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放榜后的第二天,晨曦初破,柔和的光线洒落在汴京的大街小巷,唤醒了这座繁华的都城。
皇宫内的东华门广场,早已热闹非凡。
今日,朝廷将在此举办传胪大典,这是一场关乎荣耀与梦想的盛会,是新科进士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徐子建和其他新科进士们,身着崭新的官袍,头戴乌纱,个个意气风发。
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早早就来到东华门,有序地进入皇宫内城。
这些进士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有的来自寒门,凭借着自身的刻苦努力,一路披荆斩棘,才走到了今天。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脚下。
不一会儿,随着礼官的一声高喝:“传胪大典开始!”
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鸿胪寺的唱名官站在高台上,身姿挺拔,神情庄重。
他缓缓展开黄榜,清了清嗓子,高声唱道:“嘉佑六年四月六日,殿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他的声音高亢激昂,如同洪钟般在广场上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在新科进士们的心上。
“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徐子建!”
唱名官的声音刚落,新科进士们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最前方的徐子建身上。
他身着红袍,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头戴乌纱,气宇轩昂地站在那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
徐子建听到自己的名字后,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那笑容中饱含着多年的努力与坚持,这一刻,他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迈着沉稳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那象征着进士至高荣耀的鳌头位置。
每走一步,他的心中都充满了自豪与喜悦,这是他多年寒窗苦读的成果,也是他人生新的起点。
紫宸殿宫殿门前台阶上常镌刻着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也被称为鳌宫。
大周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时,状元跪在前面,正好处于巨鳌浮雕的头部位置,这便是“独占鳌头”的由来。
站定在鳌头之上,徐子建微微抬头,望向远处紫宸殿内端坐在龙椅上的嘉佑帝,眼中满是敬意与感激。
阳光洒在他身上,将他的身影映照得格外高大。
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的命运将与这个国家紧密相连,他肩负着皇帝的信任与期望,更肩负着天下百姓的福祉。
在唱名结束后,作为状元的徐子建将带领众位新科进士对嘉佑帝行跪拜之礼以示忠心。
“殿试第二名,榜眼,章惇!”“殿试第三名,探花,徐坤!”
章惇和徐坤对视一眼,往前数十步,站到徐子建身后两侧。
榜眼章惇和探花徐坤分立两侧,形成一个品字形,衬托着状元徐子建的独尊地位。
章惇看着站在自己前方的徐子建,眼中满是战意。
这一次春闱,他又输给了徐子建,不过他可不是轻易会认输的人。
参加科举,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在大周朝堂做出一番事业。
就在昨天,他和窦卞、罗恺三人已经拜入韩大相公门下,加入了大周朝文臣最大派系“韩”党。
他相信,有了韩党的照拂,日后在官场之路必定顺遂。
而徐子建虽然考上了状元,可他在上元文会上得罪了司马学士。
章惇料定,徐子建入朝后必定会被穿小鞋。司马光在言官中势力很大,而且作为大学士,在翰林院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
哪怕徐子建在后续赐官中等级比自己高,章惇依旧有把握后来居上。
另外一边,徐坤看着自己前方独占鳌头的徐子建,眼中满是嫉妒之色。
“凭什么?这徐子建处处压我一头!等我娶了高太尉家的小姐!定要这徐子建好看!”
徐坤心里恨恨道。
他天资聪慧,本就心高气傲,如今被徐子建抢了风头,心中自然是不甘。
他想着,只要娶了高太尉家的小姐,有了高太尉的支持,自己在官场的地位必将水涨船高,到时候一定要让徐子建知道自己的厉害。
念完前三甲后,传胪官继续念道:“殿试第四名,苏辙。”
苏辙向前迈出一步,微微躬身,向嘉佑帝所在的方向行注目礼。
殿试第四名即二甲第一名又叫做传胪。
苏辙站在状元的斜后方,位置稍次,但也格外显眼。
他面容沉静,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坚定。
苏辙自幼与兄长苏轼一同苦读,两人相互切磋,学问日益精进。
此次殿试,虽然他的名次并非顶尖,但他心中并无太多遗憾。
他深知,自己的才华终有一日会得到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只是可惜兄长苏轼本有机会位列前三。
“殿试第三百名,苏轼!”苏轼经过昨天的调整,心态已经好了很多。
听到自己的殿试排名在众人面前被提起,苏轼心里虽然有些难过,不过已经可以坦然面对了。
如今一切已成定局,几个月后的制科考试,才是他苏轼一展才华的机会。
苏轼很快跟上进士队伍,准备对嘉佑帝行跪拜之礼。
他身形洒脱,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仿佛世间的荣辱得失都无法影响他那颗豁达的心。
苏轼心中明白,科举之路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他相信自己的才华不会被埋没。
新科进士们,按照名次依次排列,整齐有序。
整个东华门广场上,弥漫着一种庄重而又喜悦的氛围。
“诸位进士大人,请随我进殿拜见陛下!”
一个内侍带着几个侍卫来到徐子建等人面前说道。
“有劳,陈内侍了!”徐子建客气地应和道。
黄榜宣读完毕后,新科进士们在宫中内官和侍卫的引领下,走进紫宸殿,去面见嘉佑帝。
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意气风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脚下。
然而,新科进士们大多心高气傲,对于在前面带路的内侍很是瞧不上。
他们觉得自己是凭借真才实学考中进士,日后必是朝廷的栋梁之材,怎能对一个小小的内侍客气。
就连新科状元徐子建也被他们判定有结交内官的嫌疑。
徐子建根本不知道那些进士们的心思,自顾自地走着。
他心里清楚,这些人只有在踏入官场后才会明白,有时候宁愿得罪言官也不要得罪内官。
在这深宫内,内官虽然地位不高,但他们时常侍奉在皇帝左右,若是得罪了他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皇帝面前进谗言,给自己招来麻烦。
紫宸殿上,气氛庄严肃穆。
新科进士们身着崭新的官服,头戴乌纱帽,整齐地站成几列,心中既紧张又兴奋。
嘉佑帝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平和而威严,扫视着殿下的新科进士们。
他微微点头,面带微笑,说道:“众卿家今日能高中进士,皆是才学出众之士,朕甚感欣慰。从今往后,你们便是朕的股肱之臣,国家的栋梁之才,当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
嘉佑帝看着站在最前列的状元郎徐子建,身材挺拔,相貌堂堂。
徐子建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圣明,臣等承蒙陛下厚爱,得以高中。日后定当殚精竭虑,不负陛下期望,为大周的繁荣昌盛鞠躬尽瘁。”
嘉佑帝看着徐子建,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不愧是他挑出来的新科状元,言行举止都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度。
嘉佑帝说道:“好,朕相信卿家有此才华与抱负。愿卿家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为朕分忧,为百姓解难。”
随后,榜眼、探花等新科进士也依次上前,向嘉佑帝表达自己的忠心与抱负。
嘉佑帝一一倾听,不时点头鼓励,还询问了一些关于治国理政、民生疾苦的问题。
新科进士们纷纷从容作答,展现出自己的才学和见识。
苏辙在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提出了许多关于减轻百姓赋税、加强地方治理的建议,得到了嘉佑帝的称赞。
苏轼虽然殿试名次不高,但在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言辞间充满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也让嘉佑帝对他印象改观不少。
面见结束后,便是期集跨马游街和琼林宴。
新科进士们退出紫宸殿,嘉佑帝赐给每位进士一件绿袍,一双新靴,表示接受他们进入官场。
这也是太宗年间留下来的惯例。
新科进士们接过绿袍和新靴,心中满是激动。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绿袍穿上,将新靴换上,仿佛这不仅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一份荣耀与责任。
随后,新科进士们浩浩荡荡地走出宫门,准备跨马游街,参加金明池的琼林宴。
琼林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只有获得期集资格的进士才有资格参加跨马游街和参加晚上琼林宴的资格。
进士和诸科的期集场所不同,进士在兴国寺,而诸科在相国寺。
所谓期集就是集合要夸马游街的进士。
最初大周朝有资格参加跨马游街的只有状元,后来太宗时期改为一甲进士,到嘉佑帝时期人数扩大到几十人。
有资格参加游街的进士会去兴国寺更换服装,其余进士只能在家里等候宴会之后的朝廷选官。
大周科举录取的人数逐渐增多,而期集场所并没有扩建,只能容纳其中一部分进士。
于是新的惯例应运而生,由当年的一甲三人来挑选一部分进士入局,其余人则没有资格参与期集。
按照惯例作为状元的徐子建有资格邀请三十个进士名额参加期集。
而榜眼和探花则各有十个名额。
因此,在放榜后,许多新科进士都会去拜访一甲三人,请求他们让自己参与期集加入跨马游街。
那些新科进士们,有的带着珍贵的礼品,有的带着自己精心撰写的文章,来到一甲三人的住处,言辞恳切地表达自己的请求。
他们深知,参加跨马游街和琼林宴,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次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说不定还能因此结识朝中权贵,为自己的仕途打下基础。
而一甲三人,尤其是徐子建作为状元他可是拥有最多的三十个推荐名额。
昨日他沐浴回家后徐府可谓是门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