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刘邦不能理解、感到疑惑的是,“这才第六个皇帝,北宋的情况怎么就能恶化到这个地步?”
思来想去,他想起来了一件事:在宋太宗在位期间,北宋就曾经爆发过规模非常大的起义。
宋太宗时期。
这莫不是在证明,从建国开始,北宋其实就存在巨大的问题,所以,在才到了第六任皇帝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北宋的问题就如此严重。
土地问题……看样子,北宋相当多的土地——刘邦甚至可以猜测,是不是六七成甚至七八成,都在大族的手里面……北宋开国的时候,是怎么划分土地的,相关的政令又是什么??
【当然,我们可以说一句,北宋的土地问题演变至今,和开国时期的情况脱不开关系。】
【众所周知,北宋是不抑兼并的。】
【这一点,和其他的王朝截然不同。】
【不管很多人如何说北宋不抑兼并,但是百姓们也有多种多样的手段来谋生,并不需要完全依靠土地,北宋时期市场经济发达……之类的话,都不能改变,在封建时期,土地,就是大多数人的核心财富所在这个道理。】
【这是因为,生产力并没有出现突破,大家还是处于农业社会而非工业社会——在农业社会,不管什么经济或者其他,土地就是个根本。】
【而北宋开国时期,就直接采取了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政策,默许甚至鼓励权贵大族们扩充手中的土地面积……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这样的政策之下,普通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底层百姓很容易一无所有,生活困苦,活不下去,然后爆发起义。】
【同时,对于朝廷而言,地方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土地越来越多地落到了大族的手中,这也推动了朝廷能够收到的赋税越来越少,最终爆发财政危机。】
赵匡胤神情中有些无奈。
他难道不清楚没有土地活不下去的百姓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吗?他非常清楚。
他也知道,如果不抑兼并,土地很轻易就会集中到权贵和大族手中,然后普通百姓失去土地……只不过,大宋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消化这些百姓,那就是把他们变成佃户。
比起前朝,大宋如今的佃租佃户的制度已经完善了许多,不是一个不能采用的手段。只要这些百姓还能佃到土地,还能继续活下去,那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就没有了呗。他们只会想着,等到自己有钱了,再去置地。
这样就够了。
况且,也不是他不重视土地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方面问题太大,且不抑兼并也能给大宋带来更多的好处。
首先,自从唐朝以来,各种土地兼并就到处都是,又经过五代十国这么个混乱阶段,到了大宋建国的时候,大部分土地已经在各个家族或者个人手中,朝廷手里面就没那么多可以用来分配的土地——至于说为什么不能把那些土地全都收归朝廷……
啊……那也没办法啊,毕竟他也不是那种纯纯粹粹的打天下的皇帝……有些情况下,还是要求稳,少一些动荡为上的。
其次,不抑兼并,那就可以给手底下的那些将领更多的土地,让他们安心做个富家翁,没事儿别掺和兵权——既然不想大动干戈,又想要解除他们手中的兵权,那总得给人家一点东西吧?!
再者,这些人——武将和那些手中握有土地的大族——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大宋最坚定的支持者。
他作为开国皇帝,怎么也得为皇位如何稳在老赵家手上考虑考虑的。
只不过,赵匡胤承认,自己也确实没有想到,这种制度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造成这样的影响。
小规模民变也就算了,朝廷竟然这么快就陷入了财政危机,甚至“积贫积弱”了!
【那么,这个时候,蔡京就要来解决财政危机了!】
【他先捡起来了王安石变法时候的两条新法。】
【还是那句话,蔡京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他还是很有脑子的,清楚朝廷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在什么地方——方田均税法就是因此被他用了起来;同时,市易法平抑物价,也可以为朝廷带来大笔收入。】
【但蔡京的问题还是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所以,他也根本不在乎地方上执行这两道法令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执行的——那不重要,只要钱能够收上来,朝廷的收入能够变多就行!】
【所以,结果可想而知:方田均税法在执行的过程中,反而加剧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更多的农民承担了越来越沉重的赋税,最终破产流亡。】
【而市易法,在各种官员盘剥敛财、以及最高层“只要增加朝廷收入其他都不在乎”的意志的指导下,变成了普通百姓头上更可怕的一座大山:
不管是大商人还是小商人,日子都越发难过,大小生意都得从官府这里过好几遍手,甚至被官府强买强卖,商人们越发困窘起来——特别是刚刚糊口的小商人们;当然,官府还趁机放贷给这些商人……】
【即使不是商人的普通百姓,也不好过,因为经过了官府的这几道手,物价不仅没有被“平抑”,反而越发高涨起来,啥啥都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