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被打脸的朱元璋
作者:执笔见春秋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最新章节     
    对于户部尚书整体的安排章程,朱元璋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赵勉讲完作揖后,朱元璋提点道:

    “高产作物的种植,和原先水稻麦田并不相冲突,是以更多的百姓,在官府的引导下,会选择开垦新的荒地。”

    “总是有那么一些人自私自利,抱着侥幸的心思,以为官府不会发现,隐瞒上报新地的数目。”

    “在春耕之后,户部的工作不能停,对于所有发放高产粮种的地区,要进行新一轮的土里丈量,保证所有新开垦的土地,都在登记造册之中。”

    朱元璋原先就是个给地主打工的放牛娃,对于地主隐瞒土地的事情,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底层的农民不仅仅是淳朴,而有着自身的小聪明,尤其是在对土地这方面的事情上。

    粮种的发放,同时也伴随着教导。

    朱元璋清楚,当农户知晓这些高产作物只需要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形成新的粮种的时候,一定会有许多农户暗中开垦。

    在这个情况下,户部的统计就不能按照粮种去核算了,必须要清量周边所有土地。

    但凡有私自开垦者,必须严惩不贷。

    这个苗头不能开,须知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可作为国库粮食的储备,即便是味道差一点,那也能活不少了。

    已经是赋税减半了,再被大量偷税漏税,损失的就是朝廷。

    “臣谨遵谕旨。”

    赵勉再次起身作揖道。

    丈量土地可不是小活,对于户部而言,包括各地户部倾巢出动,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虽然陛下没有说规定具体的时间,但是赵勉心中很是清楚,若是在夏粮之前不能把所有的土地文册交由陛下审阅,那么自己这个尚书的位置,也算是干到头了。

    “茹尚书,看你这遮遮掩掩的模样,是有什么话要说吗。”

    朱元璋眼尖,顿时就注意到兵部尚书茹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直接开口提问道。

    茹瑺能够混到尚书这个位置,自然算是个人精了。

    刚才陛下和赵勉定下春耕的事宜后,就故意表现出有些迟疑的感觉。

    果然陛下就注意到了。

    茹瑺起身作揖,面上带着三分犹豫,三分迟疑道:“启禀陛下,臣这里收到一份来自边疆山西大同左卫的密报。”

    朱元璋听到这话,眉头皱起,问道:“为何方才不在早朝上说。”

    茹瑺身子一抖,似乎有些害怕的说道:“臣,不敢。”

    朱元璋听到这话,有些诧异,继续问道:“密报的内容是什么。”

    茹瑺回道:“是对山西左卫都指挥使李林的弹劾。”

    听到李林这个名字,朱元璋有些印象。

    都指挥使这个官职,放在京师上来看不算什么,但是在地方上,那可是当地最高的军事长官了,权柄极重。

    在这个年头能够担任都指挥使的,自然是有一定的功劳。

    朱元璋回忆着,这个叫李林的都指挥使,曾经就是常遇春的麾下亲兵,而后跟着蓝玉在捕鱼儿海立功,得意嘉奖山西大同左卫都指挥使的官职。

    然都指挥使是地方军职,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并不隶属于兵部。

    现在兵部尚书茹瑺说有卫所弹劾奏报,这相当于越过了五军都督府,属于违规行为,也难怪茹瑺不在早朝上说出此事了。

    真要在早朝上说,必定会引发五军都督府的仇视。

    早前吏部尚书詹徽被蓝玉暴打之事,还犹在昨日呢。

    这等越权行为,不说事情如何,单单来自五军都督府的恶意,就会让茹瑺难以承受。

    “拿来给咱看看。”

    朱元璋知道能让茹瑺这般行事的密报,肯定简单不到那里去。

    刘和从陛下旁边走去,接过茹瑺从袖中掏出的密报,呈给陛下。

    朱元璋接过后,便就仔细的看了起来。

    起初殿内众人,除了茹瑺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

    然而随着陛下的眉头越皱越深,气氛开始变得凝重压抑起来。

    “啪!!”

    “放肆!好大的狗胆!!!”

    朱元璋直接将密报狠狠的摔在了案台上,连那烛台都被打落在地。

    顿时,在场的所有尚书大臣,刘和,蒋瓛等人,尽皆跪伏在地。

    陛下龙颜大怒,这件事,非常大。

    “是谁给他们的胆子,是谁给他们的胆子!!啊!!”

    “咱这一生,最狠的,便就是贪官污吏,咱立下军户制度,养百万兵不费国库一粒粮,可是,他们怎么敢,怎么敢如此!!!”

    咆哮的声音,在整个华盖殿回荡,即便是外面的宦官护卫,也是跪地而伏。

    多久时候了,陛下从未如此之大怒过。

    即便是在朝会上处死大臣数十位,即便是前些年的三大案,即便是最近的谣言案。

    也从没有过这般愤怒过。

    犹龙之逆鳞,触之必死。

    此时朱元璋,面色赤红,目眦欲裂,双眼如欲择人而噬。

    剧烈的喘息声,在安静的大殿内,尤为明显。

    缓了片刻,刘和悄悄抬头,一咬牙,便就起了身子。

    硬着头皮端来一杯热茶,语气稍微有些颤抖的说道:“陛下,先喝口茶吧,莫要气坏了身子,若是太孙殿知晓老奴们没能照顾好陛下,定会狠狠责罚。”

    朱元璋刚准备一甩龙袍,将刘和端来的茶杯打走。

    听到太孙二字。

    刚抬起的手,便就停在半空。

    稍一犹豫,端过茶杯一饮而尽。

    暖意在腹中散开,将怒意稍稍驱赶开来。

    台下众人眼中带着感激看了眼刘和。

    若不是他,今天这大殿内,可没人能好过到哪里去。

    哼!!!

    朱元璋将茶杯拍在桌案上,而后重新回到了龙椅。

    “都起来吧,事情是跪着就能办好的吗。”

    听着陛下的话,众人心头石头落地,站起身来,却不敢再坐到椅子上去。

    朱元璋看了眼茹瑺。

    就这一眼,差点没给茹瑺吓出病来,双膝发软,一下子又跪到地上。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朱元璋目光扫去,喝道:“你犯了什么罪!”

    茹瑺嘴唇哆嗦着:“臣...臣...臣...”

    半晌都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朱元璋没好气的说道:“没罪别瞎认,咱是那种随便给安罪的人吗,这件事你不但无罪,反而有功,起来说话。”

    茹瑺赶忙作揖道:“谢陛下。”

    朱元璋指着掉落在地面的密报,冷声道:“你们这些各部的尚书,也好好看看,看看这军户,看看咱的这大同卫,变成了一个什么情况。”

    密报就掉落在吏部尚书詹徽的脚边,听到陛下的话,詹徽连忙捡起来,快速阅读起来。

    随着阅读过去,瞳孔在不断的紧缩,显然是这上面的内容,实在把他给吓到了。

    看完后,连呼吸都屏住了,也明白为何陛下如此大怒、

    而后迅速传给身边的刑部尚书杨靖。

    杨靖的反应,自是和詹徽如出一辙。

    短短片刻,四位尚书便已经看完上面的内容。

    最后从工部尚书沈溍那里接手的户部尚书赵勉,颤抖着手将密报交由刘和手中。

    “都说说吧,这件事,你们觉得是真,还是有人弄虚作假呢。”

    朱元璋问道。

    五位大臣相互对视一眼,最后目光集中在吏部尚书詹徽身上。

    谁叫在众位尚书之中,唯有詹徽距离陛下最近,且最为得宠呢。

    詹徽只能上前半步道:“臣认为此事当做不得假,大同左卫目前有七千余人,军户四万众,这等大事,定不可能隐瞒下来,只需稍一调查,便就清楚其中状况。”

    “此封密报,当是那些军士所奏,之所以绕过五军都督府,大致是因为害怕因杀害上官,从而导致遭受镇压。”

    听着这话,朱元璋的神色,越发的不爽起来。

    军户制度是朱元璋最为引以为傲的,这封密报明显就是在打他的脸。

    大同左卫,地处边军,临近草原,曾立下不少功劳。

    而这封密报上所写内容,乃是大同左卫的军士联合起来,将都指挥使李林灭门。

    单单就这样,也就算了,顶多算是个造反事件。

    但这里面的述说,才是真正的揭露了目前卫所制度的弊端所在。

    卫所制度,便就是军士们分发田产,战时为兵,闲时种田。

    军士服役于卫所,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士有房屋、田地,月粮。

    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自备,兵器配给。

    军士在营,分守备,屯田,比例不定,按时轮换,屯田按分成上交粮食,以供守备军及官吏,养兵而不耗朝廷财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明共有屯田兵近两百万之众,镇守天下,安定大明。

    军士为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

    正军赴卫所,至少须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生活。

    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全免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正军身死,即以户中壮丁补充。

    然卫所军士生活困苦,俗语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般情况下,即便是大明初年,亦是有大量逃兵出现。

    因此有“根补“、“勾补“等方法。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

    而便是这两个方法,让军中长官,有了贪污之处。

    常以隐瞒逃兵,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获取大量非法钱粮。

    这次大同左卫的都指挥使李林,就是干得最狠的一个。

    一般来说,很多都指挥使,顶多就是在收粮的时候,多收一些。

    下面的丘八,个个大字不识,军中不比城池百姓,长官统治一切,生死随定,且消息闭塞,连外传都不可能。

    有什么刺头出现,直接就被活生生的打死,确立军威,杀鸡儆猴。

    这般下来二十余载,哪有什么反抗的道理。

    老话说得好,兔子逼急了都咬人。

    大同左卫,因为上面隔着其他卫所,并不直接接壤草原,更近大同府。

    且大明立国以来,也把草原打得够呛,因此战事不多。

    这也让李林有了足够的时间霍霍。

    二十多年,大同左卫八成的田产,陆续已经被李林等长官们的名下。

    要知道,在李林这个都指挥使之下,还有千户,百户,亦是同流合污之同。

    其他军士,俨然已经成了长官们的私人军奴。

    大同左卫总共七千军士,却有五千余众成了耕作农奴。

    即便是总旗,小旗,大多数亦是如此,甚至一些百户,都逃不过。

    李林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只因为曾经跟随开平王常遇春,后面又跟凉国公蓝玉立下功劳。

    军中背景深厚,哪里是这些小小军士能够反抗的。

    事情的起因,说起来有些简单。

    一名曾经对此有意见的百户,也被贬为农奴。

    这百户的另一个曾经对头,在其妻子怀孕数月时,趁其外出耕作,将其奸污至死。

    而后连其独子,两名女儿,一并杀害。

    这被贬为农奴的百户回来,还被其捆绑侮辱,污罪鞭打。

    他忍了下来。

    他明白,现在根本无法对抗。

    而后暗中,联络曾经麾下,共同举事。

    苦等多日,恰好高产作物由户部分发,李林设宴,宴请各千户,百户亲信。

    酒醉之后,夜黑风高,鸟声为号。

    上百人手持破旧枪矛,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入宴将领,尽皆杀死。

    而后聚众而啸,如饿虎出笼,越发多被压迫的军士,都加入到队伍之中。

    夜,血染大地。

    当晨光亮起时,一片荒芜凌乱,站着的人,尽皆身染鲜血。

    存活下来的人,如梦中惊醒,看着手上鲜血,一片迷茫。

    “大哥,我们逃吧。”

    “逃亡何处?”

    “逃到草原上,逃到深山中,即便聚众为匪,那又如何,再不过这等鸟日子了。”

    “我等这般模样,怎得去草原,怎得去深山,那各路关隘,如何能通。这等大事一旦传开,周边卫所尽起大军,哪有活路可言。”

    “那,那我等难道就这般坐以待毙吗。”

    百户闻言,久久不语,目光看向日光升起处,眼中带着一丝期望。

    良久,数名骑士,缓缓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