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之后,保定府的明军防线前,晋王李定国神色复杂,正亲自和十名明军战士交谈,细细询问:
“唉,杨将军何至于此呐,须知我军胜局已定,就算建奴孤注一掷拼死来攻,也是被灭军杀将的结局。”
“杨将军作为此战主帅,亲身入敌营行此险招,委实风险过大;再加上如此险恶计策,恐伤及英名啊。”
杨虎身为杨三水的亲卫队长,自是深知自家将军所思所想,因而先向他无比敬仰的汉人英雄郑重行礼,其后便不卑不亢昂然回了一句:
“我家将军说了,建奴人数仅仅百万,实在难以告慰千万汉人冤魂,便只能让它们不得好死了,须好好炮制一番方可。”
“我家将军还说了,不如此,他将来去那边见了父母大哥和小妹,实在无颜面对,心中十数年的预期亦实在难平。”
晋王闻言之后,脸上肌肉抽动,心中亦有刺痛,却再也无话可说,不禁愈发佩服起杨三水这年轻人来。
沉默良久后,他嘿然苦笑,目光转向倒毙于地的十四名建奴尸体,更细细打量了血泪满面死不瞑目的希佛一番,继续沉声询问:
“以本王之见,这些建奴的人头啊,想来你家大帅也已安排了用途,赶紧便割了去也,走一段海路绕行回去吧。”
杨虎领着亲卫们轰然应诺,便纷纷抽出战刀,将死不瞑目的希佛及其随从的首级斩下,拜别晋王匆匆踏上归途。
李定国身形笔挺伫立,目送他们离去之后,仍静立良久,之后方才长长叹了一口气,返回继续布置防御。
八日之后,建奴大军的各路人马,粮草便陆续耗尽,八旗兵马和绿营兵之间的争夺加剧,愈发难以弹压。
好在他们都知明清已经议和,待到希佛将军近一两日从京师归来,大家伙便可放下武器,远离这折磨之地。
第九日,仍然不见希佛一行的踪影,鳌拜眼皮狂跳心神不宁,隐约感觉事情恐有剧变,却只能怀抱奢望等待。
直至第十日深夜,仍不见希佛归来,他便深感不妙,赶紧便回身想与图海、蔡毓荣和赵良栋商议,却不见了赵良栋的身影。
鳌拜赶紧令人去寻,不久后便见亲卫们惶然返回,禀报说赵良栋已在其军帐中死去,看起来应是自刎身亡。
众人闻言大惊失色,鳌拜却怒哼一声,其后便喷出大口鲜血,整个人也直挺挺的向后仰倒,幸好图海眼疾手快勉强扶住,却发现其已经昏迷。
现场又是一阵混乱,众人七手八脚把鳌拜抬入帅帐,又急急喊来军中医者诊治,忙的是不亦乐乎。
第十二日午间,建奴大军粮草断绝,原定的明清议和之事却没了消息,军心变混乱起来,小规模的串连、鼓噪也开始爆发。
一些“聪明”的将领,已经领着麾下人马,到处搜刮抢夺粮草、军马及物资,又派重兵护住本营头的物资,这可都是人命啊......
鳌拜终于睁开了双眼,老态龙钟虚弱不堪的模样,看的图海、蔡毓荣等人一阵心酸,又不知如何开口安慰。
众人沉默一段时间后,鳌拜终于哑声道:“杨三水此人阴险无耻至极,竟做下此等素无信义不见仁德之事,必会遗臭万年。”
“唉,可惜了希佛了,恐已遭了那狗贼的毒手!为何懦弱的明人中,竟又如此阴狠的畜生,为何我等竟上此恶当。”
鳌拜絮絮叨叨的说着、后悔着,不似一个率领千军万马的统帅,反而更似一个行将就木交代后事的寻常老者。
他醒来之后,心中便有一种奇怪的明悟,知道自己大限之期已至,恐一二日内就要辞世去见太宗了,只怕无颜面对罢了。
人之将死,鳌拜却难以其言也善,他翻来覆去的絮叨着,恶狠狠的以最恶毒的语言,不停辱骂着杨三水及他的祖宗十八代。
恍恍惚惚的他,还絮叨起太宗当年如何英明神武,自己如何武勇彪悍,杀得汉人尸山血海人头滚滚,何其痛快与豪气。
图海、蔡毓荣等人见此情形,又看鳌拜精气神俱失的模样,也都明白了过来,大军要失去主帅了,个个如丧考妣。
只可惜杨三水不在现场,否则定然要浮三大白,必然又会令人送上最醇最烈的美酒相佐,细细品味天下间最美的情景。
当日夜间,鳌拜在深深的悔恨、不甘、羞愧和愤恨中,百般不甘的呼出了最后一口气,被气死在了大军之中。
图海奉鳌拜遗命,荣升为几十万大军的主帅,心中却是一片冰凉,脑袋中也无丝毫的应对策略。
他安排心腹去处置鳌拜身后事,自己强行按捺着心中惶恐,和蔡毓荣两人秘议良久,以决定大军行止。
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大军已别无选择,只有进行决死一战了,毕竟杨三水那狗贼的态度已清楚表明,他是冲着杀绝清军来的。
当日图海便下达了军令,称汉人卑鄙无耻,以议和诡计欺诈大清,主帅鳌拜久病下身体虚弱,竟被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因而令大军立即决死一战。
他派出了数路信使往各处传令后,便搜集大营中仅剩的存粮,又宰杀驴马无数,大军饱食后全军缟素,趁夜间发起了猛攻。
清军的猛然暴起,却丝毫没有出乎杨三水的预料,明军亦早已枕戈待旦,有条不紊的防御反击,收割者建奴和汉奸的生命。
一夜鏖战,清军的不顾伤亡的疯狂攻击,丢下了万余人尸体或重伤者,狼狈的退了下去,明军防御稳若磐石,却也牺牲五百余人,伤者千余。
第二日,图海和蔡毓荣不管不顾,调来其他营头的绿营兵,整日继续疯狂进攻,再次损失了万余人马被打退。
第三日,歇斯底里的进攻仍然继续,仍然是绿营兵作为炮灰,仍然是损失了六七千兵马而毫无所得。
杨三水每日亲临一线,密切关注着战场态势,不断着研读判断着各处传来的情报,到了第三日之时,他便敏锐察觉到了不同。
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到了第三日的时候,各处战线的绿营兵已不愿全力进攻,甚至发现零星反杀督战八旗兵的现象。
他便觉得时机已至,当即下达新的军令,令各部明军依计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