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凑钱
作者:星辰晚   大明,开局覆灭辽东女真最新章节     
    朱翊钧将书案上的铜钱捡起,装到钱袋中,张宏接过钱袋,又递过去一个钱袋。
    钱袋打开,里面落出几块碎银子。
    众人心头一紧,知道重头戏来了。
    “自朕亲自给京营士兵发放赏银之后,心有所感。银锭需要一块块切割,而后再称重,才能达到合适的重量。”
    说着,朱翊钧拿起一块银子,“这是市面上流通的一块银子,重量说是有一两,朕让人称量将,不足一两。”
    “如果百姓要用这块银子去购置东西,商家称重不够,则还需要用铜钱补齐剩下的缺额。”
    “极为不便。”
    户部尚书张学颜躬身道:“陛下,一两银子在民间流通,有个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都不算奇怪。”
    “期间难免风化,或是磕碰去重,都是常事。因此一两银子过一段时间不足重,并不稀奇。”
    “就像朝廷推行一条鞭法以来,朝廷赋税、徭役,官府多是以白银征收。”
    “待地方官府征收后,还需要重新熔铸,或是留存地方,或是送交京师,以备使用。”
    “而在熔铸的过程中,难免就要发生火耗损失。”
    “所以,”朱翊钧接过话来,“官府在征收白银时,往往要多征收一些,以填补火耗损失。”
    “陛下英明。”张学颜适时的捧了一句。
    “民生多艰啊。”朱翊钧语气变凉,“这其中恐怕还有不少贪官污吏,趁机敛财,敲诈百姓吧。”
    申时行撩官服跪倒,“臣有罪。
    其余人也跟着跪倒,“臣等有罪。”
    “都起来吧,请罪不管用,想想怎么办才是正途。”
    申时行刚刚起身,便又弯下身子,“陛下,百姓虽多使用铜钱,白银亦流通于民间。且自一条鞭法推行以来,白银已然成为了朝廷所必须之物。”
    “既然民间裁剪称重白银不便,朝廷从民间征收白银亦会产生火耗,莫不如将白银照铜钱那般,由朝廷统一制订重量标准,统一熔铸,铸成银元。”
    “如此一来,民间使用方便,不必担心裁剪费时,也不必担心损耗。”
    “朝廷征收白银也方便,同时也可以消除火耗,避免贪官污吏趁机敲诈百姓。”
    申时行看的明白,皇帝让朝臣跟着他去京营发放赏银,故意让人看到裁剪白银时的费力。
    今天这又是百姓使用不便,又是贪官污吏借火耗之机,敲诈百姓。
    铸币这个事,板上钉钉了。那不如,由自己这个首辅出面说出,不仅造福百姓,还可以在皇帝面前博得好感。
    “申阁老,想的周到。”朱翊钧看向申时行。
    “以一枚银元的重量为一两,正面刻太祖龙像,背面刻泰山黄河,铸造日期,边加边齿。”
    户部尚书张学颜躬身问道最关键的问题,“臣斗胆,敢问陛下,一枚银元的含银量,当定为多少?”
    朱翊钧早就想好了,那就是后世袁大头的配比,“银八九,铜一一。”
    “陛下。”户部右侍郎王遴出列。
    “我大明缺银,亦缺铜。铸造银元固然是好,若是铸造多了,户部恐怕一时之间无法筹集那么多的白银。若是铸造的少了,怕是收效甚微。”
    “户部能拿出多少现银来?”朱翊钧问道。
    “回禀陛下,户部能拿出一百万两现银。”户部尚书张学颜回道。
    “陛下,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户部本就捉襟见肘。今年才过去一半,银元又还未推行,民间一时半刻怕是难以流通,百姓也无法辨别。”
    “户部至多可以拿出一百万两现银,其余的现银,还要应对下半年可能发生的情况。”
    银元的推行需要时间,户部不可能把所有的存银都拿出来铸造银元。万一遇到什么事情需要用钱,银元发出去,以大明朝的公信力来看,下面不认可,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且今年才过了一半,下半年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而且谁也不敢担保下半年不出别的乱子。
    出一百万两现银,朱翊钧明白,这是户部的极限,可这不是朝堂的极限。
    工部、兵部,不少衙门都有自己类似于小金库的存在,朱翊钧要逼出来的,是这一部分钱。
    “太仆寺马银还有多少?”朱翊钧又问道。
    申时行上前回答,“回禀陛下,太仆寺马银还有二百六十万两。”
    “那就让太仆寺拿出一百六十万来。”
    太仆寺马银相当于是备用金,一般情况下并不动用。
    朱翊钧怕朝臣反对,接着又说道:“内帑,出一百万两。”
    这一百万两银子,是李太后小金库的钱,朱翊钧又补了一小部分,凑起来的。
    万历皇帝登基时年幼,原本供应皇宫的皇店产出,很多都直接归了李太后。
    皇店不光从事商业活动,还兼管收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李太后本人信佛,她兴建了好几座寺庙,动不动还给佛像塑金身。那钱全都是这这来的。
    朱翊钧将李太后的小金库接收后,一直没动,就是为了今天。
    申时行一听皇帝都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来了,顿感轻松,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面对太仆寺卿,他也能有话说。
    皇帝都亲自掏腰包拿出一百万两贴补国事,你太仆寺还能不给?
    “内帑,户部,太仆寺,加起来有三百六十万两。”朱翊钧顿了一下,“怕是不够。”
    “怎么也要凑齐五百万两,诸位爱卿,看看哪还能省出来一百四十万两银子?”
    五百万两少吗?真不少。
    多吗?还真不算多。
    在大明朝,边军、京营、营兵,还有各地的卫所兵,加起来几百万人,五百万两,光发军饷都不够。
    朱翊钧就是想再从朝堂上挤出钱来。
    大明朝钱就像是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挤,总是能挤出来的。
    别的不说,只要每层少贪墨点,就能省出不少。
    申时行沉默片刻,“陛下,文武百官以及勋贵们的俸禄,可以压到年底再发。”
    “届时发放熔铸好的银元,也可以进一步促进银元流通。都是为了朝廷大计,相信百官也会理解。”
    “若是家境贫寒的官员无力维持生计,户部酌情甄别,可以照常发放。”
    “如此,大概可以省出四十万两。”
    “朕的寿宫,也先停了吧。”朱翊钧见无人说话,又加了码。
    “工部报上来修建寿宫的账朕看了,账面上还剩四十万两银子。朕春秋鼎盛,这四十万两银子,就先用在朝政上吧。”
    “臣,无能。”申时行再次跪倒在地。
    “臣等无能。”其余人也跟着跪倒。
    “国事艰难,谁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都起来吧。”朱翊钧言语中并无责备之意。
    皇帝连修建寿宫的钱都拿出来了,下面这些当臣子的再不表态就不像话了。
    户部尚书张学颜没有起身,他是户部尚书,这本来是他的责任。
    “陛下,剩下的六十万两,户部立刻行文北直隶各府州县,先将北直隶官衙府库中的留存银征调。”
    “若是还有不足,户部补齐,绝不耽误铸币之事。”
    张学颜这次发了狠,要征调北直隶各地官衙府库中的留存银,这是很得罪人的事。
    明代地方官府,是有很大的财政自主权的。征收上来的赋税,先截留地方官府的,然后再上交中央。
    现在张学颜要把北直隶官衙的留存银征调,确实很有魄力,但他魄力还不够。
    地方官府的钱他动了,京师其他衙门的小金库,他还是没敢动。
    其实,收其他衙门的小金库,这事作为内阁首辅的申时行出面是最合适的。
    但他再会做官,也不愿意一味的惹人厌。
    已经压了百官的半年的俸禄,他也不敢再碰这个霉头了。
    “那就依张尚书所言。”朱翊钧也没有继续追问,毕竟目的达到了,“当银元铸造完成后,将银元,优先返还北直隶的官衙。”
    其实,还有一种迅速筹集资金的方法,众人谁都没有说,那就是抄家。
    抄贪官的家,抄富商的家,都能抄出钱来。
    不过,不到一定程度,这种方法,谁也不愿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