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备足了年货。可是,想起来这现在的年照比过去那个年,可以说千差万别。
小的时候,年一来到,小孩子们都盼着能穿上一套新衣服,吃上好吃的东西。男孩子放放鞭炮。女孩子则会拿着大人给的一点零钱,去买头绳或者一些小的装饰品。那时候,年是从腊月就开始有味道了。
腊月初八,喝上一碗腊八粥,那黏黏糊糊的粥里有各种豆子、米,还有红枣。大人们说这粥喝了会让人福气满满。接着就是开始打扫屋子,俗称“扫尘”。家里的大人会把平时够不到的角落都清扫一遍,说是要把一年的晦气都扫出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孩子们则是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着年三十那天能穿上新衣。而新衣往往是母亲或者奶奶亲手缝制的。那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买布还需要布票,但为了孩子过年能有新衣服,女人们总是精打细算,从日常的用度里省出布票和钱。布的颜色往往也是有限的,男孩子大多是蓝色或者黑色,女孩子则是红色或者碎花的。那新衣服上还带着淡淡的肥皂香,穿上的那一刻,整个人都变得精神抖擞。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的情况。所以家里会供上糖瓜,希望灶王爷吃了甜甜的糖瓜,在玉帝面前能说些好话。小孩子们会好奇地看着那小小的糖瓜,偷偷地舔上一口,那甜蜜的滋味能一直甜到心里。
之后,集市就变得更加热闹了。各种年货琳琅满目,大人们会去买春联、年画、鞭炮,还有招待客人用的瓜子、花生、糖果。那时候的春联很多都是手写的,集市上会有一些书法好的老人摆个小桌子写春联。墨香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年味越来越浓。
临近年三十,家里开始准备各种吃食。蒸馒头是必不可少的,那大大的蒸笼一屉屉地冒着热气。馒头的形状各异,有圆形的,还有做成小动物模样的,是专门给小孩子准备的。母亲会在馒头顶端点上红红的胭脂点,看着就喜庆。除了馒头,还要蒸年糕,年糕寓意着年年高。那粘粘的年糕散发着糯米的香气,刚出锅的时候,小孩子们会忍不住伸手去揪一块,烫得在手里来回倒腾,然后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
年三十终于到了。白天,家里人会把春联贴上,红红的春联一贴,整个屋子都有了新年的气息。孩子们在一旁帮忙递着浆糊,看着父亲或者爷爷把春联贴得端端正正的。然后就是贴年画,年画上有抱着鱼的胖娃娃,寓意着年年有余;还有各种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如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孩子们看着年画,听着大人们讲述那些故事,感觉特别新奇。
到了晚上,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桌子上摆满了菜肴,有炖肉、红烧鱼、炒时蔬等等。在动筷子之前,要先祭祖,摆上几样菜,倒上酒,然后家里的长辈对着祖先的方向拜一拜。祭完祖后,就可以开饭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这时候,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那时候的压岁钱并不多,可能就是几毛钱或者几块钱,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孩子们会小心翼翼地把钱收好,想着去买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
吃完年夜饭,男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着鞭炮出去了。那时候的鞭炮种类没有现在这么多,最常见的就是小挂鞭和二踢脚。小挂鞭会拆开来,一个一个地放,听着那噼里啪啦的声音,感觉特别兴奋。二踢脚则是要由大人帮忙放,看着那二踢脚“嗖”的一声冲向天空,然后“砰”的一声巨响,在空中炸开,孩子们会高兴得又跳又叫。女孩子则会守在屋子里,看着窗外的烟花和鞭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年初一,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穿上新衣,挨家挨户地去拜年。一进门,就会说一声“新年好”,然后长辈们会拿出瓜子、花生、糖果招待客人,还会给小孩子发红包。这一天,整个村子或者街道都充满了拜年的声音,大家互相问候,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可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的味道渐渐变了。
如今的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邻里之间的关系不像过去农村那样亲密。很多人在过年的时候,可能只是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很少会有走街串巷去拜年的场景。年货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提前很久去准备,超市里随时都有各种各样的商品,而且大多是现成的。
新衣服也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穿,平时只要想买,随时都可以买。现在的孩子对新衣服的期待感远不如过去的孩子。而且,现在的衣服大多是从商场里购买的成品,很少有家庭会自己缝制衣服了。
鞭炮也因为环保等原因,很多地方都禁放了。男孩子少了放鞭炮这个乐趣,过年的气氛似乎也淡了不少。虽然现在有电子鞭炮,但是那种噼里啪啦的真实感和火药味却是电子鞭炮无法替代的。
年夜饭也有很多家庭选择在饭店里吃,虽然饭店里的菜肴更加丰盛,但是却少了一家人一起在厨房忙碌的温馨。而且,现在的年夜饭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很多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在玩手机,和家人之间的交流变少了。
拜年也变得简单了许多,很多时候只是通过手机发个祝福短信或者语音,甚至是群发的。那种亲自上门拜年,互相面对面问候的真诚感和温暖感也在逐渐消失。
然而,尽管年味变了很多,但还是有一些东西保留了下来。
比如,贴春联和年画这个传统在很多家庭依然存在。虽然春联很多是印刷的,但还是会有一些人选择手写的春联,感受那浓浓的墨香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年画也从传统的纸质年画演变成了一些现代的装饰品,但那寓意美好的画面依然给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还有,家人团聚这个核心依然没有改变。无论年味如何变化,在过年的时候,大家还是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父母、亲人团聚在一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分享一年来的喜怒哀乐,这种亲情的温暖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比较传统的过年习俗。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很多人观看,也让年轻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在农村,大家还是会互相串门拜年,邻里之间的关系依旧十分融洽。那浓浓的年味在农村的土地上依旧散发着它独特的芬芳。
就像我老家的那个小村子,每到过年的时候,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会纷纷回到村里。村里的老人们会提前组织大家一起打扫村子里的公共区域,把村子打扮得干干净净。然后,大家会一起准备各种民俗活动。
舞龙队的小伙子们会提前练习,那龙在他们的舞动下仿佛活了过来。龙头高高昂起,龙身蜿蜒盘旋,伴随着锣鼓声,在村子里穿梭。孩子们会跟在龙的后面,欢呼雀跃。舞狮队的表演也十分精彩,那狮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惹得大家阵阵欢笑。踩高跷的人则是穿着奇特的服饰,在高高的跷上行走自如,仿佛是从古代走来的仙人。
这些民俗活动让过年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而且,在这些活动中,年轻一代也在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他们从长辈那里学习舞龙舞狮的技巧,学习踩高跷的平衡方法,让这些传统文化不至于失传。
同时,在村里的过年期间,大家还会互相分享自家做的美食。哪家的腊肉做得好,哪家的年糕特别香,都会拿出来让大家尝尝。这种分享的精神也让年味变得更加浓郁。
现在的年味,虽然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它依然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既承载着过去的回忆,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无论是过去那充满传统韵味的年,还是现在这个有着现代气息的年,其本质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团圆、亲情维系的重视。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中融入更多传统的年味元素。比如,在家庭年夜饭的时候,大家可以放下手机,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城市里的社区可以组织一些民俗活动,让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过去的过年故事,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年,是岁月的一个节点,是我们心中那份对家、对亲情、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无论年味如何变迁,只要我们心中那份对年的热爱还在,年就永远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当又一个新年的钟声敲响,那璀璨的烟花照亮夜空,我们依然可以在现代的繁华中寻找到那份属于年的温暖与喜悦。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是人类对幸福、团圆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