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帝乙在处理完繁重的政务后,疲惫地靠在王座上,微微闭着眼睛。
微子启见状,急忙走上前去,轻轻地为帝乙捶着肩膀,关切地说道:
“父王,您为国事操劳,也要多多保重身体啊。孩儿看您近日气色不佳,是否要宣太医来瞧瞧?”
帝乙睁开眼睛,看着眼前这个懂事的儿子,心中满是欣慰,他拍了拍微子启的手:
“启儿,父王这身体自己清楚,怕是难以恢复如初了。
如今父王最为担忧的,便是这王位的继承问题。父王有意将这大商的江山交到你的手中,你可有信心担此重任?”
微子启听闻此言,心中一惊,连忙跪地说道:
“父王,孩儿何德何能,怎敢担此大任?况且三弟子受才华出众,勇猛果敢,孩儿以为三弟更适合继承王位。”
帝乙微微摇头:“子受虽有才能,但性格过于刚猛,有时做事欠缺考虑。而你稳重成熟,为父相信你能引领大商走向繁荣昌盛。”
然而,帝乙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太史的强烈反对。
当帝乙在朝堂之上提出欲立微子启为嗣时,太史手持笏板,神情严肃地站了出来,大声说道:
“王上,此事万万不可!我殷商自开国以来,便遵循礼法,王位传承应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准绳。
子启公子乃是庶出,而子受公子为嫡出,乃王后所生,是为妻之子。
按照礼法,妾之子不可立为嗣子,唯有子受才是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人。若王上违背礼法,恐会引起朝堂动荡,天下不安啊。”
太史的这番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位老臣站出来说道:“王上,太史所言甚是。礼法乃国家之根本,不可轻易违背。若因王上的一己之私,而坏了祖宗成法,我殷商将何去何从?”
但也有一些大臣支持微子启,一位与微子启关系较好的大臣说道:
“王上,虽然礼法重要,但也应考虑实际情况。子启公子贤德之名远扬,且多年来一直尽心尽力辅佐王上,其能力有目共睹。若立他为嗣,想必也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帝乙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十分纠结。
他知道,太史所说的礼法确实不容忽视,但他又实在舍不得微子启的才能与品德。
这时,比干站了出来,他先向帝乙行了一礼,然后说道:
“王兄,臣以为,此事当从长计议。无论是子启还是子受,皆为王兄的亲生骨肉,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我们不妨对二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看看谁更能胜任王位。
同时,也可让他们参与更多的国事处理,以锻炼他们的能力。”
帝乙觉得比干的话有几分道理,便点头说道:
“比干之言,甚合吾意。那就依此行事,在这段时间内,吾会仔细观察二人的表现。”
于是,微子启和子受开始了一段特殊的“竞争”时期。
帝乙会有意地将一些政务交给他们去处理,以考察他们的能力和决策。
有一次,商朝的一个附属国发生了叛乱。
帝乙召集二人,询问他们的应对之策。
子受抢先说道:“父王,儿臣以为,当立刻派遣大军前往镇压,以雷霆手段让那些叛逆之徒知道我商朝的厉害,杀鸡儆猴,以免其他附属国效仿。”
微子启则微微皱眉,思考片刻后说道:
“父王,儿臣觉得,在出兵之前,当先了解叛乱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对附属国的政策有所不当,导致他们心生不满。
我们可先派使者前往,与他们进行谈判,若能和平解决,自然是最好。若谈判无果,再出兵也不迟。”
帝乙听了二人的话,心中暗自思忖。
他觉得子受的做法虽然直接有效,但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反抗;
而微子启的想法则更为周全,但可能会显得有些软弱。
在处理国内民生问题上,二人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子受主张加大对百姓的赋税征收,以充实国库,用于加强军事力量和建设大型王殿,展示商朝的威严。
他认为:“父王,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如今周边诸侯虎视眈眈,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富和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
微子启却不同意,他说:
“三弟,百姓乃国家之根本。若过度征收赋税,只会让百姓生活困苦,从而引发民怨。我们应当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他们发展生产,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帝乙的身体越来越差。他看着微子启和子受在处理国事上的种种表现,心中依然犹豫不决。
一日,帝乙在后殿中与王后说起此事。
王后泪流满面地说道:
“王上,受儿是臣妾的亲生儿子,臣妾自然希望他能继承王位。
但臣妾也明白,这是关乎国家的大事,不能仅凭私情。臣妾只希望王上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让我商朝能够继续繁荣下去。”
帝乙长叹一声:“吾又何尝不想呢?只是这二人各有优劣,实在难以抉择。”
最终,帝乙还是遵循了礼法,立子受为嗣子。在宣布这一决定的朝堂上,气氛十分凝重。
帝乙强撑着病体,坐在王座上,声音虚弱但却坚定地说道:
“吾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立帝辛为嗣子。吾深知,这一决定关乎着我商朝的未来,吾希望子受能够继承我商朝的祖业,奋发图强,带领大商走向新的辉煌。
同时,吾也希望各位大臣能够像辅佐吾一样,尽心尽力辅佐子受。”
子受跪地谢恩:“儿臣定当不负父王所望,努力学习治国之道,让我大商的江山永固。”
而微子启虽然心中有些失落,但他还是恭敬地说道:
“恭喜三弟,日后定会全力协助三弟,为我商朝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臣们也纷纷向帝辛表示祝贺。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许多未知的变数。
子受的继位,究竟会给商朝带来怎样的命运?
是走向新的繁荣,还是陷入更深的危机?这一切,都如同笼罩在商朝上空的一团迷雾,让人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