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市场上捡漏
作者:缝猪   偷出一片天最新章节     
    还没到十点钟,二舅舅发现三大筐苹果卖完了,王维他们的小炸鱼也已经见底了。
    二十几条大鲤鱼也已经卖得就剩五六尾的样子。
    这还没一半时间呢!这样的大集可是要到下午一点左右才会清场回家的,一般都是过了中午才会没啥人的,大伙都是拿了好东西回家做饭去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赶大集要趁早,到接近中午的时候,人家买了东西都往回走了。
    大舅舅卖的羊肉一上午也卖的很好,这时候抽空过来看看情况,这一瞧眼珠子差点没跳出来“咋就买完了?”
    二舅带的三筐苹果三筐桃子,苹果筐里就还有十几个,大桃子也已经就剩下小半筐了。其余的都被人买走了或是送出去了。
    而王维他们的小炸鱼基本上被人抢光了,还有一些鱼头鱼尾的断肢,五大盆炸鱼这还不到一上午的时间里竟然全都卖出去了。
    那三十多条二斤以上的大鱼也已经就剩下几条小鱼了。
    王维看到大舅舅的样子就有些好笑,还有一些刚才转过来没买炸鱼的人不由有些失望,自己刚才怎么就没买点呢!
    最后有人嫌贵,不想买那么多,王维就开了口子,一块钱五条。还零卖么?这一下那些观望的或是囊中羞涩的人也不忍了,虽然零买不送苹果但是便宜啊!而且零买还能挑,捡大的拿呗!
    而且王维他们用的称又是足两称,一斤是高高的,最后要求饶两条也会如愿给你。
    所谓足两称就是一斤三两称,又叫作去皮称。咱们说的半斤八两,其实在中国古代这一斤是十六两,为啥是十六两称呢!这要看是什么货物,一般用到称的都是粮食居多,而过了筛子去了壳有四两一钱三的毛重是不能吃的,还有一两是内掺杂(也就是不怎么干净的小石头等东西),所以古代的十六两称就叫做去皮称。
    而随着新中国计量单位变成十两为一斤以后,制作满星称(就是一根木棍,上面刻满刻度,下面有一个托盘)这种称的时候,为了童叟无欺,就把星盘刻度向后挪动半颗星,也就是去皮重的意思。大约一斤东西上电子秤是一斤二两四钱,这个就是一斤三两秤,也就是王维他们现在用的这个。
    而现在市场上见到的电子秤谁管你那些,一斤就是五百克,多一点都算钱。而用去皮称称出来的东西要比电子秤多好多。我记得小时候我去称一斤瓜子,裤兜里都装满了也盛不下,现在去买一斤两口袋一装,完事。
    五大盆炸鱼,六十多斤,不到三个小时就卖完了。大表姐负责收钱,大表哥给称重,王维管招呼人,送苹果或是大桃子。
    这时候一忙完,三人都是出了一口长气,摸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杨惠芬和大舅妈何华刚才喊的特别使劲儿,这会儿见到东西卖没了,喊了几句没买到后悔的话,就又走出去逛起了大集。再回来的时候,带着姥姥和二舅妈一起回来,看到大舅舅的表情那叫一个精彩。
    “没想到吧!我们卖完了。”
    大表姐高兴的将五个大木盆摞在一起,瞅了瞅没人注意这里,就一个转身将木盆都装进了二舅舅的车里。
    王维则是从二舅的苹果筐里拿出几个藏好了的大苹果,分给老妈和大舅妈,又给大表哥和大表姐都拿了一个,直接就啃了起来。
    二舅舅是看到王维在大筐里藏苹果的,把最好看的那几个大苹果都给藏起来了。
    心里就有点想笑了“这小子真贼啊!”
    别看王维年纪小,但是经验老到,看似随手在大苹果筐里面拿苹果,那小眼神就跟扫描仪一样。只要让他看一眼,个大的绝对都省下来,那些坑坑洼洼的有磕碰的一个都没留下,全让他给“送”出去了。
    剩下的是一些实在没法看的,要不就是有驱虫洞的,坏了大半的,不然也早就没有了。
    看着大苹果筐里剩余的那些不怎么好的,最后一个买鱼的老人,跟人家一顿忽悠“老爷爷,你看我这里还有一筐苹果呢!呃,不太好了,你就多给两块钱,我就都给你了。”
    那老人一瞅筐里面还有将近七八斤的样子,两块钱包圆了,心里本来不想要的,但是王维又把剩下的一些小炸鱼,收罗了一下,也有个七八条卖相比较好的,一起打包给老头儿了。
    那条大鱼接近三斤,给人家八块钱,又要了人家两块钱,凑了十块钱一次性都给卖掉了。
    “哈哈,你这小子。”二舅舅笑的连嘴都歪了。
    最后瞅着大盆里还有三条鱼,就扯开嗓子,“买鱼啦!卖鱼送大桃了。”
    没有十分钟,剩下的三条鱼和二舅舅剩的半筐大桃子也给搭出去了。
    这波操作直接让一旁看热闹的大舅舅,羡慕的眼睛都直了。
    最后一家人兴高采烈的开始收拾东西,王维则跑去逛市场了。
    “嗯?”王维从一个卖花盆的地方经过的时候,眼睛四下里学么,竟然在一堆花盆里,看到了几个蓝边大碗。“爷爷,你这几个大碗怎么卖啊?”
    卖货的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大姑娘,祖孙俩经营着一大堆陶罐和花盆。
    “小弟弟,那几个大碗是我们家吃饭用的,不卖啊!”那个小姑娘约莫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生的倒也唇红齿白,很是明亮的大眼睛很漂亮。
    王维闻言有点失望,就又跑走了。但是眼睛依旧偷瞄着那个摊位,看到那个少女仿佛是去厕所,离开了摊位。他就又折返回去,就看着那个老人在摆弄那些花盆,就道:“老爷爷,你这几个大碗卖给我吧!我家里有六只,再买几个正好能凑一桌完整的,找了整个市场也就你这里有这四只。”
    那老人闻言有些愣神,看了看那几只蓝边大碗,“那几个真是我们平时用的,这怎么卖给你?”
    王维就说道:“老爷爷,你看每个大碗我给你两块钱怎么样?”
    说着就跑过去,把那四个蓝边大碗拿起来看了看,看着老人露出一副很实诚的表情。
    那老人一看他这个样子,就有点犹豫了。“那边还有一些瓷器的,都是最近新烧出来的,虽然也没啥好玩意,但是想凑四个出来还是没问题的。”
    王维也不强求,还真的过去看了看那堆瓷器,但是里面的大碗都是最近才烧制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什么精品,也就是土质比较柔软,烧制出来的瓷器还算完整。“老爷爷,你这里的瓷器都是只有七八只的,凑不出来一桌子啊!”
    那老者闻言也是过来查看了一下,果然如同王维说的那样,一堆各种颜色的瓷碗竟然没有一组能凑够十只的,“这怎么带的,怎么都只有五六只的大碗,回去得给他好好的上一课了。”老人说着嘴里嘟囔了一句,也许是在责怪他的家人,拿瓷器大碗不知道要凑齐了十只一起卖,这样拿几个那样拿几个别人会买才怪了。
    老百姓买大碗,一般都是一下子买个十只的,好凑一桌。买盘子的时候要凑十六只最好,十四只也能买,但是如果不是这个数那基本也不会要,因为凑不足一桌子,还要掺杂其他颜色,一般这样的盘子有些头脸的家里就不会要了。
    所以,王维还是把目光最后又投向那四只蓝边大海碗,嘴里却说道:“老爷爷,你就把那四只大海碗卖给我呗!我家里刚好还有六只,正好能凑一桌子。”
    这时候那个小姑娘也回到了摊位,看到王维又跑过来也有些奇怪,但是老人却把她叫过去说了一顿,还是因为那些不够一桌子的瓷碗,给姑娘教训了一顿。
    随后看着王维实在是想要四个大海碗,就无可奈何的给他包了起来。也没要王维两块钱一只,只收了他五块钱。
    王维喜滋滋的抱着四只大海碗,走回自己摊位的时候,刚好母亲杨惠芬和姥姥一群人又转了回来,看着王维抱着四只大海碗都觉得惊奇不已。
    “维维,咱们家这大碗有多呢!你买它干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