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上元节
作者:我的唐朝女友   重生古代:庶子的开挂之路最新章节     
    元宵节一直都是大周时期每年的正月15,这一天都是民间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
    大周人通过祭祀这一节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元宵节虽然在大周兴盛,却并不是在大周兴起的,具体起源于哪朝哪代并无明确记载。
    根据史记卷二十四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乙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史记中记载的这种祭祀活动,从业道明进行这种活动时,常常烈在火坛旁。
    后朝代元宵节张灯习俗颇为相似,所以很多文人认为汉代的这种祭祀活动就是最早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节、元宵节、灯夕节,主要通过放河灯、设宴出游等方式来庆祝。
    从14日起,张灯3夜或者午夜元宵节定在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此夜举行庆祝活动。
    节日当天,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安排庆祝活动,以延续春节热闹的气氛。
    元宵节热闹的习俗代代相传,到了大周达到了一个顶峰,大周元宵节习俗繁多,内容丰富,吃汤圆、祭财神、迎紫姑等等。
    不过这些都只是随着人们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只有张灯习俗活动才是从元宵节萌芽开始就出现的。
    但是因为元宵节起源并没有统一说法,所张灯习俗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
    当然,关于张灯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一般大多数人都认认为是汉代。
    盛唐之后,张灯的习俗才渐渐盛行,并且只在宫廷和达官贵族中流行,普通百姓并不流行。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只是偶尔点灯庆祝元宵节。
    元宵节到了大周才真正的能被称为狂欢节。
    因为到了大周,这些庆祝活动和习俗才真正走向平民百姓,展现出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精髓。
    从大周开始,元宵节就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深深植根于民族魂魄之中。
    公元960年,大周建立,周太祖黄袍加身,很快就结束了安史之乱之后长期的藩镇割据状态。
    虽然有些地方仍未收复,但在之后大周统治的一百多年里,社会基本稳定,周王朝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休养生息,发展农耕和经济。
    在一系列措施下,大周的经济发展渐渐有了起色,不仅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萌芽和产生,一些商人聚集到城市进行商业贸易,刺激了消费,也激发了大周文人的灵感。
    元宵节是大周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对大周人的生活影响重大。
    而大周的庆祝活动远远不止张灯吃元宵,从唐代延续来的大型百戏同样作为庆祝元宵的活动。
    百戏表演声势浩大,除了歌舞表演,还有一些杂技表演,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尽情享受这场盛大的节日所带来的欢乐。
    大周文人众多,写诗作词的文人更不在少数,尤其是大周的皇帝,几乎个个都会作词,甚至有一些还是比较出名的大词人,帝王直接参与创作元宵词的也非常多,周徽宗就曾经创作过多首元宵词。
    文人大量创作元宵词,与当时大周实行的国策和文人的心态脱不了干系。
    大周虽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不断,但是统治者却认为外患不足以令人担忧。
    作为经济繁荣的朝代,商业发达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包容性强,人们不觉得有任何忧虑。
    恰恰相反,大周统治者认为自身国力强大,故而不思进取,尽情享乐。
    这也给大周文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生活在盛世,而元宵庆祝活动更是这种盛世的体现,所以才会大量创作元宵词。
    大周原本是有宵禁的,与现在的一些地方宵禁一样,到了时间便禁止进行商业活动,不允许在街道上穿行,由金吾卫负责在街道上进行巡逻和戒备,防止行人在大街上徘徊。
    到了周太宗时期,就渐渐放开了宵禁,毕竟对于大周朝来说放开了宵禁才能有更多的经济活动,收取更多的税收。
    大周朝上元节节日有五天假期。
    大周人观赏灯会出门前一般都是要化妆一番。
    大周男人主要装扮以簪花为主,有些爱美的的男子有敷粉的习惯,以让面容显得更为白皙光洁,这种化妆方式在文人雅士以及贵族阶层中较为常见.
    周朝男人比女人更爱美。
    从耄耋老人到稚嫩孩童,皆钟情于花,且人人皆有簪花之举。
    在周代,男子簪花实属平常之事,无论皇亲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曾有簪花扮美的经历。
    大周皇帝更是别具一格,对有功之臣的赏赐并非金银财宝,而是亲自为其簪花。
    皇帝所簪之花,臣子即便不喜,亦不敢推辞,因这朵花蕴含着非凡意义。
    实则男子对花的喜爱可追溯至唐代,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便是他 46 岁进士及第时的有感而发。
    唐朝新科进士于衢江杏园设探花宴,会选出最年轻俊美的两位进士,在长安城中寻觅最美的牡丹芍药,此二人被称为探花使,若未能寻得,则要受罚。
    周朝美学承袭唐代且更胜一筹,簪花这一浪漫习俗亦得以传承。
    大周皇帝出游回宫时,常头戴豫国小帽、簪花骑马。
    每逢大型宴会或活动,皇帝便赏赐簪花,上至大臣,下至小吏,皆需全程佩戴,那场面蔚为壮观,真可谓“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周朝甚至规定,赦免或处决犯人时,狱卒亦需簪花。
    周朝男子簪花并非一蹴而就。
    大臣中也有不喜欢簪花的。
    比如司马光作为嘉佑帝朝堂的大臣,不喜这种华而不实之举,然皇命难违,只得佩戴。
    久而久之,簪花于民间形成上行下效之风,被皇帝赏赐簪花更是无上荣耀,遂成为周朝文人的常见行为。
    周朝以牡丹为簪花之尊,每至牡丹盛放之际,洛阳便会举办赛事,谁家牡丹最优,便可为之命名。
    如魏家培育出紫红色牡丹,便可称“魏紫”;姚家种出千叶黄牡丹,就能取名“姚黄”,此即闻名遐迩的“姚黄魏紫”。
    由此可见,古时花草并非女性专属,男子簪花亦不失英气,花草不过是一种文化艺术的载体罢了。
    徐家在汴京也算是有头有脸,徐府也位于京城繁华要地。
    是夜,华灯璀璨,徐家众人筹备外出,欲尽情领略汴京那令人心醉神迷的夜景。
    于是,徐家后院便成了一片热闹非凡的梳妆盛地。
    且看徐家女子们,于闺阁之中对镜梳妆,真可谓精雕细琢。
    那徐氏身着一袭绛紫色绣金牡丹纹的锦缎长裙,外披一件月白色轻纱对襟长衫,走起路来,衣袂飘飘,尽显雍容华贵。
    徐兆儿则是一身浅粉色的绫罗襦裙,裙角绣着精致的梅花图案,腰间束着一条翠绿色的丝带,更衬得身姿婀娜。
    徐凤儿偏爱天青色的齐胸襦裙,那裙子上的云纹若隐若现,仿佛流动的云彩,配上她头上那支镶着红宝石的金步摇,摇曳生姿,美轮美奂。
    且不说这些女子们如何将自己修饰得倾国倾城,单说徐子建与徐达这两位徐家男丁,便被徐氏强行“押解”至后院。
    徐子建本是从现代穿越而来之人。
    在他那来自现代的观念里,男子头上簪花简直是难以忍受的“娘得不行”,此等想法仿若深植灵魂,坚不可摧。
    无巧不成书,他这心思竟与宋朝的司马光毫无二致。
    司马光对簪花之举极为抵触,如今徐子建算是深切体会到了司马光彼时的心境。
    他的表弟徐达,亦是个对簪花兴味索然之人,那副表情好似即将被拖上刑场一般,满脸皆是不情愿。
    “娘,我能不能不簪花啊?这真不合适。”徐子建苦着脸,向徐氏哀求道。
    徐氏柳眉倒竖,嗔怪道:“这哪成?今夜全家一同出行,你俩务必打扮得仪表堂堂,这簪花之事,决然不可或缺。”
    徐达也在一旁小声嘀咕:“娘,我一个大男人头上簪花,出去定会遭人耻笑。”
    徐氏白了他一眼,说道:“你懂甚?此乃当下大周时尚,旁人想簪还无此殊荣呢。”
    言罢,徐氏便与徐兆儿、徐凤儿等几个女儿围聚一处,叽叽喳喳地商议起来。
    “这朵牡丹娇艳欲滴,与两个弟弟甚是相衬。”
    徐兆儿玉手轻拈一朵色泽艳丽的牡丹,盈盈说道。
    “我却觉那朵芍药妩媚动人,达弟若戴上,定能增色不少。”
    徐凤儿亦不甘示弱,言辞间满是笃定。
    徐子建与徐达两兄弟仿若两只待宰的羔羊,满脸皆是生无可恋之色,被死死按在梳妆台上。
    他们眼神中写满无奈,身躯也不敢稍有动弹,只得任由女人们在自己头上肆意摆弄。
    徐晴儿在一旁瞧着这滑稽一幕,忍不住与宋引章、赵盼儿暗中偷笑。
    徐晴儿以袖掩口,悄声道:“你们且看,大哥与达弟那模样,是否像极了被霜打过的茄子?”
    宋引章微微浅笑,轻声应道:“确然如此,没想到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徐郎君居然害怕簪花。”
    赵盼儿微微颔首:“正是,徐郎君这副模样真是有趣得紧。”
    徐子建心中暗自叹息,本欲在大周朝好生体验一番古人的生活,却未料到在这爱美之事上竟如此“备受折磨”。
    他偷眼觑了一下徐达,只见徐达亦正可怜巴巴地望向他,二人四目相对,唯有无言以对,唯有苦笑着默默忍受。
    就在此时,徐氏手持那朵牡丹,径直朝着徐子建的发髻插去。
    徐子建下意识地偏头闪躲,徐氏见状,立刻柳眉倒竖,狠狠瞪了他一眼。
    徐子建无奈,只得乖乖坐正了身子,心中暗自盼着这簪花之事能速速了结。
    尽早开启汴京上元节夜游之行,逃离这“爱美”的“困厄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