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萧绎
作者:喜欢血叶兰的钱公公   群英荟萃合集最新章节     
    (一)皇室出身与文艺家庭
    萧绎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充满文艺氛围的皇室家族中,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更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父兄并称的 “四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堪比三国时期的 “三曹”,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
    萧绎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五岁能诵《曲礼》,这在当时可谓是神童之举。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使他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多才多艺的成长之路
    在文学方面,萧绎的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学术着作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细腻,常常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春日》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十八句,90 个字,句句含有 “春” 字,多达 23 个 “春” 字,将春天的美景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绘画方面,他的《职贡图》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使节长相,是艺术史上的珍品。此画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的重要资料。据记载,原作朝贡人物不少于 25 国,甚至超出 31 国,现仅存 12 国画像。画中各国使节身着本国特色服饰,手捧贡品,整齐地排列在梁元帝面前,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外交盛景。
    音乐方面,萧绎是一位音乐理论家。他对音乐的研究深入,见解独到,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医学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放到现在可拿博士头衔。围棋水平至少是职业九段高手,还写了好几本棋谱研究。此外,他还是姓氏学家、玄学研究高手,在众多领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
    总之,萧绎在皇子岁月里,凭借着自己的多才多艺和勤奋努力,在文学、绘画、音乐、医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跌宕起伏的帝王之路
    (一)侯景之乱中的抉择
    侯景之乱爆发,建康城陷入危机,然而萧绎手握重兵却并未急于救援父亲梁武帝萧衍。他深知此时若贸然出兵,不仅难以在混乱的局势中确保胜利,还可能在平叛后陷入与众多兄弟子侄的权力争斗之中。于是,萧绎选择了隔岸观火,先着手消除那些可能对自己皇位构成威胁的异己势力。
    他以平叛为名,向湘州刺史萧誉征兵,遭到拒绝后,便派儿子萧方带兵攻打萧誉。结果萧方战败被杀,萧绎并未放弃,又派出大将鲍泉。鲍泉久攻长沙不下,萧绎又以猛将王僧辩取代鲍泉。王僧辩最终擒杀萧誉,萧绎如愿扩大了地盘。
    在萧绎扩张势力的同时,侯景也没闲着。侯景派大将任约向西进攻,与梁军在武昌对峙。萧绎给徐文盛派来大量援军,本占优势,但侯景利用送还徐文盛妻子的手段,赢得了徐文盛的好感,使其作战意志松懈。侯景趁机偷袭梁军后方,徐文盛部队一败涂地。形势严峻之下,萧绎再次启用王僧辩。王僧辩在巴陵保卫战中,指挥有方,多次击退侯景的进攻,还活捉了侯景的大将任约。侯景无奈退回建康,梁军开始大举反攻。
    (二)平定萧纪的得失
    在侯景之乱平定后,武陵王萧纪在蜀称帝,与萧绎生隙。萧纪以讨伐侯景为由,想要进犯荆陕之地。萧绎一面劝和萧纪,一面联合西魏大军共攻萧纪。
    萧纪的世子萧圆照将萧绎送来的战利品截留,并对萧纪撒谎说侯景未平,应迅速率军东进讨伐。在萧圆照的欺骗下,萧纪率军东进。此时,萧绎在江陵正式即皇帝位,改元承圣。当得知萧纪大军东下的消息,萧绎大吃一惊,他上书西魏朝廷请求西魏发兵,乘虚进攻萧纪的老巢。
    南梁的再次内乱让西魏宇文泰看到了夺取益州的希望,他命令尉迟迥率领大军从大散关出发,朝晋寿杀来。在剑阁,杨乾运的侄儿杨略不战而退,将安州交给了西魏军。尉迟迥来到涪水,杨乾运举城投降。西魏军很快包围了成都。萧纪得知实情后虽有些后悔,但在萧圆照的劝说下继续东进。最终,萧纪在西陵被萧绎和西魏夹击,成都落入西魏之手。这一事件为江陵政权埋下了巨大隐患。
    (三)都城之选的纠结
    萧绎称帝后,在都城选择上陷入了纠结。一方面,南京作为南朝的 “天然性国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国贼侯景被灭后,按理萧绎应回到南京即位,这样他的皇位才具有 “天然性” 与 “合法性”。但另一方面,领军将军胡僧佑、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等人却极力反对还都南京,他们认为南京 “王气已尽”,且北齐已尽占淮南,南京与淮南只隔一条长江,万一北齐军过江,将无处可躲。
    实际上,这些人反对还都南京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根本都在荆州,南京不是他们的地盘,自然希望国都放在江陵。萧绎最终因感情因素选择了江陵为都。然而,从战略位置看,江陵并不合适。江陵往北不远处就是与萧绎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萧詧控制的襄阳,从襄阳在陆地上进攻长江北岸的江陵,要比从长江北岸水战进攻长江南岸的南京容易得多。这一决定也带来了不利后果,使江陵政权处于易攻难守的境地。
    三、从才子到罪人的转折
    (一)江陵焚书的悲剧
    公元 554 年十一月,西魏权臣宇文泰派遣大将于谨等人率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攻打梁朝首都江陵。江陵背靠长江,北方无险可守,这场战争进行了一个月,梁军没什么有效的抵抗,皇帝本人就出城投降了。在西魏攻打江陵的时候,萧绎还跟他的大臣们在皇宫内讲解《老子》。等到萧绎被打得大败,这个时候的萧绎也不知道是糊涂了,还是读书读傻,就下令把收藏的书籍统统烧毁,史称 “江陵焚书”。
    据《资治通鉴》记载,萧绎从小就爱好文学,经常彻夜读书,未即帝位以前,就常常借抄私家藏书不辍。平定侯景之乱后,萧绎就已经收取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 7 万多卷;等到他在江陵即位的时候,其藏书已达 14 万卷。然而,在西魏大军压境、江陵城破之际,这些珍贵的书籍却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
    “江陵焚书” 是中国文化的一场巨大灾难。在印刷技术还没有形成或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大量书籍都只有稿本或少数抄本流传,无数杰出学者的毕生心血、千百年的学术文化结晶在铁血和烈火中毁于一旦。其中,《孝德传》《注汉传》《内典博要》《玉韬》《补阙子》《余德志》《荆南志》《老子讲疏》《金缕子》《式赞》等数百卷多已失散,仅存《古今同姓名录》等数种。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民间大力搜集古籍经典,隋朝秘阁的藏书方才达到三万余卷,跟梁元帝的十四万藏书相比,已经是九牛一毛。
    (二)历史评价的争议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魏征认为萧绎猜疑大臣、残酷无情,有才无德、以才骄人,定都在江陵是自取灭亡。魏征在《梁书?敬帝本纪》中用长篇大论描述了前面几个皇帝,唯独对梁敬帝只简单地用一句话评价,可见其对萧绎等人的评价更为重视。萧绎在政治上的种种行为确实让人诟病,他为了皇位,对兄弟、侄子甚至儿子下手,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能以大局为重,反而沉迷于学术,对北方强敌西魏缺乏基本的判断。
    然而,南陈大臣、文学家何之元则认为,萧绎聪明通达,很有才能,少有能与之相比的;而他运筹军事拨乱反正,平定叛逆,力挽狂澜,百姓都受了他的恩惠。萧绎在军事上确实有一定的成就,他平定了侯景之乱和萧纪之乱,成功建立了江陵政权。在文学艺术方面,他的才华更是令人赞叹,着作颇丰,绘画作品《职贡图》也是艺术史上的珍品。
    萧绎的行为和性格充满争议,他虽才华横溢,但在亲情、国家大事等方面的表现却让人瞠目结舌。他的一生,是复杂而矛盾的一生。他的行为既让人惋惜,又让人愤怒。他的 “江陵焚书” 之举,成为了他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也让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千古罪人。但同时,他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也不能被忽视。他的作品和事迹,为后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