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小菜一碟
作者:捉笔人   四合院:吃亏是福,导致儿孙满堂最新章节     
    “这次去南方进缎子,到了彭城地界儿,就过不去了。到处都是兵,都是炮,瞅着就是要大打出手的架势......”
    陈老头将南下的所见所闻,竹筒倒豆子般说了出来。
    “雪茹,还记得你老范叔跟老蔡叔~不?”
    “记得,哪能不记得,一个长得麻杆似的,一个长得猪圆肉润,他们俩说话还挺逗……”
    陈雪茹有点儿被惯坏了。
    说起话来,没大没小没个正形儿。
    “你这死孩子,怎么说话的。”
    想想,两个老伙计长得确实挺磕碜的。
    陈老头只小小的责备了一句。
    就接着说:“他俩要去申城谈买卖,也给堵在了彭城。他乡遇故知,老哥几个聚一块儿喝了顿酒。席上,你范叔说了个事儿。如果不假,往后,就不会再有拉洋车这个行当喽!”
    事关杨朝升。
    搁陈雪茹这,那就是大事。
    她一个劲地摇着爹的胳膊。
    “爹,别卖关子,快说,快说。究竟是个什么事儿,咋就能砸了朝升的饭碗。”
    杨朝升此时没有做声。
    他清楚,能够砸了升斗小民饭碗的,除了乱世,就只有权力了。
    作为一名穿越者。
    他对这个时期发生的人和事,也就知道一个大概,还不晓得是不是粉饰过后的结果。
    毕竟,“夏刚”给他的记忆太深刻了,那就是一代人的阵痛。
    ……
    老式年间的买卖人有个毛病,都喜欢说半截儿话。
    陈老头挤牙膏似的,才说出了事由。
    “你范叔说,新国家没有人该高人一等,政府准备出手,打击干部享乐主义的苗头。做女支女的,抬轿子的,拉洋车的......这些个伺候人,剥削人,压迫人的行当都会被取缔掉。”
    平民百姓,很多人只关心自个儿的一日三餐。
    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
    买卖人就不同了。
    他们的生意做到了一定程度上,都会有自个儿的圈子。
    这就是一个商业交流的平台,是一众老字号的沿袭方式......是一帮子合作多年的老相与和老主顾形成的商圈。
    在这儿,有利益的交换,有信誉口碑的认可,有身份地位的划分……
    商圈出现的历史很久远,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华夏大地就出现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商会和商帮。
    “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是华夏子孙数千年来,做人做事的信念。
    “诚信为本,契约精神”也是大多华夏买卖人秉承的商业道德。
    混迹在商圈里头的人,那可了不得。
    全踏凉~是百里挑一的人尖子。
    商机是什么?
    说白了,商机就是不对称的信息差。
    从商圈里头,能够打听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消息。
    这些消息很繁杂,有关于商业的,有关于民生的,有华夏的,有国外的,有政府的政策,也有花边新闻跟小道消息。
    如果,钱给到位,关系又够硬够特殊......
    搁这儿,甚至能弄到机密的军事情报。
    ……
    蛋扯得有点儿远,咱书归正传。
    陈老头听来的这个消息,牵涉的人很多。
    要被淘汰的行当,大多都跟“下九流”沾了边。
    这些个行当,从业人员可不老少,估模着有数百万人。
    几乎都是“手停口停”的社会最底层。
    “爹,这么搞,岂不会砸了很多人的饭碗。那他们往后怎么生活啊?”
    陈雪茹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陈老头捋了捋胡须。
    含笑看着闺女道:“这茬你能想到,政府难道想不到?政府自然给他们安排了吃饭的去处。”
    啊!陈雪茹惊呼出声。
    政府能下这么大的决心,能够这么的给力,是陈雪茹没有想到的。
    “雪茹,用不着一惊一乍的。榔头镰刀代表的是谁?他们代表的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你别打岔,咱们听爹接着说。”
    哦!
    陈雪茹应了一声,动手收拾起了餐桌上面的碗筷。
    母大虫变成了哈喽kitty,被彻底征服了的女人,就是如此的乖巧。
    俗话说“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
    陈老头看在眼里,不由地摇头。
    他接着说:“朝升,你知道吗?你们这批人,政府给安排了个好去处。进厂子,去矿山,驻林场,全部都招到国营企业里头当工人。”
    听到这儿,杨朝升已经能够确定,陈老头带来的这个消息,没跑了。
    “爹,您听来的这个消息,没准是个真事儿。这段时间,我就没有拉到过一个榔头镰刀的干部,他们宁愿一路来一路去的腿着,也不愿意坐车,原来根儿在这啊!雪茹,想不想知道我那些个同行咋说他们的。”
    “咋说的?”
    陈雪茹停止了抹桌子,歪着脑袋,饱含深情的看着杨朝升。
    “他们说,嘿!这帮子榔头镰刀,莫不是在晋西北待久了,难不成,都成了精打细算的晋地老抠了......”
    这话一点儿不好笑。
    陈家饭厅内的三个人却笑的很欢。
    “朝升,趁着这个消息知道的人不多,赶紧的把你的黄包车转手,能卖近百块的银洋,这可不是个小钱。”
    陈老头的话,充分体现了商人重利的本质。
    “一个女婿,半个儿。”
    老丈杆子这是在维护女婿的利益,没啥毛病。
    杨朝升没想过卖车。
    这会儿卖车,就是找了一个接盘侠。
    着实有点儿亏心操蛋。
    陈老头也是好意,他得兜着。
    “爹,这辆黄包车的事儿,就我自个儿处理吧!”
    “行,你就看着办吧!不过,你工作的事儿不能拖,要早点儿下手,迟了,指不定没啥好岗位。爹还有些老关系在,要不要我去给你走走门子?”
    老丈杆子的心意没得说。
    杨朝升有自个儿的打算。
    大军进城也就三个来月。
    四九城周边,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变样。
    哪哪都在打地基,哪哪都在建厂房......
    真不愧后世的基建狂魔之名。
    人民群众的热情空前高涨。
    四九城外俨然就是一个大工地。
    可见,搬迁来了多少的工厂企业。
    杨朝升有系统金手指加持,他识文断字,能写会算……
    在这个文盲率80%的年代,找份工作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