了,就两盅。我接着说哈,柳家庄的苹果,桃子,柿子也比别村的格外好吃。每年,镇上都要外调一批果子出去。可以说,柳家庄的果子为镇领导脸上争了光,是城关镇的一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